电子限速
限速类型
电子限速的作用是限制车速过高,防止因车速过高造成事故。电子限速器可以实时监测车辆的速度,当车速达到一定值的时候,它就会控制供油系统和发动机的转速,这时即使踏下油门踏板,供油系统也不会供油。
简介
一些汽车由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将最高时速进行了限制,比如德国奔驰宝马以及迪的高档轿车以及跑车都将最高车速限定在250km/h,如果取消限制后还有一定的潜力,所以它们的最高时速数值并不能真实反映其动力性能好坏,而这种潜力还表现在中途的加速能力上。所以,我们认为最高时速相同的两辆车,有电子限速的那个动力性能更强。如图2 所示为电子限速器的指示。
工作原理
维持汽油发动机正常工作的两个要素是: 燃油供给和正常点火。这两个要素中缺少任何一个, 发动机都会因失去动力来源而降低转速或停转。因此, 研制电子限速器也应瞄准这两个要素去做工作。据此, 我们可以把电子限速器划分为“ 断油和“ 断火” 型两大类。现将这两种电子限速器的工作原理分述如下:
“ 断油” 型电子限速器
在发动机转速达到限定值N O之后, “ 断油” 型电子限速器能自动阻塞燃油供给通道( 通常是靠电磁阀堵塞化油器的主量孔),使转速无法继续上升。一旦转速到达NO以下, 主量孔立即恢复导通, 维持发动机正常运转。
“ 断油” 型电子限速器通常由三部分组成: 传感器、电控单元、执行器。如果是应用于汽油发动机则可把传感器节省掉, 直接把点火系低压电路中的电脉冲信号送到“ 信号输入” 端。而执行器这部分则是一个特制专用电磁阀,把它装在化油器主量孔位置即可。报警灯装在驾驶室内司机易干看到的部位( 如仪表板附近)。
如是用于柴油机, 则可使用传感器去感受高压油路的压力波, 或者在飞轮壳,上安装磁电传感器, 把传感器输出的信号送到“ 信号输入”端。相应地, 电磁阀的结构和安装部位也需根据柴油机供油系的特点去合理设计。其工作原理是: 点火信号脉冲经过“ 整形” 级之后分做两路, 一路直达“门” 电路, 另一路经过“ 延时”之后才到“门” 。当发动机转速低于限止NO转速时, 这两路信号不是同时到达“门”, 因而“ 门” 不开放。功放级不动作, 电磁阀也不动作。但当发动机转速达到NO 时, 这两路信号同时到达“ 门” 。于是这个“ 门” 开放、电磁阀动作, 化油器主量孔被阻塞, 这样就起到了限速作用。与此同时, 报警灯亮, 提醒司机: 发动机已经到了临界转速。“ 延时”单元的延迟时间若发生变化, 会影响限止转速NO的改变。
“断火”型电子限速器
这种电子限速器的中关键部件是可控硅T。如图3所示为断火型电子限速器的原理图,当发动机正常工作时, 点火线圈的初级线圈L1上的电信号经延时之后送到T 的G 极。T 的A 极和G 极上的脉冲不同时出现,T 不导通, 因而点火线圈正常工作。此情况如图3( a ) 所示, 但当发动机转速达到限止转速N O 时, L1上的电信号经延时之后到达T的G极时,恰好L1的下一个电信号来到A,于是T导通,这就造成L1 的瞬时短路, 此时的情况如图3 ( b ) 所示。这祥一来, 点火线圈的次级L2 就无法产生高压, 火花塞不跳火( 即“ 断火” 现象), 点不燃气缸中的可燃混合气, 发动机的转速一也就无法再升。待转速下跌到达T 的G 极和A 极的信号又将不同时到达,T 又不导通, 因此点火线圈恢复正常工作。如图4所示为两种工况下的电脉冲信号。
两种限速器的比较
“ 断油” 型电子限速器
优点:
这种电子限速器有节油效果。因为一旦发生超转速, 化油器主量孔立即被堵塞, 因而
和无限速器情况相比或和“断火” 型电子限速器相比, 它可以节油。
缺点:
( 1 ) 限速范围较宽。
实测限止转速NO的变动范围△ NO可达250 转/ 分。造成这一缺点的原因是化油器的主量孔虽被阻塞, 但还有一些次要量孔( 如怠速量孔等) 可以供油。
( 2 ) 可靠性差。由于用这种电子限速器必须在化油器主量孔的位置装入一个电磁阀。而电磁阀里机械移动的部分( 如针阀、弹簧等) 容易出现误动作, 卡死及关闭不严等故障。并且一旦出现故障常常会使汽车故障停车。
( 3 ) 成本较高
“断火” 型电子限速器
优点:
( 1 ) 小巧简单。这种限速器体积只有一合香烟那样大。由于它和发动机无机械联接
问题, 只需接通三根线即可工作, 因此安装拆卸都很方便。既使它出了故障, 拆开三
根线( 或把接线接头拔出), 汽车即可按传统方式行驶。
( 2 ) 工作准确。实测限止转速的波动范围△ N o 只有1 0 转/ 分。
( 3 ) 成本较低。
缺点:
( 1 ) 汽车在炎热地区、炎热天气里装用这种电子限速器, 如司机反应慢就可能会出
现排气管“放炮” 的毛病。
( 2 ) 汽车的百公里油耗有微小增加。
( 3 ) 汽车的加速性能略有降低。
最新修订时间:2022-11-26 13:44
目录
概述
简介
工作原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