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仲义(1922-1988.4.14),河北宛平(今属北京昌平)人。1937年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央军委三局无线电材料厂试验室主任、西北军区通讯处技术主任。建国后,任国防部第十研究院副院长、总参谋部四部副部长、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人物生平
申仲义,1922年生于河北宛平县。申仲义受父亲和其兄的影响,从小就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初中时用攒下来的午餐钱去读业余无线电学校,并拿到了毕业证书。1937年10月,父亲送他去延安学习无线电,那年他15岁。
申仲义到延安后,在军委三局通信学校学习。在那里他找到一本工科大学的英文教材,他便一边学英语,一边啃无线电,很快就可以读英文无线电原著了。不久,他被聘为通信学校教员、军委二局的技术员。
1939年1月申仲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1年,申仲义调到军委三局通讯材料厂实验室。那几年,正是陕甘宁边区最困难的时候,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部队的物资极端匮乏。当时发信机可以用手摇发电机供电,但收信机需要用电池供电。由于敌人的封锁,电池没有了来源。在此艰难时刻,申仲义刻苦钻研,日夜奋战,终于用手摇发电机代替了电池,解决了收信机能源的难题。申仲义创制的成果从1941年开始在部队各个系统使用,直到有了其他电源才逐渐停止使用。1944年5月,在陕甘宁边区职工代表大会上,申仲义被评为特等劳动英雄,被誉为:“技术与政治统一,科学原理与技术经验相结合的青年技术家。”
1947年3月,胡宗南进攻延安,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随中央机关进行战略转移,留下部分器材在山西临县三交镇,申仲义此时是晋西北军区司令部三科工程师、西北军区通联处科长。经过重新设计、重新布局、重新组装的设备,运到延安后安装调试一次成功。1949年1月5日西北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向全国播音(即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6月8日,军委通信部接管了南京雷达研究所。年仅28岁的申仲义作为第三任军代表到任。
1950年12月,南京雷达研究所更名为军委通信部第一电信技术研究所。申仲义任所长。以后他的职务有多次变动,但他负责研究雷达的使命没有改变,直到1982年任电子工业部副部长兼雷达工业管理局局长。1983年退居二线。1988年4月14日去世。
人物事迹
“一切为了前线!”,修复老旧残废雷达,助力抗美援朝雷达部队的发展
1949年10月,南京雷达研究所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系列,由华东军区航空处领导。解放初的上海遭受了国民党的狂轰滥炸,由于我方炮兵没有雷达指引,损失严重。南京雷达研究所经过整顿学习后,开始修理雷达。不到一年的时间,修复了雷达10部。1950年4月,军代表刘子真奉命组建101雷达营。8月,101雷达营5个中队,每个中队配备2部雷达,后奔赴朝鲜战场。
6月,申仲义接手雷达研究所时,原有的技术人员大部分已经支援了101雷达营,技术人员、器材奇缺。
10月,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打响抗美援朝第一仗。志愿军在朝鲜战场打得非常艰苦,敌人仗着空中的优势大肆对我军进行轰炸,我军急需防空警戒雷达。第一电信技术研究所(南京电信修配厂)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肩负起了为朝鲜战场提供雷达装备的任务。
申仲义一方面跑遍全国收集日美散落在各地的雷达器材;一方面广招英才,邀来一批全国各地的专家以及刚毕业的大学生。
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电子工业很不发达,一切从头开始。从上任的第一天,申仲义想的就是要制造中国自己的雷达,他是心存远大的。
“一切为了前线!”在申仲义的带领下,全所员工投入到抢修雷达的大会战中。
当时库存的雷达,多是一些老旧废残的美式、日式雷达,许多还是泡过水的,机内沉积泥土。而且维修设备也很差,工具不成套,仪器仪表极端缺乏。申仲义和大家一起冒着严寒酷暑,夜以继日地奋战在车间、实验室和整架场。缺乏技术资料,就凭着无线电的基础知识在实践中边干边学;雷达器材不够,就东挪西凑;零件需要配置,工人师傅马上就按照技术人员的意图加工。就这样,一点一点地琢磨,一部一部地修复,将那些老旧废残雷达修复起来,源源不断送往朝鲜战场。
从1950年到1953年,第一电信技术研究所共向部队提供防空警戒雷达129部。在修复的过程中,还对美式雷达和日式雷达进行改造,产生了一个中国式雷达——101雷达,101雷达在朝鲜战场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我国年轻的雷达兵就是用这些修复起来的老旧废残雷达,在朝鲜战场上创造了奇迹。整个战争期间,我雷达部队共保障志愿军空军部队击落敌机330架,保障志愿军高炮部队击落敌机413架,狠狠地打击了侵略者,立下赫赫战功。
组织技术人员攻坚克难,做出中国制造的雷达
经过抗美援朝修理雷达这一阶段,积累了知识与经验,1953年,在申仲义的领导下,南京电信修配厂开始了中国制造。
开始是仿制,申仲义想办法弄到一台苏联Π-3雷达的样机,但是残缺不全,既没有图纸资料,也没有天线和馈线。当得知东北地区有一台类似的雷达后,申仲义来到东北,因无法近距离观察,他就用望远镜观测了雷达的天线结构。
根据观测来的结果,以张直中为首的研发小组“管中窥豹”,自行设计了二排八木天线;缺少的关键器件从苏联和民主德国进口。经过多次场外测试,一部重达400多公斤、具有100公里探测距离的314甲中程警戒雷达终于诞生了。这个雷达虽然不算先进,但它是我国制造的第一部雷达,从此结束了中国自己不能制造雷达的历史。
1954年7月,南京电信修配厂派技术员与讲解员,带三部雷达:101雷达、314甲雷达、SP-1M雷达(美制炮塔雷达),参加军委通讯部的雷达新技术展览,地点就在中南海瀛台。展览展了3个月,
罗瑞卿、
彭德怀、刘少奇、陈云、邓小平、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参观了展览。
毛泽东主席是最后一个来参观的。10月14日下午4点左右,毛主席来了。毛主席对101雷达和314甲雷达看得很仔细,他询问雷达的工作原理,称赞道:“我们中国人什么都可以干出来!”毛主席在雷达车上足足待了半小时,参观后又同有关领导座谈,持续到晚上7点钟。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是对新中国雷达人的最大鼓舞。申仲义又发动技术人员将二排八木天线改进为四排八木天线,设计了二维平面位置显示器(PPI),改用了大型发射管,使雷达的探测距离有了明显提高,称为314乙雷达。314乙雷达批量生产装备部队,是我国50年代中期生产最多的中程警戒雷达。
中国雷达从浴火中诞生,并迅速发展壮大,在国防事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心系中国雷达事业的发展,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1983年,申仲义退居二线。他虽离开岗位,但并没有休息。他全力支持新干部的工作,在部、院领导工作中参与决策。他关心科研生产的发展,常常深入到一些重点工程项目,亲临指导;也曾亲自为三线所的搬迁工作四处奔走。
以下这些是申仲义在这段时间里思考的问题,他前后写了十几封信,与王福如、黄为倬等相关同志进行探讨:
其一:“上次去信提出米波雷达的频带宽度与你们讨论,这次提出了三坐标雷达的几个问题与你讨论……”
其二:“我们的国土防空网,怎样组成是最佳方案?(花钱最少,综合效益最高),现在还有不少的矛盾待解决。”
其三:“在现代‘电子战’‘寻的导弹’的环境,雷达生命受到威胁,是否要发展无源雷达,如何对付这些威胁?”
其四:“地面雷达如何实现‘四化’,这是个大问题,如何搞法,永远这样分散下去是不行的,花钱多,周期长,还拿不到好的装备,这是谁都知道的,怎么办,如何起步,并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其五:“我看到某厂要引进某雷达,如果人家要(我们)引进一批,我们能否说:我们可以搞,引进一个样机可以,引进那样多没必要(每部300万美金)……”
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一个共产党人的赤子之心。
十四所原所长严敦善回忆说:
“临终前,十四所的古书记,还有二十八所的书记,我们两家的书记被叫了去。因为他的爱人齐翔延讲:他昏迷的时候,嘴里总是14、28,14、28的念叨,不知是什么意思……
后来通知我们两家去看申所长。去的时候已经昏迷了,没多久就走了。他对十四所、二十八所费尽了心力,临终还念念不忘,实在是让人感到心痛。”
亲属关系
申仲义父亲
申伯纯,1899年生,1934年参加革命。其兄申仲仁(又名申铭鸿),1916年生,1935年参加革命,是地下党秘密电台的报务员,1940年牺牲在延安,革命烈士。
亲友回忆
十四所标准化室原主任王文华:
八十年代,改革之风席卷全国。我们的老所长申仲义同志刚从电子工业部副部长的岗位上退下来离职休养。当时,他还是一位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正处在康复过程中。但是,他一直惦念着十四所、二十八所和三十八所的改革。他只身来到南京,通过调阅有关文件以及与一些基层干部交流,对三个所的改革途径提出自己的建议。为慎重起见,还采用了书面文字形式。当时我和二十八所的陆副总还做过他的临时文字秘书。他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仍和以往一样,真令人感动。
申仲义同志在宁期间,还在二十八所的招待所安排了一次聚餐会,邀请上述三个所的领导,共同畅想各自的改革设想及其实现途径。在会上,他对三十八所积极创造条件搞军品出口的做法,深表赞赏。申仲义同志离而不休,始终坚持勤奋工作,直到体力不支,才回到北京,不久就与世长辞了。真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感人至深。
原国家信息产业部南京雷达研究中心主任王福如:
申所长的事迹,最主要就是延安作风,从无到有,电台是,雷达也是,这种贡献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很苦的,基本没有生活,全身心放在工作上。
从开始一直到他去世,我一直跟着他,他的这种精神始终没有变,始终是为国家、为国防服务,这个贡献最大。整个十四所为什么今天有这么大的成就,规模这么大,这么雄厚,申所长的这种精神是很关键的,“一切为了国防”。
社会评价
申仲义比我小几岁,他是我的领导,也是我的同事。我在十四所的若干贡献,得益于他的支持和鼓励。
他能以科学精神和求实作风对待,以存疑的态度关注决策的实际执行情况。他白天黑夜地工作并到第一线去调查,一旦发现决策有误时就勇于改正。当发现下面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他就亲到现场,与有关人员研究后,给予尽快解决。因此他的威信是很高的,但是,当同志们在工作中犯错误而影响工作进程时,他也毫不客气地给予严肃批评,有的人怕他,背后给他一个诨名“申霸天”。
申仲义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十四所的集体利益放在第二位,把个人的自身利益放在最后,这绝无夸张。有人说申仲义对十四所的职工集体利益不关心,其实他是关心的。但尚若集体利益有损于国家利益时,他是绝对不干的。因此他不像某些领导那样不惜慷国家之概,去笼络下属特别是其周围的亲信,以换取感恩戴德,吹喇叭抬轿子。申仲义堪称正气凛然。因此,长期和申仲义共事和接近他的人,均敬佩他的人格品德,而并不是感谢他的恩赐。
《现代雷达》杂志:
申仲义同志是一 位自学成才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长期从事无线电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他是我国第一个雷达厂 厂长和第一个雷达技术研究所所长,是我国雷达事业的创始人之一。申仲义同志潜心于科学事业,在技术上刻苦钻研,不断开拓创新,为雷达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倾注了毕生的精力。我国每一代新技术雷达多数都是他首先提出研 制或亲自倡导推动的。申仲义 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们党的科学技术工作的一大损失。
《人民日报》:
申仲义同志长期从事无线电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是自学成才的我国雷达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他为我国战时的通讯事业,为新兴的雷达事业和国防科研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申仲义同志作风正派,襟怀坦白,廉洁奉公,严于律己,他的逝世是我党科技工作的一大损失。
社会纪念
“申仲义雷达奖”
据《中国电子学会雷达分会简报》1993 年第5期报导,为了纪念我国雷达事业创始人之一、已故的申仲义同志,同时表彰对我国雷达技术的发展和学术繁荣作出重要贡献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促进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的迅速成长,雷达分会五届一次会议研究决定设立“申仲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