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面村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华富街道田面社区辖村
田面村是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华富街道田面社区辖村,位于华富街道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1.1千米,面积0.82平方千米。相邻自然村有福田街道福田村、岗厦村。村东北有笔架山,海拔178米。福田河从村东流过。
历史沿革
始建于清朝,原村址位于蚊洲(即今皇岗路与红荔路交界处东北角)。因村落建在田地的前面,故称田面村。1938-1945年日军侵华期间,日军在蚊洲南侧修建临时军用机场,村民全部被赶走,南迁至现深南大道北侧(现村民称之为田面旧村),南迁后的田面村分为田面上村和田面下村。
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第二区沙头乡;1958年,属南天门公社;1959年,属附城公社;1979年,属深圳市罗湖区福田公社;1983年,属上步区福田街道岗厦行政村管理(田面村村址位于上步区园岭街道辖区内);1989年,属上步区华富街道田面行政村;1990年,属福田区华富街道田面行政村;1992年,属华富街道田面社区。
人口民族
世居村民以林、李、张姓为主。林姓,南宋从福建迁至宝安赤尾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赤尾村迁至此地。林姓村民分为两支,分居在田面上村和田面下村。李姓、张姓均于清康熙年间从惠阳迁入,李姓居住在田而上村,张姓居住在田面下村。
人口鼎盛时期,该村有近100户人家,300多人。日军侵华期间,部分村民为躲避战乱,逃至香港新界一带。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更多村民陆续到香港定居,田面村村民减少至30多户,人口仅剩100余人。60年代末,国家鼓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部分广州市的知青插队到田面村。直至70年代末,还陆续接收广东省内的农民落户。1979年,深圳特区成立时,在田面村新落户人口近百人。
2015年末,户籍人口292人,其中男性135人,女性157人;80岁以上16人,最年长者90岁(女);海外留学2人。非户籍外来人口3万余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26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20人,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世居村民为汉族,有广府民系和客家民系,使用粤方言、客家方言。
历史事件
田面上村、田面下村的北面,就是日军侵华时的临时机场,在机场荒废之后,这里便改成了农田,但村民们仍将这里叫作“飞机场”。1985年初,田面村委会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在“飞机场”规划建设有51栋民宅的田面新村。1986年,部分村民陆续迁入田面新村居住。
2007年5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参观文博会分会场—田面创意设计产业园。2010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田面设计之都。张德江、汪洋、刘延东等中央领导先后视察田面设计一之都。
2013年12月28日,田面(香港)同乡会在田面新村正式成立。
经济发展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甘蔗、花生等,饲养家禽。1979年,在生产队集体组织下,村民开始过境到香港耕作,并进行自发的边境贸易1983年10月,田面企业公司兴建了工业厂房、市场等,引进“三来一补”企业。1992年,深圳实施农村城市化改革,村委会对原田面企业公司进行内部股份制改造,成立了深圳市田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底,田面股份公司的集体经济收入翻了近四倍,股东的年度分红也由1991年公司成立前的人均3500元增长到人均5.46万元。现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性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有价证券等。
历史遗迹
村里有一棵古樟树,种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属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社会事业
该村位于深圳中心公园n1区红荔路南侧,深南大道北侧,皇岗北路东侧,华富路西侧。1972年通电,1977年通电话,1985年通自来水,1986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0年通互联网。村中有城市绿洲学校,设9个年级,27个班,2015年在校学生693人,教职工129人。深圳景山幼儿园,2015年在园幼儿230人,教职工30人。有篮球场、游泳羽毛球场及深圳市中心公园。另有田面老年人活动中心、田面社区图书馆(藏书15000册)。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9 14:4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