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邦璇(1878-1900),字均一,甘堰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肄业于湖南时务学堂时,梁启超在该学堂任中文总教习。他因成绩优异,颇受梁的器重。在这里他接触了维新变法思想。光绪二十六年初,他们回国后,往来于长沙、常德、慈利等地六七次,联络哥老会党,发展组织,筹措经费。各军定期在这年夏历七月十五日同时起义。起义前,因各方捐款迟迟没有汇到,加上清政府已有所觉察,长江各口岸防范严密等原因而一再延期,以至事机败露,七月廿七日被湖广总督张之洞的亲军营破获。唐才常、林圭、田邦璇、李炳寰等20余人同时被捕,英勇就义于武昌紫阳湖畔。
人物生平
田邦璇(1878-1900),字均一,甘堰人,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幼时随父金楠就学,才华横溢。及长,目睹清政府昏庸腐朽,列强虎视眈眈,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忧国忧民之心流露在诗文中。他在《悲台湾》一诗中,指出清政府战败后割地赔款,是干的“抱薪救火”的蠢事,痛斥清政府“黄金输敌如掷土”,怒骂“贼相丧心彘狗伦”。他在少年时代怀抱着洗雪国耻、扭转乾坤的伟大抱负,要“一扫天下魑魅”。
光绪二十三年(1897),肄业于湖南时务学堂时,梁启超在该学堂任中文总教习。他因成绩优异,颇受梁的器重。在这里他接触了维新变法思想。次年8月,“戊戌六君子”死难,梁启超逃亡日本。他义愤填膺,在县人吴恭亨的寓所里,指责慈禧太后那拉氏“祸国殃民“,并表示,不杀掉这个老寡妇,国家就没有出路。时熊希龄也在座,熊见他年少气盛,口出大言,急忙劝他切勿意气用事。光绪二十五年,梁启超在东京创办高等大同学校,均一与李炳寰等应邀于这年7月赴日深造。当时,他们与孙中山发生较为密切的关系。受到孙中山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熏陶,他的思想已超出了改良的范围,具有明显的反清革命倾向。曾在湖南时务学堂任教的唐才常也在日本,唐为维新变法的激进派,这时思想也有急剧变化,和孙中山的政见日渐接近。田邦璇和唐有师生之谊。又志同道合。这年夏秋之间,唐才常与梁启超、林圭、吴禄贞等曾在东京集会,商讨利用长江中下游会党,组织起义。唐才常回国后,函邀他和林圭,李炳寰等人回国举事。
光绪二十六年初,他们回国后,往来于长沙、常德、慈利等地六七次,联络哥老会党,发展组织,筹措经费。田邦璇曾瞒着父亲向朋友借四百串钱(注:直到死难后,其父田金楠才知道借这笔钱已作为自立军军饷,于是变卖田产,偿还了这笔债)。同年3月6日,他与林圭、李炳寰等,联络哥老会首领数人,在汉口集会,秘密组织自立会,与会者“皆临歃,以倾覆清政府为誓词”。自立会建立后,分军事、政治两部,军称自立军,组建中、左、右、前、后5军,田为后军统领,负责在安庆发难。各军定期在这年夏历七月十五日同时起义。起义前,因各方捐款迟迟没有汇到,加上清政府已有所觉察,长江各口岸防范严密等原因而一再延期,以至事机败露,七月廿七日被湖广总督张之洞的亲军营破获。唐才常、林圭、田邦璇、李炳寰等20余人同时被捕,英勇就义于武昌紫阳湖畔。民国政府成立后,烈士遗骸公葬于武昌洪山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