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琯(1533-1606年),字希玉,号竹山,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生于
大田县三十五都
梅岭村(今上京隆美)。隆庆五年(1571年),田琯中进士,被授予江苏
吴县知县。后因厌倦
官场,辞职还乡,再举不就。万历三十四年,田琯卒于家中,朝廷诰封他为文林郎、
承德郎、中宪大夫及
中议大夫。
据说,田琯入仕后,为了报答嫂嫂资助赴读的恩情,自己出资请人测量水路,开一条从
永安西华坂直到大田县三十九都三保(现大田县建设镇建设村)林家厝边长达4里、2尺多宽的水圳。这条水圳不仅给他嫂嫂和乡亲用水带来便利,还能灌溉百亩农田。
万历二年(1574年),田琯调任浙江新昌县知县。田琯一到任,便体察民情,整顿吏治,革除时弊,使新昌民风焕然一新。孝行砩是新昌县最为重要的历史水利灌溉工程。据
新昌县有关志书记载,孝行砩位于新昌县城东门外汉山脚,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可以引新昌江水经石演、张家庄至三溪砩,渠长5000余米,灌溉农田可达万亩以上。明代多次毁、修,因分水不均,管理不力,以致严重损毁,使灌区不断缩小,许多农田因此荒芜。田琯了解到孝行砩年久失修,严重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后,立即组织修建。据《钱塘江志&S226;孝行砩》载:“万历五年,新昌知县田琯募工重修,并捐俸置田10亩,供作管理岁修之用,使灌区农田悉成膏腴之地。”田琯为了保证水利灌溉工程的长期有效合理应用,他首先从根本上着手,制定均水法,革除“小民修渠,势家得水”之弊,保障了大多数民众的利益。他还捐出自己的部分奉禄购置10亩田作为“浚渠费”,使孝行砩有了正常的维护修养的经费。田琯为新昌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派典吏督工修筑县城西郊的后溪堤,杜绝水患;为方便百姓过渡,他在三溪渡口设置渡船等。
万历七年,田琯为振兴新昌文教,组织编纂《新昌县志》。他特聘“淹贯经史,为文直抉理奥,声名重一时”的著名学者吕继儒参加编修邑志,修成“世称良史”的《新昌县志》十三卷。田琯调离新昌时,新昌百姓感激田琯为他们所作的好事,特在城中为田琯画像立祠。
万历十九年,田琯出任江西
南康知府。
南康有座颜家山。据说,大书家
颜真卿游历于此,爱此地风景秀丽,遂在此筑室。唐末,颜氏裔孙颜翊率子弟30多人到这里的白鹿洞讲学。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受命知
南康军。他察看了白鹿洞遗址,报请孝宗皇帝批准,在此筹款建屋,征集图书,聘请名师、广集生徒,办起了闻名全国的
白鹿洞书院。田琯出任
南康知府后,在鲁公旧址建侯亭,并奉旨清查先贤遗迹,修建成祠庙祀奉
颜真卿和其裔孙颜翊。
南康任期满后,田琯调任云南兵备副使。他统管贵州普安、四川东川一带兵备,整饬曲靖、
寻甸、马龙、沾益等州县兵马。由于田琯为人刚正不阿,不肯依附权贵,因此得罪了一些达官贵族,被调任广西布政司参议,分守右江道。后又改任云南副使,分守洱海道。数十年来坎坷的官场使田琯十分厌倦,他决定辞职还乡,再举不就。万历三十四年,田琯卒于家中。朝廷诰封他为文林郎、承德郎、中宪大夫及中议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