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祠堂位于沱江北岸的老营哨街,始建于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为时任钦差大臣、贵州提督的凤凰籍汉族人田兴恕率族人损资兴建。民国初,湘西镇守使、国民党中将
田应诏(
田兴恕之子)又斥巨资最后修建完工。
上虞田家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分别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同治九年(1871年)和民国四年(1915年)进行过大规模修缮。上虞田家祠堂和凤凰田家祠堂的家传文化完全同出一宗,但前者的历史要比后者整整早84年!如果不是文革和近年的破坏,上虞田家祠堂的文物和旅游价值决不会亚于湘西的田家祠堂。
上虞田家祠堂本来计划于1912年开工修缮,因将修建经费支援了辛亥革命而推迟了两年进行。1915年改建好的祠堂是集学校和祠堂功能于一体的“近代化新式祠堂”。祠堂的主要部分是一座当时颇具规模的慈善学校“紫荆小学”。
戏台的后面紧连一个二层楼建筑,上面是教师宿舍,下面是办公室。戏台的对面即是留存的“紫荆堂”大殿,中间隔了一个天井,天井的东西两侧都是二层楼的学校教室,有回廊连通南侧的教师宿舍。演戏的时候,二楼兼作女客、儿童看戏的包厢。紫荆堂内有48根二层楼高、粗如华表的巨大石柱,皆为整石凿成。除去东西两排12根柱子作为支撑外,中间36根石柱为石刻或半圆木壳雕字的对联楹柱,其中15幅是14位辛亥名人所留,另外3幅则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和同治九年(1871年)的古联。
进门的第一幅
石刻对联“虞邑肃蒸尝,优见忾闻,如在左右;雁门传世泽,嘉言懿行,相映后先。”为少见的“阳刻”。所谓“阳刻”,即把字旁边部分镂掉,将字凸出。这幅对联还有凸出的缠枝花纹作装饰边框,犹如一枚巨大的图章,气势逼人。“阳刻”工艺要比“阴刻”(字凹进)复杂得多,在如此高大的石柱上雕刻更是非常珍稀。整个祠堂当年至少有108根石柱,石柱高6.5米,圆周1.2米,可以想象有多么气派!所幸,这对石柱保存尚好。
“紫荆堂”是开放的大殿,朝南无墙(墙和天花板都是仓库主人后来加上的,8根石柱尚被埋在墙里)。48根柱子分6列8排整齐排列。在最后两排柱子之间,曾有一个横贯东西的阶梯式供台,称做“万年台”,供放历代祖宗牌位。“万年台”平时用板壁挡住,只在祭祖时开放。其余部分就用作了学校的礼堂。后来学生增多,教室不够,紫荆堂东西两侧也隔成了教室。紫荆堂后面还有中后院,庭事殿、仓库、食堂等建筑。东侧有慈善机构凤荫山庄,西侧围墙外还有面积约1200平方米的体操场。
按照家谱所留的田家祠堂平面图估算,不计那个体操场和周围场地,围墙内的占地面积约为4200平方米。田家祠堂的大门朝南,门楣高大,门板相当厚实,雕有门神。门外是甬道和花园,然后才是围墙。围墙是实体墙,上面有用瓦片组成花样的镂空装饰,十分漂亮。围墙除了南面有正门外,东西也有门,为了方便老百姓进出,从来都不关门。
田家祠堂是室内景点,受天气影响较小,从天气角度讲,景区地处湖南湘西地区,湘西气候属于
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丰沛,年均降水量1300-1500毫米。年平均气温12℃-16℃,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24℃-27℃,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1.7℃-4.3℃。无霜期达240-288天。 田家祠堂四季皆适合旅游,最佳时间为4-11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