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奇隽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地层古生物学家
田奇隽(1899年2月13日—1975年9月15日),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地质学家,地层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地质部地质矿产司总工程师、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副主任兼总工程师。
人物生平
1899年2月13日,田奇隽出生于湖南张家界大庸县(今永定区)。
1906年,进入私塾读书。
1909年,进入大庸县城松梁书院上小学。
1912年,来到长沙求学。
1917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中学;随后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
1919年,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
1923年,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随后考入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实习员。
1924年—1927年,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调查员。
1927年3月—1950年,先后任湖南省地质调查所调查主任、技正、主任技正、代所长、 所长。
1950年,任中南军政委员会重工业部资源勘测处处长、中南地质调查所所长。
1952年,任地质部中南地质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
1955年,任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副主任、总工程师;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7年,赴越南主持铬矿勘探工作。
1960年,赴匈牙利进行考察学习。
1975年9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23年—1938年,田奇隽对中国海百合、头足类、腕足类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共描述头足类菊石目5属,鹦鹉螺目3属,23种1亚种,其中8新种;腕足类化石2目,4超科、10科、3亚科、15属、4亚属、58种(31新种、新亚种及新变种27种)。对湘中石炭纪、二叠纪地层也作了划分,初步建立了湘中上古生界的地层系统。1931年,研究阐述湘中下石炭统丰宁系的划分;1936年,对中国丰宁纪(早石碳世)生物地层学作了研究总结;1938年,他对全中国泥盆纪地层的分布、分类及泥盆纪古地理作了研究总结。
田奇隽对中国大地构造和区域地质发展史也进行了研究。1936年,研究并提出湖南有加里东运功、湖南运动、燕山运动、衡阳运动,勾画出湖南大地构造发展史的轮廓。20世纪20—50年代,在湖南进行过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调查;参与了湘中六县区域地质调查和填图;调查了湖南省铅锌、锰、锑、汞、煤、铁等矿产资源,指导并主持编制了湖南铁矿、锰矿、钨矿的矿产调查工作。1952年—1955年,对中南地区地质矿产勘查及其科研工作的规划、部署与实施进行了指导;曾多次去大冶铁矿,研究、规划矿区及其外围地质勘查工作。1955年—1975年,从事全中国矿产储量报告的审查和地质工作的管理、组织与领导工作。
1935年—1939年,田奇隽先后完成了《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中国之泥盆纪》等专著,其他代表论著还有《中国北部太原系海百合化石》《湖南中部之丰宁系》《中国之丰宁纪》《湖南的造山运动》《湖南煤矿与古地理》《湖南雪峰地轴与古生代海侵的关系》等。
人才培养
田奇隽在湖南省立克强学院和湖南大学等院校兼课。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田奇隽的曾祖父田昌典是清朝翰林院学士,祖父田祚秩、父亲田运厚均是清朝进士,母亲为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 田奇隽在弟兄五人中排行第四。田奇隽的父亲早逝,家道中落,家里无力承担他的学费,他只好一边打工赚钱,一边挤出时间学习。
田奇隽的妻子是朱梅仙,儿子是田开蓥。
人物评价
“田奇隽是中国地质界的杰出代表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评)
“田奇隽是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地质行业的先驱,为了中国的地质事业贡献了他们的汗水、辛劳甚至是热血乃至生命。”(中国地质调查局评)
人物纪念
田奇隽故居(另称田家大院、老院子),位于张家界市城区永定大道,大院始建于清雍正初年,建筑风格为四井封火墙式土家建筑,融土家园林、土家吊角楼于一体,是典型的土家族民居,是整个湘西乃至全国幸存下来并保存完好的土家古宅,堪称土家建筑的活化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田奇隽.中国科学院学部.
前言.中国地质科学院.
从书香子弟到学部委员.中国地质科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6 19:1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