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拼音shēng lǎo bìng sǐ),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汉语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南朝·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一天,他乘马车出王城。来到东门,看见一个须发全白,弯腰驼背,行走艰难还不断呻吟的老人。这个情景令他心想:衰老是人人都逃避不了的命运啊!我从出生到儿童时期受父母宠爱,青年时英俊潇洒,壮年时精力充沛,但是到了晚年,就要在许多痛苦中度日了。他心里难过,就掉转马车,驱车向王城南门驶去。刚到南门,又见到一个满身生疮流血的病人。病人一边走,一边不断痛苦地呻吟。他心想:疾病也是每个人都不能避免的。人的一生要害多少次疾病,要遭受多少痛苦,真是难以想象啊!他又掉转马车来到西门,看见两个人抬着一个死人迎面走来,随行的亲属悲痛地号哭着。他不由得叹息:死亡是可怕的,每个人又都难免一死,死亡来临时给人带来的恐惧,使人多么难以忍受啊!自己的死亡又造成许多亲朋好友的无限悲痛。这些痛苦永无休止,任何人都摆脱不了,这多么苦闷,多么烦恼啊!他又驱车来到了王城的北门,看见一个出家修道的人从对面走来。这人身穿袒右肩的黄色法衣,一手持法杖,一手托钵,态度严肃安详。他想:这出家人一定不会有俗人那么多的痛苦和烦恼。于是,他决定离开王宫,四处修行。
出生、衰老、疾病、死亡,佛教认为是人生必经的四“苦”。悉达多王子正是看到了这些,才毅然出家修行,以求摆脱人世间生老病死的烦恼。之后,当他最终成佛,这一切烦恼自然迎刃而解。在佛门看来,生老病死不过是世人贪恋于肉体而产生的痛苦罢了。只有当人领悟到万物皆空,人的肉体也只不过是一种幻象时,才能最终得以摆脱生老病死的烦恼。
清·
陈忱《水浒后传》:“只是在家受不得那爱欲牵缠,生老病死,世态炎凉,人情险恶。”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其饮食男女,生老病死,亦与人同。”
当代·
三毛《
撒哈拉的故事》:“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
当代·
柯灵《追思——悼郑伯奇同志》:“生老病死是不可违拗的自然规律,生存、学习、工作、战斗,踏踏实实地行进,自自然然地物化,留下的是对人世或大或小的劳绩。”
“衣食住行”的意思是泛指穿衣、吃饭、住房、行路等生活上的基本需要。“生老病死”与“衣食住行”都是指一个人的一生中必须有的经历。不过,“生老病死”指的是人生中最痛或者最大的灾难,“衣食住行”强调的是一个人活在世上最起码的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