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是
综合医学、
生命科学和
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前沿
交叉学科,基本任务是运用生物学及
工程技术手段研究和解决生命科学,特别是医学中的有关问题。
生物医学概念
生物医学是生物医学信息、
医学影像技术、
基因芯片、
纳米技术、新材料等技术的学术研究和创新的基地,随着社会-心理-
生物医学模式的提出、
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形成了现代
系统生物医学,是与21世纪
生物技术科业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领域,是关系到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和人类自身健康的重要工程领域。
研究内容
·医药微生物学 - 分离致病微生物,以用于鉴别和挑选敏感抗生素治疗。适用于对髓膜炎、食物中毒及军团病等疾病的诊治。
·生物医药-研究
疫苗、糖类、酯类、蛋白质、酶、多肽、核酸和转基因产品等对生物体,特别是对人体疾病的预防及治疗作用。由于生物医药毒副作用很小,大多情况下可以达到对疾病治疗的目的,必将成为医学领域的新兴学科和热门专业。
·临床应用化学 -通过分析血液及其他生物物质,协助诊断像
糖尿病等疾病。通过进行毒物学研究,测试肾脏和肝功能,并协助进行疗程监测。
·输血技术-生物医学家是医院血库及输血服务的运作中介,负责为救治病人进行输血及血浆分馏的准备工作,并确保捐血者和输血者的血型不会相互排斥。
·血液学 - 通过研究血液的形态学和生物学,甄别各种血细胞的反常表现。该测试是各种
贫血病及白血病诊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组织
病理学 - 运用专业知识,通过显微镜处理外科手术或
尸体解剖所取得的组织样品。
·细胞学 – 该学科最为人熟悉的,莫过于
宫颈涂片筛查。其实它也应用于非妇科服务。象组织病理学一样,应用于准备及研究物质细胞样品。
·滤过性微生物学-测试象风疹、
单纯疱疹、肝炎及
艾滋病病毒等传染病。此外,还负责隔离受
病毒性疾病威胁的特定人群。为了避免错误使用抗生素,快速诊断是攸关重要的要求。
·免疫学–负责人体的免疫系统状况,以及
人体免疫系统在
传染性疾病、
寄生虫病、过敏、肿瘤、组织以及
器官移植中所起的作用。在艾滋病的监测和治疗中非常重要。
生物医学就业
生物医学家研究领域广阔,癌症、
糖尿病、毒物学研究、输血、贫血症、髓膜炎、肝炎、艾滋病,这些都是他们探究的医学领域。此外,在
宫颈涂片筛查、病毒及病症确认、监测药物治疗及其他诊治方案的效果方面,生物医学家也起着关键作用。
生物医学家在日常的工作中大量使用电脑,接触高精密度仪器、显微镜及其他高科技的实验室设备。他们知识面广并熟悉许多复杂的高科技仪器的操作。
生物医学家的就业前景?
生物医学不断求新、充满活力,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它横跨了管理、科研、教育及专业实验室工作等领域。生物医学是把科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重要标志,它在医护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很能给人带来工作上的成就感。生物医学家拥有的专业技能在世界各地都会受认同。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是个
交叉学科,与
生物工程密切相关,其主要特点是将工程学的方法应用到医学领域中。它将工程技术与医学相结合以提高医疗水平,帮助患者得到更好的照料以及提高健康个体的生活质量。研发是生物医学工程师工作的主要内容,它覆盖一个非常宽广的领域:生物信息学、医学图像、图像处理、生理信号处理、
生物力学、
生物材料、
系统分析、三维建模等等。
生物医学工程的应用实例有生物兼容的
假体(prosthesis)、医疗器械、诊断设备、
MRI 和
EEG 这样的成像设备以及医用药品。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是一门新兴的
边缘学科,它综合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各层次上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控制这类变化,其目的是解决医学中的有关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它有一个分支是
生物信息方面主要攻读生物和化学.
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由
生物技术产业与医药产业共同组成,是现代医药产业的两大支柱。各国、各组织对生物技术产业的定义和圈定的范围很不统一,提供,甚至不同人的观点也常常大相径庭。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应用
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角度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乃至整个人体系统多层次认识人体的结构、功能和其他生命现象,研究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和系统技术的总称。
发展历程
生物医学工程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它与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发展非常迅速,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领域之一。 生物医学工程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其发展也是由科技、社会、经济诸因素所决定的。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
美国。1958年在美国成立了国际医学电子学联合会,1965年该组织改称国际医学和
生物工程联合会,后来成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生物医学工程学除了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外,还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前景非常广阔,是各国争相发展的高技术之一。以1984年为例,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和系统的市场规模约为110亿美元。美国科学院估计,到2000年其产值预计可达400~1000亿美元。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在电子学、
微电子学、现代计算机技术,化学、高分子化学、力学、近代物理学、光学、
射线技术、精密机械和近代高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在与医学结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过程与世界高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它采用了几乎所有的高技术成果,如航天技术、
微电子技术等。
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其前身可追溯到1977年在国内率先设立的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专业,以后相继建成了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第一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第一个博士学位授予点、第一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该系所依托的
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是21世纪
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柱以及引领当今国际未来的前沿学科,旨在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解决生物医学上的检测、诊断、治疗、管理等问题以及深入探索
生命系统的各种运动机理及其规律性。作为国家“211工程”和“985振兴计划”重点建设学科,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在新一轮的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学术声誉位列全国首位,与此同时,该学科自2002年成为
国家重点学科后,2007年又再次被确认为国家重点学科。新近隶属该系的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被列入浙江大学首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国内生物医院临床机构
中国已经把儿童健康和成材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所以,生物医学的“绿色--微创--非侵害性”首先应用于与民族未来息息相关的儿童医院,比如
北京儿童医院等国内知名的专业研究儿童疑难杂症的医学机构已经全面引进生物
医学技术,改变了使用药物通过 肝、肾排泄从而增加肝、肾功能的损害,部分治疗中的兴奋剂、抗精神类处方影响儿童骨骼发育的伤害,使“
绿色医疗”的理念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国内部分知名儿童医院的生物医学临床应用,表明我国的儿童的健康保护事业和儿童
疑难病的治疗已经与国际发达国家接轨。
专业简介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一门理工医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是应用工程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医学防病治病,保障人民健康的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研究的学科方向主要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各类大型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技术包括:数字化医学中心,医学图象处理及多媒体在医学中的应用,生物信息的控制及神经网络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大型医疗设备在医院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型医疗设备的操作、维修及管理人员是各大医院及公司急需的人才。
教学实践
包括金工实习(3~4周)、电子设计(2~3周)、生产实习(3~4周)、毕业设计(12~16周)。
培养目标
1.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
2.掌握信号检测和信号处理及分析的基本理论;
3.具有生物医学的基础知识;
4.具有微处理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6.具有一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7.了解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动态;
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
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电子技术、信号检测与处理、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的基本训练,具有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的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
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电子技术、
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医学仪器以及其它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等部门从事研究、开发、教学及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开设院校
生物医学文献
简介
《生物医学》Hans Journal of Biomedicine 是一本关注生物医学领域最新进展的国际中文期刊,主要刊登生物医学领域内最新成果及报道的相关论文及评述,反映国内外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为了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生物医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发展的交流平台。
研究领域
· 生物电子与神经系统的工程
· 生物材料
· 生物力学和生物转运
· 生物医疗仪器、传感器、人工器官和纳米技术
· 生物医学成像、图像处理及可视化
· 生物医学建模
· 临床工程、耐磨和实时健康监测系统
· 基因工程
· 基因组学
· 医学生物化学
· 医学细胞生物学
· 纳米生物分析
· 核磁共振/ CT /心电技术和电磁场仿真
· 生理信号处理
· 医学工程中的软件、工具和应用
· 结构药物设计
编委信息
主编
李孟森 教授 北京大学 (Prof. Mengsen Li, Peking University)
编委会
董健 教授 复旦大学 (Prof. Jian Dong, Fudan University)
范代娣 教授 西北大学 (Prof. Daidi Fan, Northwest Universty)
官家发 教授 中国科学院 (Prof. Jiafa Gua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洪葵 教授 武汉大学 (Prof. Kui Hong, Wuhan University)
胡火珍 教授 四川大学 (Prof. Huozhen Hu, Sichuan University)
梁淑芳 教授 四川大学 (Prof. Shufang Liang, Sichuan University)
刘鹏 教授 兰州大学 (Prof. Peng Liu, Lanzhou University)
任宇红 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 (Prof. Yuhong Re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孙建国 工程师 美国Tufts大学 (Dr. Jianguo Sun, Tufts Universtiy)
唐惠儒 教授 中国科学院 (Prof. Huiru Ta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王金福 教授 浙江大学 (Prof. Jinfu Wang, Zhejiang University)
王久存 副教授 复旦大学 (Dr. Jiucun Wang, Fudan University)
尤学一 教授 天津大学 (Prof. Xueyi You, Tianjin University)
俞强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 (Dr. Qiang Yu,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张俊波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Prof. Junbo Zha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张建中 研究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Dr. Jianzhong Zhang,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张健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Prof. Jian Zha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彭勇 教授 中国燕山大学 (Prof. Yong Peng, Yanshan University)
论文数据库收录
《生物医学》期刊论文被以下收据库收录:
维普
万方
读秀学术
全国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UNICAT)
中国科学院国际科学图书馆
Academic Journals Database
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DOAJ)
Google Scholar
Index Copernicus
Journalseek
NewJour
NYULibraries
SJSU
Scirus
SHERPA/ROMEO
Trueserials
Ulrichsweb
Worldwide Science
Washington
World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