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星期刊》民国25年(1936年)6月
邹韬奋当选为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同年6月7日在香港筹办《生活日报》,国民党以《生活日报》未向国民党登记擅自登报招股施加压力,使该报未能出版。一月后改名《生活星期刊》迁沪出版。
《生活星期刊》以显性方式体现新闻性的栏目有论文、每周时事动态、时事连环画、时事拔萃、各地特约通讯等。它们或以讨论抗日救亡的重大理论问题为主旨,或直接揭露日寇侵华的事实,或反映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最迫切的非常时期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例如“论文”栏目,它既刊登全国各方面以各种关于抗日救亡的意见,也刊登专家学者抗日救亡的学术讨论,特别对建立
民族统一战线等有关抗日救亡的策略问题进行了持续深入的讨论。又如“各地特约通讯”,《生活星期刊》在上海、南京、天津、北平、广州、以至东京、纽约、伦敦、巴黎、莫斯科、柏林等重要地方,都约定了有丰富经验的通讯员,经常提供各地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报告。这种报道方式是当时的新闻专电所不能比及的,它们材料广泛,文字轻松,有叙述而兼分析,可以帮助读者大众明了许多实际的情形。
又如“时事拔萃”栏目,它的宗旨是把国内外报章杂志上的重要文字选来刊载,多为新鲜而多趣味的小消息,切实际而又不枯燥,与每周的新闻能产生相互配合的作用,可之称为“新闻之新闻”。韬奋批评当时的报刊提供“能够使新闻更加活泼增加读者兴趣的插图材料似乎嫌小一些”,因而《生活星期刊》创办以后,设置了“时事连环画”、“时事漫画”等固定栏目,以漫画的形式,运用夸张、讽刺的手法,辛辣地提示了日寇包藏祸心的丑恶嘴脸。
《生活星期刊》以隐性方式体现新闻性的栏目有信箱、随笔、特载专刊、每月征文等。它们大多采用诗歌、散文、小说、文艺评论等传统的副刊的体裁形式。但是它们和文学杂志上的纯文学作品还是有较大的区别,它们的内容并不是信马由缰,而是密切配合当时的形势发展,反映国内民众抗日救国的呼声。这种非文学性的媒介文学、文化属性,其实就是副刊的新闻属性。这种对客观事实后面所反映的精神现象的人文关怀就是副刊新闻性的具体表现。
尽管《生活星期刊》存在的时间很短促,在整个报刊史上只算是“昙花一现”,但是它有坚定的人民立场,始终高举抗日的旗帜,并在新闻业务上作了勇敢的革新,很好地将副刊的服务性、文艺性和新闻性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创造了独具的特色,在现代中国报刊副刊史上有它一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