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
全面性教育名词
生殖是指由亲本产生新个体的生物过程。已知的包括植物、动物在内的全体生物均需要依赖生殖进行物种繁衍,所以生殖是全体生物的共同基本特征。自然界存在两种生殖形式,即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人类的生殖属于有性生殖,包含受精、妊娠、分娩等过程。
生殖的概念
生殖即生物产生后代的过程,每一个生物体都是生殖的结果。生物在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生殖形式: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在多细胞生物中常常存在专门用于生殖的生殖细胞,比如:无性孢子生殖中的孢子细胞、动物的精子与卵细胞等。而在高等植物和动物中还存在专门用于生殖的器官(称为:生殖器官或性器官),比如:植物的花、动物的睾丸或子宫等。生殖不仅是生物繁衍新个体的唯一方式,而且因为有性生殖可以通过生殖过程产生杂种优势,所以生殖对于动植物的进化也有着重要意义。生殖对人类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原始社会中普遍流行的生殖崇拜。在现代社会中,人类生殖的概念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而扩展演变,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干预生命的自然繁殖过程,是否选择生殖也是每个人类个体的自由。
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是指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即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的起源晚于无性生殖,并且所需要的投入和生殖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均要高于无性生殖,但是有性生殖可以为物种带来更高的进化效率和生存适应性,因而成为自然界中主要的生殖方式之一。人的生殖过程属于有性生殖。
无性生殖
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在生殖过程中产生两性生殖细胞。无性生殖过程中不需要产生配子,后代新个体直接由母体产生。因此,无性生殖的子代完全继承了母体的遗传物质。目前无性生殖的生殖方式主要分为: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营养生殖四大类。其中比较特别的是,孢子生殖中也有一部分属于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是古细胞、细菌等单细胞生物的主要生殖方式,一些多细胞动物、植物和真菌也可以进行无性生殖。
人类的生殖过程
人的生殖过程属于有性生殖。自然状态下,人的生殖过程需要男性外生殖器官(阴茎)在女性内生殖器官(阴道)中排出精液,从而实现男性生殖细胞(精子)进入女性体内与女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是通过性交实现的。
动物具有普遍的性倾向多样性,虽然性交与生殖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物关联,但性交的目的并不一定都是生殖。在科学的避孕措施下,个体同样能够完成性交而不生殖。另一方面,在医学技术的发展下,生殖也并非必须通过性交才能实现。
此外,导致生殖的性行为,也不一定是插入式性交行为。男性外生殖器官(阴茎)在女性外生殖器官(阴唇与阴道前庭等范围)的射精行为同样有导致女性受孕的风险。这意味着有效的避孕应该避免两性内外生殖器官在无科学避孕措施防护的情况下接触。
生殖器官
生殖器官是参与生物体有性生殖过程的全体器官的总称。主要生殖器官指生物的生殖腺体,是产生含有遗传物质的生殖细胞的器官,例如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次要生殖器官指生殖系统除主要生殖器官外的部分。根据生殖器官是否暴露在体外可见,又被分为外生殖器官和内生殖器官。在哺乳动物中,雄性生殖器官被严格定义为“产生和储存精子,以及在精子转移过程中插入雌性生殖器官的身体组织”,雌性生殖器官相应被定义为“在交配与妊娠期间与雄性生殖器官和精子直接接触的身体组织”。
人类女性的生殖器官可分为内生殖器官与外生殖器官两部分。其中,内生殖器官包括子宫、输卵管、卵巢、阴道等;外生殖器官主要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阴道口、处女膜等。
人类男性的生殖器官也可分为内生殖器官与外生殖器官。其中,内生殖器官包括睾丸、附睾、输精管、射精管、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等;外生殖器官包括阴茎和阴囊。
受精
受精的过程
男性的精子在睾丸的曲细精管中生成,会储存在附睾中。在自然的受精过程中,当男性的阴茎插入女性的阴道后,附睾中的精子可通过输精管进入尿道,与尿道沿途的精囊腺、前列腺分泌的液体混合排入女性阴道。
女性的卵巢会产生卵细胞,一般来说,每个月经周期只有一个卵细胞发育成熟。左右两个卵巢轮流排卵,少数情况下可能同时排出两个或多个卵细胞,若分别与精子相结合,就会出现双卵双胞胎或多卵双胞胎。
精子在输卵管的壶腹部与卵细胞相遇后,二者结合的过程被称为受精,受精的结果是形成受精卵。一个卵细胞仅能和一个精子发生受精,即使同卵双生子也是由单一受精卵分裂成两个胚胎形成,因此而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当两个精子进入一个卵细胞时便会形成三倍体,往往会导致受精失败,虽然科学家也有观察到两个精子同时进入一个卵细胞形成的同卵双生子情况,该个体100%的遗传物质来自母亲,50%的遗传物质来自父亲,但这种情况是极度稀少的。
在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下,人类已经可以实现人工授精,在不经过性交的情况下实现受精和受孕,我国也于2001年颁布执行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规范辅助生殖技术(artificial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的应用。
怀孕的迹象
怀孕的前12周也被称为早期妊娠阶段,女性的主要生理表现有:
1. 停经,短期内有性交行为的育龄妇女月经过期10日以上可以疑为妊娠,但停经不一定就是妊娠,需要进一步的医学检查;
2. 乳房刺痛、膨胀和瘙痒;
3. 恶心、呕吐;
4. 皮肤色素沉淀或是腹壁产生妊娠纹;
5. 阴道黏膜可能会因充血而呈现出较深的颜色;
6. 容易疲倦;
7. 尿频。
科学的验孕方式
妊娠检验的方式主要有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检验和超声波检验两种,产科超声波检验的准确率更高。胚胎着床发育到1~2.5周时,女性体内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含量快速增加,通过对血清或尿液中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浓度进行检查可以对是否怀孕进行初步诊断。研究显示,正确使用验孕棒的准确率可以达到95%以上,但需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操作步骤或医生要求进行检测。因此,在早期妊娠阶段,女性可以购买HCG验孕棒自行检测是否怀孕。但是更为准确的诊断需要到医院接受全面的医学检查。
HCG验孕棒的主要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但需注意,不同型号的操作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具体使用时需要参考医药器材的使用说明书。
验孕棒的判读如下图所示,当对照线和检测线都显色且检测线显色清晰时,表明怀孕。若对照线清晰而检测线显色较浅,即弱阳性,表明可能怀孕,需要隔2天重新采集晨尿进行检测。出现其余情况则为无效。
妊娠
妊娠也被称为怀孕,是指后代在女性体内生长发育的过程。人类一次妊娠的时长一般为40周,约为9~10个月。成熟卵细胞受精为妊娠的开始,胎儿及其附属物自母体排出是妊娠的终止。妊娠开始到第13孕周末视为早期妊娠阶段,该阶段是自然流产风险最大的阶段。从第14孕周到第27孕周被称为妊娠中期,母亲常常已经能够感受到胎儿的活动。在28孕周以后为晚期妊娠,通常在此期间胎儿已经可以在母亲体外生存。孕周少于37周的婴儿被视为早产儿。
受精卵的发育过程
当一个获能的精子进入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的透明带时,受精过程即开始。到卵原核和精原核的染色体融合在一起时,则标志着受精过程的完成。整个受精过程约需要24小时。在人的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的壶腹部结合形成受精卵。卵细胞受精后即开始有丝分裂,同时向子宫腔方向移动。受精卵大约每隔12小时分裂一次,因此在输卵管内受精36小时后分裂为2个细胞,72小时后分裂成16个细胞,叫桑椹胚。受精后第4日,这团细胞从输卵管进入子宫腔,并在子宫腔内继续发育。
受精卵着床
受精卵约在第6~8天开始着床,至第11~12天完成。其着床位置在子宫体后壁的情况比前壁略多,着床于中线略多于侧壁。受精卵着床分为两个步骤:附着和植入。在受精卵细胞团进入子宫腔时,分泌液体并膨胀形成胚泡,此时细胞团已分裂成48个细胞,准备植入。胚泡可以分泌蛋白溶解酶,溶解子宫内膜,形成一个小缺口,帮助胚泡自己埋入子宫内膜。受精后第6~7日,胚泡开始着床。着床位置多在子宫上1/3处,植入完成意味胚胎已安置,并开始形成胎盘,孕育胎儿了。
胎儿的发育过程
胎儿在出生前的发育过程被称为产前发育。对人类来说,一般发育胎龄小于8周为胚,大于8周为胎,所以从第九周开始时,胚胎被称为胎儿。与胚相比,胎儿具有更多可识别的外部特征和发育更为完整的器官。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涉及基因表达、细胞生长和细胞分化的协调时空变化。在其他物种中,特别是在脊椎动物中,胚胎的发育过程几乎一致。
分娩
分娩是指胎儿离开母体结束妊娠的过程,胎儿通过阴道离开子宫被称为自然分娩,通过剖宫手术离开子宫则为剖宫产。
自然分娩
自然分娩是最常见的分娩方式,主要有三个阶段:宫口扩张期、胎儿娩出期和胎盘娩出期。宫口扩张期是从开始出现间歇5~6分钟的规律宫缩起,至宫颈口完全扩张达10厘米为止。这一阶段对于初产妇来说通常需要11~12小时,经产妇大约需6~8小时。胎儿娩出期一般会持续20分钟到2个小时,是从宫颈口完全扩张到胎儿娩出为止。胎盘娩出期指的是从胎儿娩出到胎盘娩出的过程,通常持续5到30分钟。
剖宫产
剖宫产是利用外科手术来帮助完成分娩的一种方式。由于自然分娩存在一定风险,当自然分娩遭遇困难,婴儿或母亲处于危险之中时,通常需要进行剖宫产。常见的使用剖宫产的因素有分娩受阻、双胎妊娠、母亲高血压、臀位分娩或胎盘问题。剖宫产通常需要45分钟到1个小时,可以在妇女清醒时进行或在全身麻醉下进行。
生殖能力与生殖健康
能够正常通过性交实现怀孕,并顺利完成妊娠、分娩过程的个体为生殖能力正常的个体。常见的生殖能力问题包括男性不育症和女性不孕症。通常两性在无避孕措施且性交行为正常的情况下,一年内不能怀孕则被认为生殖能力异常,由男方因素导致的未能受孕是男性不育症,反之由女方因素导致的为女性不孕症。大约有15%的夫妇在结婚1年内因为生殖能力问题就医,最终仍有5%的夫妇无法受孕,所以生殖能力异常是较为常见的生殖健康问题,在无法生育的夫妇中,有50%是由于男性精液异常导致的。
而生殖健康的内涵则更为丰富,包括了躯体、情绪、心理和社会等与性和生殖相关的良好状态,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功能障碍或不适。
生育意愿与生殖权利
生育意愿指个体生育后代的期望水平,人口学家通常使用“意愿—行为”模型来分析社会人口的变化趋势,认为个体的生育行为由其生育意愿驱使。由于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干预家庭生育意愿。《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释义》指出:“国家推行计划生育,对公民来说不是强制性义务,是倡导性义务,主要采取国家指导、群众自愿,因此必须从鼓励和提倡入手”。
综上,生殖权利可概括为对身体做出自由的决定,并获得相关服务,是每个人都享有的基本权利。实现生殖健康也有赖于生殖权利的实现。生殖权利包括:
(1) 拥有身体完整、尊重隐私和个人自主权的权利;
(2) 自主选择社会性别,包括性倾向和性别认同与表达;
(3) 决定是否和何时过活跃的性生活;
(4) 拥有选择性伴侣的权利;
(5) 享有安全愉悦的性体验;
(6) 决定是否、何时与谁结婚;
(7) 决定是否、何时、以何种方式生育孩子,生育几个孩子;
(8) 在生命历程中获得实现上述权利的信息、资源、服务和支持,并且不受歧视、胁迫、剥削和暴力。
有关生育的特殊情况
不是所有伴侣都愿意生育子女
生育行为的决定权依从于生育意愿,伴侣拥有选择是否生育的自由。个体的生殖欲望也可能不断变化,个体对是否生育子女的态度发生变化也是个人的自由,应当受到尊重。
近几十年来,人们对于自愿不育的态度发生了较为显著和普遍的改变。在欧美国家中,生育意向多元化成为潮流。亚洲国家中,日本与韩国社会对自愿不育的接受度也有所上升,我国目前对于多元生育意愿的接受度和包容度也在逐渐上升。
不是所有伴侣都能够生育子女
由于个体的生殖能力存在差异,所以不是所有的伴侣都能够生育子女。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不孕不育发生率达到12.5%~15.0%,平均每8对育龄夫妻中就有一对面临着生育困难。医学中以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embryo transfer,IVF-ET)为代表的辅助生殖技术已经能够帮助大多数因生殖能力问题而无法正常受孕的异性伴侣实现生育。
不是所有伴侣都有机会生育子女
在一些性少数群体组成的家庭中,伴侣可能没有机会生育自己的子女。同性家庭通常只能通过领养实现养育子女的愿望,但在一些国家(包括中国),同性伴侣领养子女是不被允许的。此外,接受过性别重置手术的人也可能无法生育自己的子女。这是由于当前生殖器官方面的性别重置手术效果不够理想,许多跨性别者选择不进行这部分手术,往往不能具备相应性别的生殖功能。
目前,针对性少数群体的辅助生育技术也正在研究中,2018年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的科学家成功实现了两名雌鼠的孤雌生殖过程,产下29只雌性小鼠,但是该实验中的孤雄生殖小鼠未能存活超过48小时。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
我国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中涉及到了与生殖相关的内容。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015修正)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2018修正)对公民的生育权利与义务进行了规定。并以法律的形式为妇女拥有健康的避孕和生殖过程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第十七条 公民有生育的权利,也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在实行计划生育中负有共同的责任。
第十八条 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再生育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夫妻双方户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关于再生育子女的规定不一致的,按照有利于当事人的原则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第五十一条 妇女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生育子女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育龄夫妻双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计划生育,有关部门应当提供安全、有效的避孕药具和技术,保障实施节育手术的妇女的健康和安全。国家实行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制度,发展母婴保健事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妇女享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提高妇女的生殖健康水平。
我国各部委相关教育类文件
“生殖”在教育中往往会从生长发育与避孕等角度进行呈现,我国各部委发布的相关教育类文件中,《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2007)主要从生殖健康方面进行规定,《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和《中小学健康教育规范》(2011)主要从生殖过程、青春期发育特点、生殖保健常识等方面强调了生殖教育的必要性,《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7)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非意愿怀孕及其应对方法等内容,这些都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初中年级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 形成维护生殖健康的责任感。
高中年级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 自觉抵制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具备洁身自好的意识和良好的卫生公德。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水平一(小学1~2年级)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 生命孕育、成长基本知识,知道“我从哪里来”。
水平二(小学3~4年级)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 人的生命周期包括诞生、发育、成熟、衰老、死亡;
· 初步了解儿童青少年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学会保护自己。
水平三(小学5~6年级)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 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
· 男女少年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男性、女性第二性征的具体表现);
· 女生月经初潮及意义(月经形成以及周期计算);
· 男生首次遗精及意义;
· 青春期的个人卫生知识。
水平五(高中阶段)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 青春期常见的发育异常,发现不正常要及时就医;
· 婚前性行为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水平三(5~6年级)
身体健康
· 初步掌握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及保健常识。
《中小学健康教育规范》
水平一(小学1~2年级)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 初步了解生命孕育常识,知道“我从哪里来”。
水平二(小学3~4年级)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 了解人的生命周期包括诞生、发育、成熟、衰老、死亡;
· 认识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的身体发育情况。
水平三(5~6年级)
生长发育和青春期保健
· 了解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
· 了解男女少年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男性、女性第二性征的具体表现);
· 了解女生月经初潮及意义(月经形成以及周期计算);
· 了解男生首次遗精及意义。
水平五(高中阶段)
生长发育和青春期保健
· 了解青春期常见的发育异常,发现不正常要及时就医;
· 婚前性行为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性与生殖健康
· 性与生殖健康的基本知识;
· 优生优育与适宜有效的避孕方法;
· 非意愿怀孕和应对措施。
《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
核心信息七
掌握正确的生殖与性健康知识,避免过早发生性行为,预防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
相关国际文件
一些国际文件也从生育自由及妇女的生殖权利角度对生殖这一话题进行了阐述。《德黑兰宣言》(Tehran Declaration)(1986)从生育自由的角度强调了人人享有生殖权利,有自由选择生育与不生育的自由。《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The 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1979)从妇女生育自由的角度再次强调了人人均享有平等的生殖权利。具体内容如下:
《德黑兰宣言》
第十六条 家庭及儿童之保护仍为国际社会所关怀。父母享有自由负责决定子女人数及其出生时距的基本人权。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第十六条 缔约各国应采取一切适当措施,消除在有关婚姻和家庭关系的一切事务上对妇女的歧视,并特别应保证妇女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
(e)有相同的权利自由负责地决定子女人数和生育间隔,并有机会使妇女获得行使这种权利的知识、教育和方法。
全面性教育中的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
生殖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全面性教育中,对生殖相关内容的学习同时涉及到知识要点和相关技能。在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与“生殖”相关的学习目标主要出现在核心概念6“人体与发育”下的“性与生殖解剖及生理”和“生殖”两个主题,也出现在核心概念8“性与生殖健康”下的“怀孕与避孕”主题,内容贯穿5~8岁、9~12岁、12~15岁、15~18岁以上四个年龄段,具体学习目标如下:
核心概念6:人体与发育
主题1:性与生殖解剖及生理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知道包括性与生殖器官在内的人体器官的名称和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明白对此感到好奇是很自然的
学习者将能够:
►认识关键的内外生殖器官,并描述它们的基本功能(知识);
►认识到对身体,包括对生殖器官产生好奇,是完全正常的(态度);
►练习对自己感到好奇的身体部位进行提问或回答别人的回题(技能)。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每个人的身体都有跟性健康和生殖有关的部位,儿童对于这些部位有疑问是很正常的
学习者将能够:
►描述与性健康和生殖有关的身体部位(知识);
►知道对于自己的身体和性功能产生好奇和疑问是正常的(态度);
►认同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可能存在身高、体型、机能和外貌特征方面的差异(态度);
►找出一位可以向其咨询的可信赖的成年人,并展示如何询问关于性与生殖解剖和生理的问题(技能)。
要点:女性月经周期中的排卵和男性精子的产生与射精,是生殖过程中不可缺失的环节
学习者将能够:
►解释生殖所需的关键身体机能(例如:月经周期、精子的产生和射精)(知识);
►解释在生殖过程中男性和女性的身体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态度);
►对月经周期或射精是如何发生的这一问题的理解表示出信心(技能)。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在青春发育期和怀孕过程中,激素在成熟和生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习者将能够:
►解释胎儿的生理性别由染色体决定,并在受精初期已经确定(知识);
►描述激素在生殖器官和性功能的形成、发展和调节方面发挥的作用(知识);
►认识到激素在青春发育期和怀孕期间的重要作用(态度)。
要点:不同文化对于生理性别、社会性别、生殖以及合适的性活跃年龄的理解各不相同
学习者将能够:
►区分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生殖在生物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不同含义(知识);
►比较和对比文化和宗教如何影响社会对于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生殖问题的看法(知识)
►认识到文化、宗教、社会和个人对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生殖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态度);
►反思并明确表达个人对于生理性别、社会性别以及生殖的看法(技能)。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男性和女性的身体会随着时间而产生变化,包括他们的生殖和性能力及功能
学习者将能够:
►总结男性和女性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性与生殖能力(知识);
►认同性伴随着人的各个生命周期(态度);
►表达对于生命周期各阶段生殖能力变化的个人感受(技能)。
主题3:生殖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并在子宫着床是怀孕的开始
学习者将能够:
►描述生殖的过程,特别强调怀孕过程需要一个精子和一个卵细胞结合并在子宫着床(知识)。
要点:怀孕一般持续40周,在怀孕期间,女性的身体会经历很多变化
学习者将能够:
►描述女性在怀孕期间身体经历的变化(知识);
►表达自己对于女性怀孕期间的身体变化有何种感受(技能)。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精子必须恰好和卵细胞结合并着床才能导致怀孕
学习者将能够:
►列举生殖的必要步骤(知识);
►了解在发生性交行为时,如果男性的阴茎在女性阴道内射精,就可能导致怀孕(知识);
►回忆性交行为并不必然导致怀孕(知识)。
要点:女性月经周期分为多个阶段,其中包括最容易受孕的排卵期
学习者将能够:
►解释月经周期,包括月经周期中最容易受孕的阶段(知识);
►了解激素的变化会调节月经周期,影响容易受孕的时期(知识);
►认同月经周期的规律(态度);
►反思自己对月经的感受(技能)。
要点:怀孕会伴随常见迹象,应在女性月经停止或出现延迟情况时,立刻通过科学方法验孕一遍确认是否怀孕
学习者将能够:
►描述怀孕的迹象,以及胎儿的发育阶段(知识);
►认同促进健康怀孕和分娩的措施(态度);
►描述不同的验孕方法(知识)。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生殖功能与性感觉之间存在差异,而且会随着时间产生变化
学习者将能够:
►了解怀孕是可以计划和预防的(知识);
►理解生殖功能和性感觉之间的差异(知识);
►认同男性和女性的性与生殖功能和性欲望在一生中会发生变化(态度);
►对未来如何预防意外怀孕做出计划(技能)。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并非所有人都有生育能力,想要怀孕的人可以尝试用一些方法来解决不孕不育的问题
学习者将能够:
►列举没有生育能力但希望怀孕的人可以有哪些选择(知识);
►认识到不孕不育问题的解决有可选方案(态度);
►对有生育需求但面临不孕不育问题的人能够表达共情(技能)。
核心概念8:性与生殖健康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怀孕是一个自然的、且可以被计划的生理过程
学习者将能够:
►了解受孕始于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并在子宫着床(知识);
►解释怀孕和生殖都是自然的生理过程,并且人能够计划自己的怀孕时间(知识);
►解释所有孩子都应该被需要并且得到照顾和爱(态度);
►认识到并非所有夫妻都有孩子(知识)。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理解怀孕的关键特征非常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列出怀孕的基本特征(知识);
►描述验孕方法(知识);
►列出与早婚(自愿或被迫)、早孕和早育有关的健康风险(知识);
►意识到过早发生非意愿怀孕会带来健康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消极后果(态度);
►有怀孕的迹象时,找到一位可信赖的成年人(包括父母或监护人)并可与之沟通(技能)。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无论能力、婚姻状况、社会性别、社会性别认同或性倾向如何,进入性活跃期且有避孕需求的年轻人都应该能够顺利获取避孕工具
学习者将能够:
►分析通常从当地哪些地方可以获取安全套和其他避孕措施——虽然年轻人在获取这些措施时可能仍然面临某些障碍或限制(知识);
►意识到不应根据婚姻状况、生理性别或社会性别而否定任何进入性活跃期的年轻人获取避孕措施或安全套的权利(态度);
►展示获取避孕措施的多种方法(技能)。
要点:过早生育和生育间隔时间过短存在健康风险
学习者将能够:
►识别什么是过早生育,并解释与之相关的健康风险(知识);
►描述生育间隔的益处(知识);
►意识到推迟生育和间隔怀孕的重要性(态度);
►表达自己对于是否和何时怀孕有什么倾向(技能)。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进入性活跃期的人通过采用避孕措施可以避免怀孕,也可以计划是否以及何时养育后代,这可以给个人和社会带来重大益处
学习者将能够:
►评估可使用的现代避孕方法对个人的益处与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或风险(例如男用和女用安全套、口服避孕药、避孕针、皮下埋植、紧急避孕措施)(知识);
►审视性活跃人群在决定采用最恰当的避孕措施或多种避孕措施时受到哪些不同因素的影响(例如感知到的风险、花费、可及性)(知识);
►意识到正确采取避孕措施的重要性,包括安全套和紧急避孕方法的使用(态度);
►展示有充分的自信讨论和采用不同避孕措施(技能);
►针对自己所偏好的现代避孕方法制定一个使用计划,以备将来之需(技能)。
要点:非意愿怀孕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年轻人都应该能够获取维持自身健康与福祉所需的服务和保护
学习者将能够:
►审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它们如何保护未成年母亲继续完成学业、获得生殖健康服务、不受歧视(知识);
►认识到少女因怀孕而被学校排斥或开除是对她们人权的侵犯(态度);
►识别在非意愿或有计划怀孕的情况下,针对怀孕妇女或少女的一系列卫生保健和支持服务(知识);
►理解不安全人工流产会给妇女和少女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知识);
►意识到即使发生早孕或非意愿怀孕,怀孕的妇女或少女也应该获得高质量、安全和全面的医疗保健和支持(态度);
►展示当朋友或爱人经历有计划怀孕、非意愿怀孕或养育子女时,自己如何在健康、福祉和教育方面为她们提供支持(技能)。
要点:当一些人没有打算,或没有能力做父母时,把孩子送给别人领养是一种解决办法
学习者将能够:
►评估领养的益处和风险(知识);
►认识到对于没有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或没有能力做父母的人,把孩子送给别人领养是一种重要的解决办法(态度)。
要点:一些做法会促进或威胁到健康的怀孕过程
学习者将能够:
►评估哪些产前行为会促进或威胁健康的怀孕过程(知识);
►认识到确保怀孕过程的健康不仅仅是母亲的责任(态度);
►制定计划支持健康怀孕过程(技能);
►展示如何获得产前服务(技能)。
全面性教育中与生殖相关的常见疑问
常见疑问1:如何回答孩子“我从哪儿来”的问题?
答: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回答方式不同。针对3岁以下的幼儿,可以回答来自父母,专注于建立与婴幼儿的亲密关系,避免解释复杂的性行为和生殖过程。对3~5岁的学龄前儿童,可以借助科普资料帮助儿童建立从子宫胚胎到成人的完整的成长概念。对于6岁以上的学龄儿童,则可以以轻松、积极的态度逐步帮助儿童建立对生殖过程和性行为的认识。对于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孩子,则需要告知孩子性交意味着什么,向孩子讲解:当男性的阴茎插入女性的阴道时,从男性阴茎射入女性阴道的精子就有可能遇到卵细胞,二者结合而成受精卵,形成新的生命。在此基础上,让孩子明白此时的性交行为可能导致怀孕,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也要学会如何预期结果并及时采取措施。
常见疑问2:如何帮助孩子理解婚姻(包括结婚和离婚)?
答:婚姻是每个人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载体,但选择结婚和不结婚都是个人的自由。向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解释婚姻时,家长可告诉孩子婚姻意味着父母长期承诺关系的建立。同时,还可以告诉孩子婚姻有不同的类型,一些婚姻关系可能会以分居、离婚等告终,尽管婚姻有不同类型,但不同的婚姻也都是有价值的、值得被尊重的。对于更大一些的孩子,家长可以告知强迫结婚和早婚是有害的,需要达到一定的年龄才可以步入婚姻。此外,婚恋的目的是生活幸福,每个人都有权决定是否结婚、何时结婚、与谁结婚。而对于中学生,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婚姻意味着责任与义务,充满了挑战。而爱、平等、尊重与宽容能够使得婚姻长久存续。建立理性的婚恋观,理性看待亲密关系、婚姻和家庭重组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处理各类关系。
常见疑问3:如何告诉孩子什么是婚姻自由和生育自由?
答:我国宪法规定每个人都拥有婚姻自由的权利,婚姻自由指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可以告诉孩子选择结婚或不结婚是每个人的自由,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可以在生活中享受幸福与快乐。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家长则可以告诉孩子每个人不仅有选择结婚与否的权利,更有自由选择结婚对象的权利。生育自由指妇女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行决定是否生育子女的权利。无论是否成为父母,都有独特的幸福与快乐。
给孩子解释婚姻自由和生育自由时,需要告知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权利,可以自由选择。但是选择应该是以个人的幸福为目的,并且做出选择的同时责任和义务也会随之而来,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与结果。
全面性教育中如何进行与生殖相关的教育
幼儿园性教育中与生殖相关的内容
根据《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给出的学习目标,幼儿阶段关于生殖的性教育主要集中在了解生殖过程上。北京师范大学刘文利教授主编的《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全9册)中,主要在《新生命的诞生》中涉及到了与生殖相关的教育内容。
《新生命的诞生》这一册绘本帮助幼儿初步了解到了生殖的过程。从一个新生命开始孕育的过程开始讲起,直到新生命的诞生。
首先,绘本讲解了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爸爸身体里的睾丸能产生精子,精子很小,可以游动。妈妈身体里的卵巢能产生卵细胞,卵细胞比精子大很多”,“有一个最幸运的精子会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新生命就从这里开始了”。
接下来,绘本讲解了胎儿在子宫中的发育大约需要10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脐带对胎儿的发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妈妈通过脐带把营养输送给宝宝,把废物派送出去”。
最后,绘本描绘了新生命的诞生过程,介绍了自然生产和剖宫产两种生产方式,进行剖宫产的情况是“有些妈妈生宝宝时很困难,医生帮助做手术,在妈妈的肚子上开一个口,把宝宝从这个口里取出来”。另外还向幼儿说明,新生命的诞生为整个家庭带来了欢乐。
小学性教育中与生殖有关的内容
小学的性教育不再局限于对生殖过程的简单介绍,而是对整个生殖过程进行了更为详细具体的讲解,在此基础上还逐渐开始涉及避孕的相关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刘文利教授主编的读本首次谈及生殖相关的话题是在二年级。
二年级下册“身体发育”单元“人的诞生”主题中讲解了生命的孕育过程,大体内容与幼儿绘本中相同,只是对于一些名词和概念给出了更加详细的解释,如将幼儿绘本中脐带的作用扩展到对“羊水”的讲解,说明胎儿在羊水中“主要通过脐带接受妈妈呼吸得来的氧气”。
六年级,在儿童的认知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上,在六年级上册“家庭与朋友”单元的“养育子女”主题中介绍了为人父母的权利和方式。人们有权利和自由决定是否成为父母,不同家庭可能有不同的选择。另外,成年人还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方式成为父母,除了自然怀孕生育外,还可以采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生育以及收养子女的方式来成为父母。
六年级下册中,第一单元“身体发育”中的“健康生育”主题详细介绍了生命孕育的过程、怀孕早期的表现以及激素对健康生育的影响,对生育过程进行了更为具体细致的讲解。“性与健康行为”单元中,在“健康的性行为”主题为学生讲解了什么是负责任的性交行为,同时说明性交行为需要成长的准备,帮助学生推迟初次发生性交行为的时间。第三单元“性与生殖健康”的“青少年怀孕”主题中说明怀孕会对青少年本身、婴儿和家庭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一旦发生非意愿怀孕,还应当向可信赖的家庭成员寻求帮助。在“预防青少年怀孕”主题则讲解了各种避孕方法,并说明避孕是男性和女性共同的责任。
初中性教育中与生殖有关的内容
初中阶段的性教育更多从性与生殖功能和预防非意愿怀孕两个方面对生殖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初中生对生殖功能形成基本的认识,并减少学生发生非意愿怀孕的可能。
现状
生育率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城市生育率为0.88%,镇生育率为1.15%,乡村生育率为1.44%,全国总和生育率为1.18%。与当时世界水平相比较,2010年发达国家平均生育率为1.7%,欠发达国家为2.7%,最不发达国家为4.5%,扣除中国后的欠发达国家为3.1%,全世界平均生育率为2.5%。中国当时的总和生育率已经达到超低水平。
根据2015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我国的生育率为3.093%。另外,近年来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呈下降态势,2019年人口出生率为10.4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4‰。
尽管中国的总和生育率较低,青少年已婚率和生育率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稳步下降之后,近十年来出现反弹。15~19岁女性已婚率从1990年的4.7%下降到2000年的1.2%,但在2015年反弹至2.4%。这一年龄组的生育率从1990年的2.2%下降到2000年的0.6%,但在2015年回升到0.92%。
各省份需要制定一系列针对青少年的战略来应对这一挑战,包括加强全面性教育,确保女孩继续接受教育,并提供充分的生殖健康服务,特别是要满足性活跃未婚女孩的现代避孕需求。
女性生育年龄
我国女性生育年龄不断推迟,平均生育年龄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6.29岁推迟到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8.18岁。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9》,二孩放开后我国新生儿中二孩比例增加11个百分点,在2017年有51.2%的新生儿为二孩,女性生育二孩的平均年龄约比初育平均年龄晚1岁。
我国人口性别比
有性生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种群性别比,也就是在种群层面两性个体的数量比例。自然界中绝大部分生物的性别比约为1:1,人类的性别比例在103~107:100之间,也就是每出生100个女性的同时出生103~107个男性。人口性别比维持在103~107:100的范围内是正常的,若在此范围之外则是性别比失调。
我国近些年的人口性别比大约在104~105:100左右,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18年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性别比为104.64:100。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20-10-17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28 10:24
目录
概述
生殖的概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