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存亡
汉语成语
生死存亡(拼音:shēng sǐ cún wá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定公十五年》。
成语出处
文子贡曰:“以礼观之,二君者,皆有死亡焉。失礼,死生存亡之体也。将左右周旋,进退俯仰,于是乎取之!”(春秋·左丘明《左传·定公十五年》)
后人据此典故概括出成语“生死存亡”。
成语故事
公元前495年,邾国的君主隐公来到鲁国,会见鲁国的君主定公。鲁定公举行隆重的仪式欢迎他。当时,孔子的学生子贡名声很大,也被邀请观礼。欢迎仪式开始后,邾隐公仰着脸,把玉器高高举起,态度很傲慢。鲁定公接受玉器的时候,俯着脸,弯着腰。两位君主不同的神情和态度,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照。
在旁观礼的人们都非常惊讶。子贡对此发表了看法:“诸侯相见要手执玉器,这是从周朝就开始施行的礼节,所以这件事情要用礼来看待。用礼来看待这件事,两位君主都快要死亡了。礼,是死亡或生存的主体,人的一举一动,或左或右,以及揖让、进退和俯仰等等,就从这里选取;朝会、祭祀、丧事、征战等等,也要用礼来观察。眼下是正月,在一年之初诸侯相互朝见,是不顾规定的礼仪,说明他们心里已经没有礼了。朝会不合于礼,哪里能够长久?邾国君主的高和仰是骄傲,鲁国君主的低和俯是衰废。骄傲接近动乱,衰废接近疾病。鲁国的君王是主人,恐怕也会先死去。”
子贡的话果然灵验,鲁定公几个后就得病去世了。孔子感叹道:“国君的死,居然被你说中了,后人会把你看成一个多嘴的人。”
成语寓意
鲁国的衰败导致鲁定公的丧气顾不上礼数,越是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越要坚持到最后,否则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每一位人都应该站出来,为保卫祖国而奋斗。
成语运用
“生死存亡”在句子中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指紧急关头。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我婿离家不归,数岁蔑有音耗,生死存亡,弗可知也。”
明·施耐庵《水浒传》:“今小人遭这场横事,配去沧州,生死存亡未保。”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孽龙见了真君,咬定牙根,要报前仇,乃谓群蛟曰:‘今日遭此大难,我与尔等,生死存亡在此一举!’”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亲承懿旨到西宫,生死存亡掌握中。”
现代作家·叶圣陶《前途》:“现在,我们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自己开辟道路的事,实在一刻也不容缓了。”
参考资料
生死存亡.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30 17:09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