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脆弱区
生态交错区
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Ecotone),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交界过渡区域。主要特征有:1)系统抗干扰能力弱,2)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3)时空波动性强,4)边缘效应显著和5)环境异质性高。
基本特征
1)系统抗干扰能力弱,2)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3)时空波动性强,4)边缘效应显著和5)环境异质性高。
区别
这些交界过度区域的生态环境条件与两个不同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有明显的区别,是生态环境变化明显的区域,已成为生态保护的重要领域。
我国生态脆弱区的基本状况
我国生态脆弱区的分布情况
我国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于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南方丘陵区、西南山地区、青藏高原区及东部沿海水陆交接地区,行政区涉及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我国生态脆弱区主要类型有:
1)东北林草交错生态脆弱区;
2)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
3)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
4)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
5)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
6)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
7)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
8)沿海水陆交接带生态脆弱区。
生态脆弱区属于限制性开发区域。
我国生态脆弱区的主要类型
我国的国土面积幅员辽阔,从经度位置看,东西横跨了五个时区;从纬度位置看,南北跨越了多个气候带。地质结构和地形状况复杂多样,地势高差巨大,地表高低起伏。西部以山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总特征为西高东低。从青藏高原向北、向东延伸, 各类地形呈阶梯状逐级降低。既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各类大小不等、群山环抱、周高中低的盆地; 既有高山又有峡谷; 既有陆地又有海洋;既有沙漠也有绿洲。全球陆地上的5 种基本地形类型,我国均有分布。其中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 。因此,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类型较多。根据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气候敏感程度、时空波动性、边缘效应及环境异质性等脆弱性特征,我国最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主要由以下几类:
( 1 )林草交接与农牧交错类
①林草交接类脆弱区。属于半湿润森林草原带向半干旱草原带过渡的地区一般位于我国南北冷暖气流作用强烈的气候过渡带, 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交界处,因此表现为同时具有大陆性和季风性的气候特征。其过渡带特征明显,群落结构复杂,环境异质性大,对外界反应敏感。
②农牧交错类脆弱区。既有农业又有牧业的区域,如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地带。由于区域自身内部结构的不稳定性,如土壤干燥贫癖、地表组成物质疏松等,加之外部环境的变化幅度加大,如降水量少且变动幅度大、风多风大等,导致农牧交错区呈现出严重的草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表现出植被分部地带摆动、农区牧区交错分布、农业发展不稳定、农业生产力低下等方面的特征。
(2 )荒漠绿洲与草原沙化类
①荒漠绿洲类脆弱区。属于干旱沙漠与绿色植被的交接过渡地带,所谓绿洲是指沙漠中有水源保证,适于植物生长的独特地理景观。我国的沙漠绿洲边缘带大多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如内蒙古河套平原和宁夏银川平原,贺兰山以西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以北地区,塔里木盆地南缘、准噶尔盆地南缘、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等地区都是比较典型的沙漠绿洲边缘带。
②草原沙漠类脆弱区。大多位于我国西北的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地区,该区域环境异质性大、自然条件恶劣、年均降水量少、水蒸发量大,水资源极度短缺、土壤贫癖、植被稀疏、风沙活动强烈、土地沙漠化严重。该
区域处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力量交会的地带,在干旱风蚀作用和人类活动干扰下,极易导致边缘带固定沙丘的活化和耐沙植物的死亡,造成沙化入侵。
(3 )岩溶山地与阶梯过度类
①岩溶山地类脆弱区。通常位于表层土壤浅静、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高原区,区域降水量大, 融水侵蚀严重,人类过度砍伐山体林木资源,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植被覆盖率低,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石漠化”现象,在大雨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②阶梯过度类脆弱区。位于我国地貌特征的三大阶梯之间的相互过度区域,区域内山峦起伏,坡陡谷深,地貌类型多样。大坡度山地在重力作用下容易产生滑坡与崩塌。其基底往往有比较深而大的断裂层,具有很大的高度差,在应力梯度作用下,易形成地震活动带。特殊的地形条件导致该地区形成既不同于山地又不同于平原的特殊地理现象,极易发生地质灾害。
(4 )高原复合与山地起伏类
①高原复合类脆弱区。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中游高寒山地沟谷地带、藏北高原和青海三江源地区等。生态环境脆弱性表现为地势高寒、气候恶劣、自然条件严酷、植被稀疏,具有明显的风蚀、水蚀、冻蚀等多种土壤侵蚀现象。包括高原冰川、雪线及冻原生态系统,高山灌丛化草地生态系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高山沟谷区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等。
②山地起伏类脆弱区。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横断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表现为,地形起伏大、地质结构复杂,水热条件垂直变化明显,土层发育不全,土壤癖薄,植被稀疏,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强烈,区域生态退化明显。包括亚热带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亚热带高山峡谷区热性灌丛草地生态系统、亚热带高山高寒草甸及冻原生态系统、河流水体生态系统等。
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的区域划分
从区域经济与生态联系的视角,将西部生态脆弱区划分为: 西北干旱及沙漠化、西南山地及石漠化、青藏高寒复合侵蚀等三大区域。
( 1 )西北干旱及沙漠化地区。包括黄土生态脆弱区(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面积约40 万平方公里)、河西生态脆弱区(黄河以西,东西长千余公里,南北宽百余公里)、蒙西生态脆弱区(包括阿拉善、乌海、巴彦淳尔和鄂尔多斯等及包头以西地区, 面积约39 万平方公里)、天山生态脆弱区(新疆中部长约2500 公里,宽约280 公里,平均海拔约5000 米的地区)、河套生态脆弱区(位于内蒙宁夏,西到贺兰山,东至呼和浩特市以东,北到狼山、大青山,商界鄂尔多斯,面积约2. 5 万平方公里)、塔里木脆弱生态区(位于天山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之间,东西长1400 千米,南北宽约550 千米,面积约56 万平方千米) 、准噶尔脆弱生态区(准噶尔部控制天山南北,在西起巴尔喀什湖,北越阿尔泰山,东到吐鲁番,西南至吹河、塔拉斯河的广大地区) 。
(2 )西南山地及石漠化地区。该区域北起秦岭山脉南麓,南至广西盆地, 西至横断山脉,东抵罗霄山脉西侧,跨中国大地貌单元的三级阶梯。主要包括西南山地农牧交错脆弱区和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脆弱区。
(3 )青藏高寒复合侵蚀地区。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介于北纬26。至39。,东经73 。至140 。之间,即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的大片地区。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甘肃西南部、新疆南部等边缘地区,以及雅鲁藏布江中游高寒山地沟谷地带和藏北高原和青海三江源等地区。
除了上述西部的三大脆弱区外,从全国范围来看,典型的区域还有: ①东北林草交错生态脆弱区、②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③南方红壤丘陵生态脆弱区、④东部水陆交接生态脆弱区。
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我国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上不容乐观,旦大多数地区的生态环境都显现出了逐渐恶化的趋势。造成生态脆弱的原因,既有干旱、高寒等原生性的气候问题,及缺水、土薄等原生性的地质问题,也有人为造成的“ 三废”污染等派生性的环境问题,但脆弱地区生态问题更多的还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的不理性不合理的过度为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导致生态脆弱区地表的土、水、空气等人类生存的最基本因素都存在严重问题。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加剧、植被破坏严重、荒漠退化加速、高寒干旱严重、环境承载下降、生物多样锐减、自然灾害频发等方面,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警觉与重视。
( 1 )水土流失严重,水源短缺加剧。我国的许多生态脆弱问题从根本上说多与地表土的流失或者变异有关。
(2 )植被破坏严重,荒漠退化加速。许多生态脆弱地区, 由于气候地质的自然条件影响,以及人为的滥砍滥发、毁林毁革开荒,导致森林和草地破坏严重。大量林地被侵占,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森林生态功能严重衰退。
(3 )高寒干旱严重,环境承载下降。主要以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的沙漠地区和帕米尔高原及青藏高原为代表,特别是塔克拉玛干地区最为严重。此外,还包括北疆、东疆的沿边地带和青藏高原的河源区。
(4 )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频发。在生态脆弱区中受环境恶化威胁的高等植物物种近5 千种,约占总种数的20o/o ,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近15% 。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7 19:08
目录
概述
基本特征
区别
我国生态脆弱区的基本状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