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监测是指利用物理、化学、生化、生态学等技术手段,对生态环境中的各个要素、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监控和测试。对人类活动影响下自然环境变化的监测.通过不断监视自然和
人工生态系统及生物圈其他组成部分(外部大气圈、地下水等)的状况.确定改变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多种形式的人类活动在这种改变中所起的作用。
定义
生态监测是在地球的全部或者局部范围内观察和收集生命支持能力的数据、并加以分析研究,以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主要包括宏观生态监测和微观生态监测。
所谓生命支持能力数据,包括生物(
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和非生物(地球的基本属性),它可以分为三种:
(1)
生境(habitat) (2)动物群(fauna)(3)经济的/社会的(economic/social)。
分类
按不同
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
城市生态监测、农村生态监测、森林生态监测、草原生态监测、荒漠生态监测等。
按检测对象及空间尺度考虑:宏观生态监测、微观生态监测。
基本任务
对区域内珍贵的生态类型包括珍稀物种存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问题的发生面积及数量变化进行
动态监测。
对人类生产活动对
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影响变化进行监测。排入大气、水甚至食物中的化学污染物不断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尽管食物和水中的污染物含量很低。但由于生物及
生物链传递的蓄积特性使其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危害。
对人类活动时社会生态系统的恢复活动进行监测。世界上很多生态环境已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破坏。这些生境地的恢复同样也需要人类的介入。利用恢复生态学的原理可以使这些受害生态系统基本恢复或改善生态系统的状态,使其能被持续利用。
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深入研究主要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和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和方法,对
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进行预测和预警。为地区和国家关于资源、环境方面的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特点
生态监测不同于环境质量监测,生态学的理论及检测技术决定了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综合性:
生态监测是是对个体生态、群落生态及相关的环境因素进行监测。涉及农、林、牧、副、渔、工等各个生产领域,监测手段涉及生物、地理、环境、生态、物理、化学、计算机等诸多学科,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监测技术。
(2)长期性:
由于许多自然和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都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只有通过长期的监测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才能揭示生态系统变化的过程、趋势及后果,从而为解决这些变化造成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的有效途径。
(3)复杂性:
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系统内部具有负反馈的自我调节机制,对外界干扰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和时滞性。人为活动与自然干扰都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这两种影响常常很难准确区分.这给监测及数据解释带来了较大难度。
(4)分散性:
生态监测平台或生态监测站的设置相隔较远,监测网络的分散性很大。同时由于生态过程的缓慢性,生态监测的时间跨度也很大,所以通常采取周期性的间断监测。
(5)具有独特的时空尺度
根据生态监测的监测对象和内容。生态监测可分为宏观生态监测和微观生态监测两个。任何一个生态监测都应从这两个尺度上进行。即宏观监测以微观监测为基础,微观监测以宏观监测为主导。生态监测的宏观、微观尺度不能相互替代,二者相互补充才能真正反映生态系统在认为影响下的生物学反应。
生态监测技术
地面监测
地面监测是传统采用的技术。系统的地面测量(SGS)可以提供最详细的情况。采样线的走向一般总是顺着现存的地貌.如公路、小径、铁路线及家畜行走的小道。记录点放在这些地貌相对不受干扰一侧的生境点上。地面监测技术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其结果可以提供洋细情况。许多生态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只能通过在野外进行监测。地面监测能验证并提高遥感数据的精确性并有助于对数据的解释。尽管遥感技术能提供有关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情况变化以及一些地表特征(如温度、化学组成)等综合性信息。但这些信息需要通过更细致的地面监测来进行补充。
航空监测
空中测量是当前三种监测技术中最经济有效的一种。航空监测首先用坐标网覆盖研究区域。典型的坐标是10km×10km。飞行时,这个坐标用于系统地记录位置,以及发送分析获得的数据。坐标画在比例为1:250000的地图上或地球资源卫星的图像上。
卫星监测
利用地球资源卫星监测天气、农作物生长状况、森林病虫害、空气和地表水的污染情况等已经普及。卫星监测最大的优点是覆盖面宽,可以获得人工难以到达的高山、丛林资料。由于资料来源增加,费用相对降低。这种监测对地面细微变化难以了解,因此地面监测、空中监测和卫星监测相互配合才能获得完整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