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效度
实验结果能够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试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生态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试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生态效度也是心理学理论或实验研究结果推广到真实生活情境的程度的指标。生态效度外部效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衡量某一理论或某一实验结果是否具有实用价值的重要指标。
产生原因
生态效度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局限和生态学运动的发展。自从实验法被引进心理学以来,它一直被心理学家所钟爱,实验方法确实有许多优越性是其它方法所达不到的。如:心理实验能借助于各种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心理现象发生的条件,把某一现象从多方面的联系中分离出来,对它进行单独考察,或根据研究的需要,突出某些主要因素,使研究对象的某一属性以较为纯化和简化的形式出现,便于研究者确认因果关系;心理实验能创造一定的条件,促使合乎规律的心理现象反复出现,便于观察与研究;心理实验能使研究对象将不可见的内在机能以较为定向的形式外化于可见的现象之中,便于研究者分析、研究。由于以上的优点,心理学运用实验法能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分析,实验结果较为具体精确。
然而随着研究的日趋深入,人们发现实验法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第一,实验法运用的范围受到限制。对兴趣、需要、人格、情绪、愿望、意志、品德之类的研究课题,实验法是无能为力的,因为用实验法研究这类心理现象往往难以控制众多的无关变量。控制过严会使该类现象失去其生活原型,得到的只是脱离实际的“假想规律”;控制太松则又得不到确定的因果关系,失去实验研究的意义。第二,实验结果很难与真实的心理生活相吻合,很难推广到一个较大的群体,这是因为实验所涉及的情境是陌生的、人为的、短暂的和追求不寻常行为的。第三,心理实验设置的人为情境有时会损害被试的身心健康,容易引起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争论。与此同时,生态化倾向成为科学发展的共同趋势,各门科学纷纷把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生态学是19世纪末在生物科学中成长起来的一门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个体、种群和生态系统,其研究任务是探索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理,研究生物的生存条件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方法是描述性分析方法,即先对现象进行描述,而后再作分析。生态学提出一系列环境原理,如限制因子原理、综合环境原理、触发因子原理等,对人类改善和控制其生存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心理学家意识到生态学运动也许可以弥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些尴尬,开始了心理学研究中的生态学运动。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对生态学运动反应最为迅速的心理学分支。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儿童是在真实的自然和社会情景中成长起来的,其心理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因此与之相关的研究应从两方面进行:其一,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行为;其二,生态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研究任务的变化使研究方法也有相应的变化:将实验与自然方法结合起来,将具有人为因素的实验控制应用于自然环境中,注重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的统一;强调研究情景必须是自然的,提高研究的真实性、适用性和可推广性;同时研究本身又是严格的,结果是准确而可靠的,这就是研究的“生态效度”。
概念涵义
对于心理研究的效度问题,王重鸣认为心理学研究中有四种效度指标:内部效度、外部效度、统计结论效度和构思效度。李婕、张新海指出心理实验的外部效度由内部效度和推广效度构成,其中推广效度包括抽样效度与情境效度,虽然推广效度与生态效度在意义上有接近之处,但他们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效度的概念。而国外对生态效度的研究颇为重视。
早在1965年,布鲁斯威克(Brunswik)就在《感知觉与典型心理实验设计》中使用了“生态效度”的概念,他把生态效度界定为预测某一刺激或提示线索是否可靠的指标。而有些心理学家指出许多心理学家使用的“生态效度”就是指心理实验中的外部效度。在这个意义上,生态效度就是指实验结果能应用于不同人群、任务或刺激的程度。而尼撒(Neisser)把生态效度界定为一个理论或一个实验结果能够说明或预测人们在真实的、各种不同情境中的行为的程度。黑曼(Heimen,G.W.)指出效度指标主要有四种:外部效度、内部效度、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其中外部效度由生态效度和时间效度组成,他把生态效度界定为:研究结果推广到一般行为与自然情境的程度。
取得方法
反思实验法及其改进
生态效度是基于对实验法的反思而提出来的,因此取得生态效度的最首要的方法是打破人工控制的实验法、定量分析方法、局部性分析方法一统天下的局面,那么就应该:(1)将自然研究与人工控制下的研究结合起来;(2)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对一项研究既有定量的数据的分析,也有描述性的定性说明;(3)将经验法、思辩方法与实验法综合互补,这三种方法各有特点,研究中应注意结合运用,发挥各自优势,解决研究中的问题;(4)综合整体性研究与局部分析性研究,即由笼统的综合整体性研究到局部的个别分析性研究(注意具体的细小问题),再到注意整个系统研究的重要性。
生态效度的具体方法
除了从大方向上改进实验法外,提高生态效度的具体方法就是改进实验设计和提高实验实施质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明确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定义和测试方法。研究中必须明确地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作出定义和描述,同时还应明确规定自变量、因变量的测试方法。
(2)尽量减小被试者效应。当被试多次接受实验处理或同时参加多个实验时,就会取得某些实验经验,产生敏感效应,这样既会影响随后研究的效率,也会很大程度地影响结果的普遍性,在这种情况下实验的生态效度是比较低的。要克服这种情况,研究者应尽量延长相邻两个实验间的时间间隔,而且也不要对被试所在单位冠以“实验班”或“实验学校”的称号。此外,实验者应尽力避免出现“霍桑效应”、“新奇效应”等因素污染实验结果。
(3)降低实验者效应。实验者本身的个性特征、动机、情绪或其它细微而无意的行为影响被试,使得把实验目的、结果的期望等也在无意中传递给被试,因而限制了研究结果的生态效度。对于这种情况,应运用标准化的指导语和实验程序及“双盲实验”来加以改进。
(4)做好统计工作。首先,要求如实记录数据,不要弄虚作假;其次,研究者要采用恰当的统计方法。
(5)提高研究与实际情境的相似性。这是提高生态效度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方面研究与实际情境越相似,生态效度越高。另一方面,研究中所用变量的强度和范围越接近研究结果所要适用的实际情况,生态效度也越高。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4:22
目录
概述
产生原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