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ecotype)是由瑞典的遗传生态学家杜尔松(GW. Turesson)于1921年提出的生态学概念。
概念释义
生态型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生态型是分类学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是同一物种对不同环境趋异适应的结果,一般生态幅广的物种产生的生态型多。
历史沿革
1921年,瑞典的遗传生态学家杜尔松提出“生态型”概念。他认为,生态型是生物与特定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基因型集群,是种内适应于不同生态条件的遗传现象。一般来说,分布区域和分布季节越广泛的生物种,其生态型越多;生态型越单一的生物种,适应性越窄。
1921年后,美国的Clauson和Keek等通过生态试验分别从分布广泛的生物在形态学上或生理学上的特性表现出空间差异的生物以及变异、分化与特定环境的关系3个方面完善了生态型的内容。
1975年,詹姆斯·斯科特和G. A. H. 麦克莱兰通过研究首次证明了共生生态型之间的电泳差异。
1999年,CC Daehler等人通过一个空间明确的、基于个体的模型,探讨了有限杂交优势、生态情景和配偶选择系统对生态型形成的影响,发现了在适用于瑞典狼尾草的条件下,生态型有望在准生物区快速形成,并可能继续形成物种。
术语分类
生态型的划分可根据形成生态型的主导因子进行。
植物生态型
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3种类型。
气候生态型是依据植物对光周期、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因子的不同适应而形成的。例如,水稻品种中的不同光温生态型以及对耐热性、抗寒性和抗旱性等不同的类型。对一般作物而言,春播秋收的作物多为高温短日生态型,秋冬播春收的作物多为耐寒长日生态型。同为舂播秋收的作物品种,南方品种对于短日的要求比北方品种要严格。而春播夏收的作物品种,一般对光周期要求不严格。
土壤生态型是指在不同土壤水分、温度和土壤肥力等自然和栽培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生态型。例如,水稻和陆稻主要是由于土壤水分条件不同而分化形成的土壤生态型;作物的耐肥品种或耐瘠品种是与一定的土壤肥力相适应的土壤生态型。
生物生态型,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物条件下也会分化形成不同的生态型。例如,作物对病害、虫害具有不同抗性的品种,可看作不同的生态型。
动物生态型
对动物而言,同样存在生态型的分化。据
郑丕留研究,以不同的生态区域的黄牛和猪为例,中国的黄牛分别形成了北部地区草地黄牛、中部华北农区黄牛和西南与南部亚热带及热带地区黄牛等生态型。其中,北部地区草地黄牛具有体小,适应性强、抗寒,可终年放牧,抓膘力强肉,乳、役兼用和生产力较低的特性;中部华北农区黄牛则体大膘肥,公牛肩峰稍突,前躯发达,役、肉兼用,肉质好;西南与南部亚热带及热带地区黄牛体小灵活,能爬陡坡,公牛具有明显肩峰,终年放牧,耐粗饲,抗性强。中国猪的品种,按照地理及生态条件大致分为:华北、华中、江海、华南、西南和高原6个主要生态型。自北向南,猪种在形态和生态特性方面的变化趋势是:体型由大而小;鬃毛由密而疏,绒毛由多而稀或无;背腰由平直逐渐凹陷;脂肪比重逐渐增加;繁殖力以江海型、华中型较强;毛色由黑而花;大多耐粗饲,抗性强,生产力不高,特别是高原型的藏猪。
价值意义
生态型是基本的生态单位,严格地说,与生态位相对应的不是物种,而是生态型。因此,对生态型的研究可用以分析种内生态适应的形成,了解种内分化及定型的过程和原因。生态型的分化也是物种进化的基础,所以研究物种如何在不同生境条件下分化为不同的生态型,是研究新物种形成过程的重要内容。生态型的研究使引种、育种工作和作物栽培工作深入一步,着眼点由物种深入为研究物种进化提供资料,指导人们有目的、有方向地改良、培育新品种。
实际应用
生态型是植物引种的基本原则。植物各自分布(或原产地)在特定的生态环境,并且具有形态、生理、遗传和适应性的差异,是各自在自然或人为选择对不同生态或栽培条件长期适应分化的种群(或产物)。这些不同生态型的种群,在长期生长过程中适应或要求不同的温度、水分等生态条件,只有引种地的水、热条件与分布地的气候、生态相似或相近,这些不同生态型的植物才可能引种驯化(栽培)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