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压力指危及生物个体或种群的生长及生殖的外界干扰(如寒冷、干旱或饥饿等)及其所产生的生理效应;危及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外界干扰(如人口增长、资源短缺或环境污染等)及其所产生的生态效应。生态压力的研究是
生理生态学、系统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的重要内容。
危及生物个体或种群的生长及生殖的外界干扰(如寒冷、干旱或饥饿等)及其所产生的生理效应;危及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外界干扰(如人口增长、资源短缺或环境污染等)及其所产生的生态效应。
这里的“压力”一词有几种基本含义:或指一种作用,一种生理的或生态的作用过程;或指引起这个过程的原因,如寒冷、污染等生态因子本身;或二者兼指;也有人用它指作用过程所产生的后果,即功能受干扰的状态。英语中stress原有重负之意,在物理学上指应力。该词广泛应用于生理学和心理学,曾被译为“应激”、“胁强”、“逆境”等。在生理学上,一般指强大而持续的刺激影响机体的整体功能,危及内环境的稳定状态(持续饥饿、严重脱水等)。后来此概念引用于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
生物个体对外界生态压力的耐受力随物种而异。个体在不同发育阶段,耐受力也不同。成体耐受力一般比幼体高,因为成体的内环境稳定机制已成熟。生态系统也存在一定的稳定调节机制。例如,当生态系统受污染较轻时,在包括生物降解在内的各种机制作用下,系统功能基本不受影响;但当外界生态压力超过系统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强烈破坏系统的生态平衡,使植被遭受破坏,食物链上各级生物受损伤甚至死亡,由此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紊乱,功能失调,生物量下降和生物生产力衰退等严重后果。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向自然攫取资源和资源加工能力不断提高的历史。近200年来,人类借助强大的技术手段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对自然生态的冲击也迅速加剧。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巨大的物质交换过程所伴随的种种
生态环境问题,使人类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资源与环境对发展的日益显化的制约,如何尽量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从而减轻生态系统的压力,实现物质减量,保障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当前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态利用效率在1990年~2003年的13年间以较快速度增长,
年均增长率为5.3%。然而效率的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同期的经济增长速度(9>7%),导致生态压力不断上升。尤其值得重视的是,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伴随着本国生态足迹的强劲上升和生态利用效率的增长放缓,经济的增长仍以本国资源大量消耗为代价,增长方式粗放。这一趋势也预示着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对资源的消耗仍将以较高速度上升,扭转这一趋势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也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