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是豆科甘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乌拉尔甘草、甜根子、甜草、国老等。其根与根状茎粗壮,外皮褐色,有甜味。奇数羽状复叶,小叶两面均密被黄褐色腺点及短柔毛,边缘全缘或微呈波状。总状花序腋生,花萼钟状;花冠紫色、白色或黄色;荚果弯曲呈镰刀状或呈环状,密集成球,密生瘤状突起和刺毛状腺体。花期6~8月,果期7~10月。
植物学史
在中国,公元前200年前后作成的《尔雅》中的“蘦(lìng),大苦”一句,被一些文献认为是关于甘草的最早的文字记载。“甘草”一名自汉代开始被广泛采用,如《说文解字》提及“苷,甘草也”,《神农本草经》提到了甘草此名,此后一直沿用至今。
汉末《名医别录》写到甘草产自“河西积沙山及上郡”,是最早的关于甘草产地的确切的记载。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在自己的两部著作《本草经集注》和《名医别录》都罗列了甘草的数个别称,“一名密甘,一名美草,一名蜜草,一名蕗草”,并描述了甘草的产地,并因为甘草的品性就像“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为君所宗”而赞誉甘草为“国老”。宋代官修的《图经本草》写到“甘草,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今陕西及河东州郡皆有之”,描述的甘草产地已开始接近于近代的产地。
明《本草纲目》写道“甘草枝叶悉如槐,高五、六尺,但叶端微尖而糙涩,似有白毛,结角如相思角,作一本生,至熟时角拆子扁如小豆,极坚,齿啮不破,今出河东西界”、“大径寸而结紧断纹者,为佳,谓之粉草;其轻虚细小者,皆不及之”,详细描述了甘草的形态特征和优劣之分。清《植物名实图考》提到甘草中“甘、凉诸郡尤肥壮”,即陕西省的关中平原和陕北、甘肃省的大部,已与近代的甘草产地极为接近。
形态特征
甘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25~120mm。
根和茎
根与根状茎粗壮,直径1~3cm,外皮褐色,里面淡黄色,具甜味。茎直立,多分枝,高30~120cm,密被鳞片状腺点、刺毛状腺体及白色或褐色的绒毛。
叶
叶为奇数羽状复叶,长5~20cm;托叶三角状披针形,长约5mm,宽约2mm,两面密被白色短柔毛;叶柄密被褐色腺点和短柔毛;小叶5~17枚,卵形、长卵形或近圆形,长1.5~5cm,宽0.8~3cm,上面暗绿色,下面绿色,两面均密被黄褐色腺点及短柔毛,顶端钝,具短尖,基部圆,边缘全缘或微呈波状,多少反卷。
花
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花,总花梗短于叶,密生褐色的鳞片状腺点和短柔毛;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3~4毫米,褐色,膜质,外面被黄色腺点和短柔毛;花萼钟状,长7~14mm,密被黄色腺点及短柔毛,基部偏斜并膨大呈囊状,萼齿5,与萼筒近等长,上部2齿大部分连合;花冠紫色、白色或黄色,长10~24mm,旗瓣长圆形,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短于旗瓣,龙骨瓣短于翼瓣;子房密被刺毛状腺体。
果实和种子
荚果弯曲呈镰刀状或呈环状,密集成球,密生瘤状突起和刺毛状腺体。种子3~11粒,暗绿色,圆形或肾形,长约3mm。
生长环境
甘草主要生长在海拔250~1500m,年平均气温 4~9°C的干旱沙地、河岸砂质地、山坡草地及盐渍化土壤中。野生的甘草多生长在砂质土上,常见的伴生植物有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胡杨(Populus euphratic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麻黄(Ephedra)等,常形成独自的群落,或与蒿属(Artemisia)、芨芨草(Neotrinia splendens)、白刺(Nitraria)等形成结构简单的群落。
生长习性
甘草喜光照充足、降雨量少,冬夏季和昼夜温差大的生态环境,具有喜光、耐旱、耐热、耐盐碱及耐寒的特性。甘草的地上部分每年秋末枯萎,根和根茎在土中越冬。在自然分布区内,甘草的根茎在早春3~4月间(气温约15°C时)萌动返青,新芽生长迅速。当气温在25~30°C时,植株生长最快,气温超过30°C时生长缓慢。现蕾期为5月下旬,盛花期为6月下旬,7月下旬开始结实,荚果成熟于8~9月。秋季气温降至15°C以下时,叶片逐渐变黄并脱落,直至10月中旬植株叶片全部脱落。
野生的甘草通常需要经历5~6年的生长期才会部分开花。甘草的开花高峰期是10:00~13:00和15:00~18:00。一日内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晨的温度和光照逐渐增加,使开花数量增多;在持续的高温和光照条件下,不再有新的花朵开放;当温度适当降低,光照减弱时,开花数量又会增加。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甘草的授粉方式兼有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自交亲和但异株授粉结实率更高,属兼性异交类型植物。主要传粉昆虫为蜂类、蝇类。甘草花粉在散粉当日的花粉活力最高,散粉后前4日花粉活力保持在90%以上,此后迅速下降。甘草由于受精后正常发育胚珠数量少导致结实率低,种子外皮厚且坚硬,透水性差,难以萌发。在自然条件下的种子发芽率极低,通常不到10%。
甘草的实生苗在野外较少见,以根蘖繁殖为主。甘草的垂直根茎上会生出水平根茎,在地下横走,形成交织的网状构造。其上会生出芽和不定根,成为一个新的植株。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由于甘草种皮质地坚硬,须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处理,可用硫酸腐蚀、碾米机碾压等方式。种植地区春季降雨充足或土壤湿润程度良好则最适合春季播种。适宜的播种时间是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当日均温度超过5℃时即可进行播种。在没有灌溉条件且春季风沙较大的地区,可以延迟到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行播种。
根茎繁殖
在秋末或早春收获甘草时,将药材用的粗根以外的部分中,直径为0.5~1.5cm、顺直且节间短的根状茎可选作种茎。选取的种茎应截成10~15cm长的小段,每段带有2~3个芽的节,用生根粉或赤霉素浸泡后栽植。栽植时可平栽或斜栽,使植株充分利用养分且收获更容易;在盐渍化荒地和干旱地块上,可稍深栽种。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甘草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几乎所有类型的土壤都能生长,但最适宜的土壤是PH值在7.5~8.5的微碱性或碱性土壤,尤其是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沙土或沙壤土。不适宜在涝洼、地下水位高或土质较黏、排水不良的地方种植甘草。除选择条件较好的耕地种植外,也可在荒坡、荒滩等地进行种植。
种植前先施足底肥,以有机肥为主。一般地势比较低、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块可以选择垄作或做成高畦;对于地势较高、土壤较干燥、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块,可以选择平畦或低畦;在山坡地上,宜采用垄作,但需在横坡上打垄以保持水土。整地在秋季进行翻耙最佳。
水分管理
甘草耐干旱,但在幼苗期根系不发达,吸水能力有限,因此需要保持土壤湿润以促进生长。对于成年植株,水分管理重点在于防止涝灌,整地时应有利于排水,春季浇一次返青水,封冻前浇一次越冬水即可。在汛期来临之前,要做好排水准备以防止田间积水,避免导致根部死亡和品质下降。
施肥管理
根据植株生长情况,甘草每年追施1~2次肥料。第一次追肥一般在齐苗后进行,施硫酸铵或尿素。当苗高达到20cm左右时进行第二次追肥以促进根部发育,施磷酸二铵或过磷酸钙,施肥后进行浇水。在封冻前结合浇越冬水施农家肥。甘草有能固氮的根瘤,一般不施氮肥。
中耕除草
对于种子播种的甘草,可以结合间苗和定苗进行两次中耕除草,随后根据草情再进行1~2次。在雨季之前要提前进行除草,避免因地面潮湿而无法除草,导致草荒。同时要及时进行培土,当根状茎露出地面后和秋季向根部培土,以确保安全越冬。第2~3年,从春季到入伏进行1~2次中耕即可。中耕时要浅划锄,以免伤及根状茎。
收获
甘草通常以3~4年生的为最佳,最佳的采收时间是在秋季。采收后,要清除残茎和须根,去除泥土,按照规格要求切成段,晾干后打包。
病虫防治
甘草的主要病害有锈病、白粉病、褐斑病等。甘草锈病在夏孢子期表现为叶背面出现黄锈色孢子堆,植株死亡率接近100%;可用粉锈宁乳油或农抗120水剂灌根以预防。白粉病表现为叶片的正反面产生白粉,用石硫合剂防治。褐斑病在7~8月发生,症状为叶片上产生两面有灰黑色的霉斑,可喷施无毒高脂膜预防,发病时用波尔多液治疗。
甘草的主要虫害有宁夏胭珠蚧、叶甲类、叶蝉类等。宁夏胭珠蚧寄生在豆科的宿根植物上,大部分时间寄生在甘草的地下的根状茎周围,成虫阶段才短暂地在地上活动,主要危害时期在5月上旬到8月上旬;可在初龄若虫和成虫2个时期集中防治,用辛硫磷乳油、敌杀死等杀灭。叶甲类的若虫及成虫均啃食甘草的叶片,危害极大,可用溴氰菊酯等药物防治或用寄生蜂进行生物防治。叶蝉类占害虫总数的80%以上,用乐果乳油、溴氰菊酯等药剂消灭。
主要用途
药用价值
甘草的根及根状茎供药用,味甘、性平,作为主药能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作为调和剂能调和诸药,缓解其他药材的烈性和毒性,减轻药剂的苦味、辣味。主治倦怠、食少、心悸、气短,腹痛、便稀、四肢疼痛、咳嗽气喘、喉咙肿痛、药物及食物中毒等症。
甘草的根的末梢或细根称“甘草梢”,性寒,能清热、解毒、利尿。甘草的根或根茎内充填有棕黑色、树脂状物质的部分称“甘草节”,可解毒、利咽。甘草的根茎上端的芦头部分名为“甘草头”,能活血解毒、缩尿止遗,治小儿遗尿。
经济价值
甘草在食品、烟草、日用化学品等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提取物可以添加到食品中,提高营养水平;加入香烟可改善口感,缓和烟草对人体的毒害;还可作为口腔、呼吸道的天然缓和清洁剂。甘草甜素是一种强效甜味剂,被广泛应用于点心、大豆制品、酱油、啤酒、饮料、糖果、冰淇淋等食品及饮料的生产。用甘草甜素及其衍生物可制化妆品。甘草黄酮是天然抗氧化剂,可用于食品防腐。甘草废渣可制成绝缘人造嵌板、食用菌培养基、肥料、石油钻井的稳定剂和灭火剂、杀虫剂中的泡沫稳定剂等产品。
饲用价值
甘草的茎、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甘草在营养期的营养成分较高,是干旱、半干地区的优良的冬春牧草或辅助性草料,各种家畜均喜食晒干的甘草茎叶,尤其是甘草草粉和其他禾本科、豆科牧草混合制成的饲料,能改善适口性,更显著地使牲畜增重。
生态价值
甘草的根系与固氮的根瘤菌形成共生关系,有显著的土壤改良效果。其根、茎、叶展现出早熟的特征,且拥有发达的根系和根状茎,能高效地吸收地下水分,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状侧根和地下茎,因而具有出色的抗风固沙和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对于干旱地区的生态保护及环境改善有重要的作用。
物种保护
保护等级
甘草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致危因素
甘草是大宗中药材,且在制药、食品等产业中有重要的作用,使中国国内和全世界对甘草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市场需求增大,收购价格高腾,诱使人们对野生甘草资源进行大量采挖。
物种现状
对野生甘草的大量采挖导致各甘草主产区野生资源面积急剧下降,东北的传统“东草”产区、甘肃产区等地区的野生甘草资源近于枯竭,甘草的品质也逐年下降。2009全国甘草较集中的分布面积仅为1,100,000hm2,面积减少了70%,总储量下降到700,000~900,000t,只有20世纪50年代的1/5左右。
保护措施
2000年政府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和麻黄草有关问题的通知》(国[2000]13号文),2001年3月国家经贸委发布了《甘草麻黄草专营和许可证制度管理办法》的通知,同年9月国家农业部又发布了《甘草和麻黄草采集管理办法》,采取一系列行政措施保护甘草野生资源。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发布了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甘草被收录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出售、收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批准。
此外,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设立了内蒙古甘草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甘草资源,该自然保护区面积约9.8万公顷,核心保护区面积5.2万公顷。
植物文化
中国南北朝的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写道:“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由于甘草虽并非方剂中的主药,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将甘草比喻为“国老”。南宋的辛弃疾在其所作的一首《千年调》中写道“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借用甘草的随处入方、不拘主药的寒热或温凉皆能协调的特点,讽刺了朝廷中的那些不分黑白、阿谀奉承的权力蛀虫。
产地生境
甘草常生于海拔400~2700米的干旱沙地、河岸砂质地、山坡草地及盐渍化土壤中。土壤酸碱度以中性或微碱性为宜,在酸性土壤上生长不良。甘草还具有一定的耐盐性,但不能在重盐碱化的土壤上生长。甘草喜光,充足的光照条件是甘草正常生长的重要保障。对温度的适应性强。抗旱、怕积水,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地下水位较低的砂质土壤,在干旱的荒漠地区也能形成单独的种群。
分布于中国甘肃、辽宁、山东、陕西、宁夏、河北、新疆、北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山西、青海;俄罗斯、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韩国也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