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黑腐病是由油菜黄单胞杆菌油菜致病变种引起的、发生在
甘蓝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球或球茎,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幼苗受害,子叶初始产生水渍状斑,逐渐变褐枯萎或蔓延至真叶,使叶片的叶脉成长短不等的小条斑;叶片染病,叶缘出现黄色病变,呈“V”字形病斑,发展后叶脉变黑,叶缘出现黑色腐烂,边缘产生黄色晕圈。
甘蓝黑腐病病原为油菜黄单胞杆菌油菜致病变种(学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属细菌。
菌体杆状,极生单鞭毛,无芽孢,具
荚膜,菌体单生或链生。此外,该病原菌生理小种的划分也十分复杂,在国际上通用的是Vicente等的生理小种的划分标准,将油菜黄单胞菌油菜致病变种划分为6个生理小种,分别是1号、2号、3号、4号、5号、6号小种。
甘蓝黑腐病可侵染甘蓝的幼苗期和成株期,但是主要侵染甘蓝成株期。甘蓝黑腐病直接为害甘蓝的叶片、叶球和球茎。甘蓝黑腐病病菌为水孔侵入,侵染子叶时呈现水浸状,然后迅速蔓延至真叶出现小黑斑点;侵染真叶时,病菌多从叶缘侵入发生,形成黄褐色的“V”字型枯斑,而后病斑逐渐沿叶脉向内扩展,致使周围叶肉变黄或枯死,使叶片产生大面积黄褐色斑或叶脉坏死变黑呈网状;甘蓝黑腐病病菌也可从伤口侵入,在叶侵染部位形成不规则的淡褐色病斑。甘蓝成株期侵染甘蓝黑腐病后,甘蓝结球松散,发病严重的病株球茎维管束变黑或腐烂而不发臭,干燥条件下,维管束形成黑色空心干腐,但并无臭味散发。
病菌随种子或病残体越冬,也可在采种株或冬菜上越冬。带菌种子是病菌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菌随病残体遗留在田间是重要的初次侵染源。成株期叶片受侵染时,病菌可从叶缘的水孔或伤口侵入,很快进入维管束,并随之上下扩展,致使茎部和根部的维管束变黑,引起植株萎蔫,直至枯死。在留种株上,病菌可从果柄维管束进入种荚导致种子表面带菌,或从种脐侵入致种皮带菌。
甘蓝黑腐病病菌生长适温为27—30℃,高温高湿、多雨、重露有利于甘蓝黑腐病发生。暴风雨后往往大发生。易于积水的低洼地块和灌水过多的地块发病多。早播,与
十字花科作物连作,管理粗放,虫害严重的地块,施用末腐熟农家肥或偏施氮肥,都会加重病害发生。不同品种抗病性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