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歌剧院
甘肃省的歌剧院
甘肃省歌剧院(原名甘肃省歌剧团),甘肃省的歌剧院,前身是一九三九年在三边分区成立的“七、七剧社”, 1942年剧社改编为“三边分区文工团”。1949年随军进驻宁夏,改称“宁夏文工团”,1954年甘宁两省合并,剧团迁驻兰州,命名为“甘肃省歌剧团”。
历史沿革
甘肃省歌剧院(原名甘肃省歌剧团)的前身是一九三九年在三边分区成立的“七、七剧社”, 1942年剧社改编为“三边分区文工团”。1949年随军进驻宁夏,改称“宁夏文工团”,1954年甘宁两省合并,剧团迁驻兰州,命名为“甘肃省歌剧团”。
主要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甘肃省歌剧院主要演出的作品有:七场歌剧《红花渠畔》、五幕歌剧《月亮湾》、六场歌剧《红色医生》等。特别是1965年创作演出的大型五场歌剧《向阳川》,把甘肃省的歌剧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该剧是以西北地区广为流行的民歌花儿为音乐基调,创作的一部具有西北民族风貌和地域风格特色的歌剧。该剧在赴京津沪等地巡回演出并参加西北五省区现代戏观摩演出,受到广泛关注和热情赞扬。1965年赴北京为中央领导同志汇报演出,毛泽东主席和中央主要领导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并留影纪念。周恩来总理先后两次观看,给予了很高评价:“好歌剧比较少,现在西北又出来一个向阳川”,“这个戏很有生命力”。盛赞《向阳川》“是继《白毛女》、《刘胡兰》、《洪湖赤卫队》之后的又一出好戏”。
发展历程
1966年“大革文化命”运动开始,剧团的剧作家和艺术家大多受到冲击和迫害,他们历尽劫难,精神和肉体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奉命戏剧”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歌剧《阿尔金战歌》因保持了我省的民族特色而较为引人注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甘肃省歌剧院先后创演了《海峡清泪》、《二次婚礼》、《马五哥与尕豆妹》等多台大型歌剧。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歌剧《阴山下》被甘肃省评为“歌剧探索奖”,歌剧《咫尺天涯》,《魂兮》、《牡丹月里来》、《红雪》等剧目不断上演。
其中,1987年创演的大型歌剧《咫尺天涯》,是继《向阳川》之后,甘肃省歌剧院在民族歌剧的艺术实践和探索只得又一部力作。该剧自1988年7月参加在青海西宁举办的西北五省推广音乐周“西海”音乐会,至1989年赴京献演,历时5年余,共演出了90场。特别是1989年9月赴京参加建国四十周年大庆和第二届中国艺术界展演,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文化部领导、专家的称赞,被誉为“给首都舞台送上了一台好戏,给歌剧舞台吹进了一股新风。”该剧舞美设计还被选送前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参加“国际舞台美术展览”,获得荣誉奖。
在兰州举办的第四节中国艺术节上,甘肃省歌剧团和临夏州歌舞团联合排演的花儿剧《牡丹月里来》一展风采,这是花儿剧这一年轻剧种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收获。
歌剧《红雪》1999年赴北京参加国庆五十周年庆典演出。
在歌剧创作演出不断取得成就的同时,还创演了上千场音乐会和省上重大节日庆典的综合性主题晚会,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雅俗共赏的艺术品种奉献给广大城乡观众,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
特别是近年来创作演出的专题晚会,《黄河之恋》、《金色的十月》、《金色的伊力特》、《世纪回顾》、《拥抱新世纪》、《太阳礼赞》等以其新颖设计,品味、艺术质量,受到了全省各界人士和省上领导的表彰,歌剧《江姐》演出大获成功。2001年以来剧院及其艺术家们多次应邀赴法国、荷兰、比利时、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等国家及地区演出,以其品味、艺术质量,受到当地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
2004年,甘肃省歌剧院历时三年创作演出的艺术精品大型乐舞《敦煌韵》,被指定为首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式演出,并在中国广东演出180余场;2006年又赴中国敦煌演出100场。先后获得文化部第一届全国杂技、主题歌舞优秀剧目调演三等奖,第五届敦煌文艺奖一等奖,2006年甘肃省新创剧目调演一等奖。2006年代表文化部赴哈萨克斯坦演出;同年赴马来西亚演出;2008年4月代表文化部赴叙利亚演出,5月代表文化部赴巴林演出。
所获荣誉
2005年甘肃省歌剧院被中国文化部授予“全国先进文化集体”称号。
2021年12月27日,被拟推荐为文化和旅游系统“七五”普法先进集体表扬对象。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31 00:4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主要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