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洛县,隶属四川省
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
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东界
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
金口河区,西接
雅安市石棉县、
越西县。南临
美姑县、
越西县,北望
雅安市汉源县,属中亚热带气候,地势东西南部高,北部和中部较低。总面积2153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甘洛县常住人口20.8万人。截至2025年3月,甘洛县辖9个镇、4个乡。县人民政府驻新市坝镇团结南街393号。
历史沿革
甘洛县境内古为越西羌和笮人居住地。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越西郡,今甘洛县境内置阑县,县境东北部曾设灵官道(亦名灵道县)。
蜀汉、晋、刘宋、北周、隋,历设护龙县、
新兴县、邛部县诸县。
唐,沿隋制,设邛部县,咸通三年(862年),邛部县为
南诏地。
宋,划
大渡河以南的邛部区域为
大理国边境,开宝三年(970年),邛部改属
黎州羁縻之地。嘉定九年(1216年),改邛部县为邛部川。
元至元元年(1264年),置邛部川安抚招讨使,隶成都元帅府。至元十年(1273年),属
云南行省罗罗斯宣慰司
建昌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改邛部县为邛部州,甘洛地区为
邛部州东北疆域。设有煖带密土千户。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废邛部州置越西军民指挥使司。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改置越西卫,隶属四川行都司。
清雍正六年(1728年),废越西卫,置越西厅,属
宁远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越西厅,置越西县,属四川省
建昌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1月,设立甘洛办事处。12月,析
越西县纳田坝区置呷洛县。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撤销县政府派出机关田坝、海棠、玉田、苏雄、普昌、斯觉、吉米7个区公所;撤销柳姑、岩润、则沟、前进、启明、埃波洛、胜利、两河、五村、海棠、蓼坪、玉田、嘎日、则拉、玛麻、依乌、拉莫、尼尔觉、色达、波波、格古、阿嘎、阿尔、石海、普昌等25个乡。
撤销海棠乡、蓼坪乡,设立海棠镇。撤销玉田乡、嘎日乡、则拉乡,设立玉田镇。撤销依乌乡、拉莫乡、尼尔觉乡,设立斯觉镇。撤销色达、波波、格古、阿嘎乡,设立吉米镇。撤销普昌、阿尔、石海乡,设立普昌镇。原柳姑、岩润、则沟3个乡划归新市坝镇管辖。原前进、启明、埃波洛、胜利4乡划归田坝镇管辖。原两河乡划归新茶乡管辖。原五村乡划归坪坝乡管辖。原玛麻乡划归团结乡管辖。
1994年,新建嘎日、则拉、拉莫、波波、石海、阿尔、两河、蓼坪、胜利、前进10个乡。
1996年,增设阿嘎乡和尼尔觉乡。
2020年6月12日,撤销阿兹觉乡、苏雄乡,设立苏雄镇。撤销乌史大桥乡、黑马乡,设立乌史大桥镇。撤销里克乡、阿尔乡、石海乡,原里克乡、普昌镇特尔莫村、西西呷村划归新市坝镇。原阿尔乡、石海乡划归普昌镇。
撤销蓼坪乡、坪坝乡,原蓼坪乡、坪坝乡坪坝村、石十儿村、双马槽村、窑厂村、三匹岩村、松树坪村、巴洛村、三十户村、黄水塘村、林子村划归海棠镇。
撤销前进乡、胜利乡、两河乡,原前进乡、胜利乡、两河乡马尔朵村划归田坝镇。原两河乡秀水村、两河村、白坤村、泥水村、中普村划归新茶乡。原两河乡俄洛村、泥觉村,坪坝乡磨子沟村、扎地村划归沙岱乡。
撤销则拉乡,划归玉田镇。撤销阿嘎乡、波波乡,划归吉米镇。撤销尼尔觉乡、拉莫乡,划归斯觉镇。
区划详情
截至2025年3月,甘洛县辖9个镇、4个乡:
新市坝镇、
田坝镇、
海棠镇、
吉米镇、
斯觉镇、
普昌镇、
玉田镇、
乌史大桥镇、
苏雄镇、
新茶乡、
团结乡、
嘎日乡、
沙岱乡。共有127个行政村,7个社区。县人民政府驻新市坝镇团结南街393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甘洛县地处
四川省西南部、
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位于雅安、乐山、凉山三市州交汇点,介于北纬28°38′—29°18′,东经120°28′—103°1′之间。东以
马鞍山为界,与
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和
金口河区交界;西与
雅安市石棉县、
越西县毗邻;南与
美姑县、
越西县接壤;北隔
大渡河与
雅安市汉源县相望,东西长47千米,南北宽73千米,总面积2153平方千米。
地质
甘洛地区大地构造属康滇古陆的一部分,地质构造复杂。其经向构造体系的主干构造走向近南北,而纬向构造体系的主干构造走向近东西,因强烈的地壳运动,褶皱,断层十分发育,形成背斜和向斜,岭谷相间的深切谷地貌。褶皱褶皱多与断层平行,自西向东。断层多为高角度逆冲断层,产状陡峻,水土流失严重,土薄石多,常发生滑坡及泥石流。地层的特点是四周老、中部新,河流两岸最年轻。分为北部古生代地层、中生代地层、南部古碳酸盐地层。
地形地貌
甘洛县地处四川西南台地,为
四川盆地西缘向
青藏高原地势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由于受
横断山脉的褶皱、隆起与断裂,河流急剧切割作用等因素影响,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河段与两侧山地高差悬殊,谷壁陡峭,河床狭窄,显现典型高山峡谷地貌特征,仅在县城附近和田坝等个别地段,断续出现较为宽展的谷地和山间槽坝。地势东西南部高,北部和中部较低。
气候
甘洛县属中亚热带气候,雨热同季,干湿季节分明,雨量充沛,光热充足,降水分布不均。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18.5℃,年平均日照1661.2小时,年平均降水量880毫米,全年无霜期326天。
水文
甘洛县河流均属
大渡河水系,大渡河为东北面自然分界线,流经乌史大桥镇,流程38千米。
尼日河为甘洛县主要河道,其次有甘洛河、田坝河等大于100平方千米流域的7条河流,各条河流自发源地出,沿河两岸接纳众多溪水,集成各河流量。
土壤
甘洛县境内在自然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水稻土、冲积土、紫色土、黄壤等13个土类,21个亚类,33个土属,44个土种。
植被
甘洛县属大渡河上游高山峡谷植被小区及大凉山山区植被小区。在组成植被的区系成分中,既有川西南偏干性常绿阔叶、针叶林带的种类,也有川东盆地偏湿性常绿阔叶、针叶林带的成分。
自然资源
水资源
甘洛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除36千米的大渡河(与汉源县的界河)不计外,理论蕴藏量95.29万千瓦,可开发电能43.184万千瓦,已开发1.4万千瓦,占可开发水力资源1.8%。
生物资源
甘洛县境内国家级保护动物有
大熊猫、
扭角羚、
小熊猫、
豹、绿尾红雉、
岩羊、
水獭、
白腹锦鸡等,其他主要野生动物有熊、
野猪、
獐、
麂、猴、水獭、
刺猬、
松鼠等。
甘洛县中药材有天麻、虫草、贝母、丹皮、龙胆草、桔梗、防风、党参、泡参、当归、牛夕、三七、黄连等253种。主要树种有樟树、楠木、青松、桦木等;其中珍稀树种:银杏、三尖杉、连香、杜仲、厚朴、桢楠、香桦、红椿等。草场草地可利用面积82.435万亩,理论载畜量14.445万羊单位,植被以禾本科和菊科为主,豆科比例极少。
矿产资源
甘洛县铅、锌矿普遍伴生银,个别矿床(阿尔)还伴生萤石,全长约60千米,呈南北向带状分布,共有矿床(点)17处。共探明储量铅54.13万吨,锌27.02万吨,银363.49吨,萤石18.90万吨。铜矿分布于县城北西方向的,有6处矿化点。储量3646.6吨,均未形成矿床。铁矿呈东西两个矿带展布,点多面广,有矿藏地18处,储量3026.9万吨,但矿中含磷、硫均超标。铝土矿储量73.3万吨。多金属矿有娃哈多金属矿点(锡、钴、锌、铜)和沙木普多金属矿点(铜、锌、铅)。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末,甘洛县户籍人口245878人,比上年末增加2392人,增长1%。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01587人,占总人口的81.99%;彝族人口为197295人,占总人口的80.24%;男性人口为127619人,比重为51.9%;女性人口为118259人,比重为48.1%;60岁以上老人为23688人,比重为9.63%。全年出生人口为4631人,出生率为18.93‰,死亡人口为1197人,死亡率为4.8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03‰(公安年报)。年末常住人口20.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25.39%。
民族构成
甘洛县是一个以
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共有
彝族、
汉族、
藏族、
苗族、蒙古族、白族、
回族、满族、侗族、
土家族、
傣族、纳西族、瑶族、
京族等14个民族。其中彝族占总人口68%。
经济
综述
2023年,甘洛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56.28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3亿元,增长4.2%,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1%;第二产业增加值18.75亿元,增长2.5%,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4%;第三产业增加值26.5亿元,增长11.4%,拉动GDP增长5.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5.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0.2:35.1:44.7调整为19.6:33.3:47.1。
民营经济
2023年,甘洛县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5.17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1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12.17亿元,增长0.8%;第三产业增加值9.49亿元,增长9.7%。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72%,较上年下降0.83个百分点。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9:48.4:37.7调整为14.5:49.8:35.7。
人民生活
2023年,甘洛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6.9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26%。
财政
2023年,甘洛县公共财政总收入完成54610万元,比上年增长16.4%。地方一般公共财政收入完成33364万元,比上年增长10%。地方财政支出278056万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8203万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0.1%;公共安全支出8323万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教育支出65766万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3.7%;医疗卫生支出24792万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8.9%;农林水事务支出81552万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9.3%,科学技术支出209万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0.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9835万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0.7%。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甘洛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4.8%。其中,工业性投资完成额比上年下降35.4%,技改投资完成额比上年增长25.4%。
第一产业
2023年,甘洛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45亿元,比上年增长4.2%(可比价)。
2023年,甘洛县粮食播种面积达381048亩、油料播种面积21499亩、药材播种面积32000亩、蔬菜面积45870亩。
2023年,甘洛县粮食产量114637吨,比上年增产2505吨,增长2.2%,其中:大春粮食产量104863吨,增产1643吨,增长1.6%;小春粮食产量9774吨,增产862吨,增长9.7%。
2023年,甘洛县出售和自宰的肉用牛出栏22200头,比上年增加86头,较上年增长0.4%;出售和自宰的肉用羊出栏158417只,比上年减少4857只,下降3%;出栏肉猪177873头,比上年增加3059头,增长1.7%;全年肉类总产量19166吨,比上年增加766吨,增长4.2%。
2023年,甘洛县大牲畜存栏数66098头,比上年减少1788头,下降2.6%,其中:牛存栏55352头,下降1.9%。猪存栏88804头,下降6.1%。羊存栏158445只,下降11%。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甘洛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7.14亿元,比上年下降0.1%(可比价)。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9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5%。
建筑业
2023年,甘洛县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23户,建筑业总产值增长83.4%。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3年,甘洛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从城乡市场看,城镇市场零售额为10.59亿元,增长13.6%;乡村市场零售额为5.93万元,增长13.7%。
金融业
截至2023年末,甘洛县存款余额为699959万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47599万元,比上年增长12.5%。全县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为258374万元,比上年增长17.1%。
政治
交通运输
隆汉高速公路、
成昆铁路、皇越公路、甘斯公路穿过甘洛县。
截至2023年,甘洛县公路总里程1013.884千米,其中等级公路有977.495千米;县境内铁路总里程116.5千米(其中:成昆铁路62.5千米、成昆复线54千米);全县有8个客运站,其中三级客运站1个,便捷站7个;共有道路旅客运输经营业户3户,道路运输从业人员512人,拥有农村客运车67辆、720座;公交车35辆;出租车71辆;货运车138辆、1533吨。全年公路客运周转量6583万人/千米,较上年同期增长3%;公路货运周转量18126万吨/千米,增长15.3%。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甘洛县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65766万元,比上年增长8.8%,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3.65%。全县有学校数71所,其中:幼儿园14所,小学46所(含教学点14所),初中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高中1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38403人,其中小学在校25687人,初中在校12716人。2023年,小学招生数4154人,其中少数民族3885人;初中招生数4121人,其中少数民族3866人;高中招生数927人,毕业生人数901人。2023年,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数501人,与上年持平,在校生1502人,比上年下降0.4%。在园幼儿人数12444人,较上年的12989人减少545人,下降4.2%。年末小学教职工人数2398人,其中专任教师2264人,代课教师20人;中学教职工人数985人,其中专任教师895人;幼儿园教职工人数275人,其中专任教师161人;公办幼儿园教职工人数51人,其中专任教师51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甘洛县支出文化资金1295.63万元;年末有文化站13所;农家书屋227间,共有图书363200册。
2023年,甘洛县有广播站228个,广播节目人口覆盖率达99%;电视差转台1个,直播卫星接收机7758台,有线电视节目110套,闭路电视总户数1600户,电视节目的覆盖率为100%;放映“2131”农村公益电影2941场次。
体育事业
2023年,甘洛县甘洛举重队在2023年各项赛事中取得了金牌8枚、银牌3枚、铜牌3枚;全县有一级运动员3名;二级运动员8名。
截至2023年,甘洛县有篮球等级裁判员11人,其中一级裁判员5人,二级裁判员6人,少数民族9人;有田径二级裁判员2人,其他二级裁判员3人。2023年少儿体校在校学生130人,少儿体校专职教练员7人。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甘洛县有卫生机构20个,其中:有医院4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院14个。医院、卫生院床位数779张,其中:医院589张、卫生院160张、妇幼保健站30张。全县有卫生技术人员700人,其中:执业医师151名、执业助理医师72名、注册护士195名、药师(士)27名、检验技师(士)50名,其他人员195人,有卫生防疫人员37人。全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81‰,较上年低0.08个千分点,婴儿死亡率3.89‰,较上年低1.09个千分点。
社会保障
2023年,甘洛县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人数14595人,参加新农村养老保险人数103534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13460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03107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8545人。全年实现就业和再就业340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460人,全年共向省内外输出劳务6.9万人,其中省内3.3万人、省外3.6万人。城镇低保人员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县纳入低保人数23616人,涉及9910户,发放低保金8610.5万元;全县农村低保纳入9405户22718人,发放低保金8097.6万元;全县“五保”人员498人,发放五保补助金448.6万元;实施城乡医疗救助22308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107.01万元。
历史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末,甘洛县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其中省级11项。
彝族杆杆酒
彝族杆杆酒,名坛坛酒,彝名为“尔嘎”,是流传于甘洛彝族地区的高粱酒。因配制时用土坛装盛,饮用时插入打通的细竹杆用以吸饮坛内之酒而得名。杆杆酒制作、储存、饮用均有讲究。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彝族英雄带(彝族都沓制作技艺)
彝族英雄带的佩戴一般是右肩左胯,这样便于有力的右手从左下方把刀剑抽出来。如今,在重大的集会场合,如彝族人的尼木措毕仪式,老人丧葬仪式,火把节、彝族年活动,以及彝族盛大的选美比赛等是男子佩饰的首选。
彝族英雄带制作手法与彝族刺绣手法相同,讲究布局技巧和饰位的选择,一般是按耐用和美观两个标准去决定装饰部位。制作英雄带,首先要选用优质的牛皮,经过清洗、退毛,然后按照尺寸裁剪、打磨,制作成皮带做底;再用红布包边,将白色砗磲贝材质饰品打磨成圆形,缝制在皮带上,在黑白红三色基础上,辅以黄绿蓝等色彩吊穗进行装饰。制作彝族英雄带的装饰材料有砗磲贝、兽骨、牦牛骨、象牙、银子等质地的。2008年5月,彝族英雄带(彝族都沓制作技艺)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3年7月被评定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3年4月,被评定为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文保
截至2023年12月,甘洛县拥有不可移动文物93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为茶马古道甘洛青溪峡古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分别为彝族碉楼(阿尔碉楼)、煖带密土司衙门、海棠北城门、关帝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为海棠古镇;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已公布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55处。不可移动文物主要集中在海棠片区和田坝片区。
茶马古道甘洛青溪峡古道
茶马古道甘洛青溪峡古道地处凉山甘洛县坪坝乡境内,南北走向,全长5千米。形成于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史称牦牛道。《史关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汉武帝复事西南夷,设相当于县级治所零镇,牦牛道由此更名“零关道”。唐贞元十一年(795年),川西节度使韦皋在峡内设青溪关,零关道更名青溪道,青溪峡由此得名。2013年3月5日,甘洛青溪峡古道归并
茶马古道被列入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棠古镇
海棠古镇,古镇位于甘洛县西北部,因过去广栽海棠花而得名。唐代称达士驿,明代设千户所。清雍正七年(1729年)筑土城,设都司署,道光十八年(1838年)修砖质城墙。拥有2000多年历史,曾为灵关古道上的重镇,明清至民国时期成为繁华的商品集散地和屯兵处。海棠镇自古以来,文武并重,文风以书画传承居多,北街的“将源”石刻,至今保存完好。古城墙、北街古民居、客栈、店铺、北城门、千佛寺、关押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遗址和城西部分古墓群等,虽历经沧桑,依然被保留至今。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风景名胜
甘洛县普昌水墨梯田景区
甘洛县普昌水墨梯田景区位于彝族圣山吉日坡山脚下,被誉为“甘洛粮仓”。据不完全统计,普昌梯田共有13000多亩,最低海拔1120米,最高海拔1470米,高差达350米。普昌梯田由普昌大坝、阿尔地坝、石海梯田三部分组成,梯田依山势而修筑,因梯田之间的落差较大,层层叠叠,翠绿的秧苗层次分明。每年4月中旬到5月初,春耕时节,梯田灌水插秧是普昌梯田最美的季节。2024年12月,入选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大渡河大峡谷
大渡河大峡谷,位于甘洛县、
汉源县、
金口河区交界,其峡谷最深处达2675米,比科罗拉多大峡谷还要深860米,南北蜿蜒26千米,东西横跨14千米,总面积超过400平方千米.2002年,被自然资源部正式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被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峡谷”。2009年,峡谷内建设
瀑布沟水电站、
深溪沟水电站。
马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马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拥有森林植物达180科447属超过1500种,且是包括国宝大熊猫在内的300余种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为此特设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守护它们,总面积达到28206公顷。保护区因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系统而闻名,是大熊猫、小熊猫、四川山鹧鸪、绿尾虹雉等国家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2003年,获批省级自然保护区。
地方特产
甘洛黑苦荞
甘洛黑苦荞,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黑苦荞喜凉爽、耐瘠薄,多生长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寒山区,生长期要求月均温10℃—14℃,昼夜温差大于10℃,月均降雨量100毫米以上,大于10℃以上的有效积温1500℃以上,土壤弱酸性,土质疏松,肥力中上,则黑苦荞品质佳。
黑苦荞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南山区,四川省甘洛县是黑苦荞的主要产区和主要起源地之一,盛产优质黑苦荞。甘洛黑苦荞色黑、粒大质优,营养价值全面,芦丁含量高,具有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
2010年9月13日,原农业部批准对“甘洛黑苦荞”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凉山清甜香烤烟
凉山清甜香烤烟种植已有70年左右的历史,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凉山清甜香烤烟,成熟度好,叶面与叶背颜色基本一致,叶尖与基部色泽基本相似,弹性好、组织疏松、厚薄适中、颜色桔黄、柠檬黄、色度饱满、油分充足。
2009年7月14日,原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凉山清甜香烤烟”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凉山桑蚕茧
凉山桑蚕茧茧形大且匀整,茧层厚实、茧色洁白、茧衣蓬松、外观无污物。凉山桑蚕茧粒茧丝长≥1100米,解舒率≥70%,清洁≥98分,洁净≥94分,毛茧出丝率≥38%,解舒丝长≥780.7米,万米吊糙≤3.5次。凉山桑蚕茧是缫5A级以上生丝的首选原料。
2009年11月27日,原农业部批准对“凉山桑蚕茧”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凉山马铃薯
凉山州马铃薯在长期的栽培和自然选择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品特征,其品种上以凉薯系列为主,生产出的马铃薯长椭圆形为主,薯块芽眼中等,表皮较光滑,黄皮黄肉为主,适宜加工或鲜食菜用。
2009年5月27日,原农业部批准对“凉山马铃薯”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荣誉称号
2020年6月,甘洛县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2020年12月,甘洛县入选四川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县。
2021年8月,甘洛县入选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