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第(Kom Tong Hall),兴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以第一任屋主
何甘棠的名字命名,位于香港中环半山
卫城道7号,建筑楼面面积约2560平方米。
历史沿革
民国三年(1914年),
何东爵士的胞弟
何甘棠在中环半山卫城道兴建一座四层高大宅,名为“甘棠第”,为何甘棠的主要居所。
1959年之前,甘棠第属何氏家族拥有。
1960年,何氏将甘棠第售予一郑氏家族,后来郑氏家族再转让与
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
自1960年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迁进甘棠第后,对楼宇进行过一些重要改动,包括在最底层加建了一个
洗礼池,以及在二楼和三楼的游廊通道口加建铝窗,并将该两层辟为办公室之用;此外,更将睡房之间的隔墙拆除。教会亦拆掉多度百叶大门。在教会占用甘棠第的四十年间,里面曾设置了一间小教堂、全职传教士居住的公寓,及其他附属教堂的办公室。
2002年,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宣布由于会员日渐增多,甘棠第空间不敷应用,决定把它拆卸,并重新发展成为一所宗教暨教育中心。当时不论香港政府和公众均反对这项计划。中西区居民于是发起签名运动,收集了过千签名向教会施压;立法会议员为事件表示抗议;多个社区团体为保育该厦提出诉求。同年,教会终同意与政府为拆卸决定作出谈判。
2003年,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与香港政府达成协议,由政府向教会以港币五千三百万元收购甘棠第,并将之改建成孙中山纪念馆。这是香港政府首次为保育原因收购历史建筑。
2004年,甘棠第由教堂修葺成孙中山纪念馆的工程展开。曾用作办公室的游廊,里面的铝质玻璃窗全被拆走。教会归还的木门被重新安装,而室内亦加设了一些纪念馆所需的现代设施,如防火系统、湿度控制、保安及无屏障通道等设备。
2006年12月,孙中山纪念馆正式开幕并开放给公众参观。
建筑特点
甘棠第楼高四层,总楼面面积约2560平方米,一楼和二楼的弧形露台有希腊式巨柱承托;地库至二楼之间以宽阔的楼梯连接,梯上设有扶栏;楼房分前后楼梯,前梯供何氏家族上落,后梯则予佣人使用。
甘棠第大宅以英皇爱德华时期香港流行的综合古典风格建造,糅合西方四大古典柱式—科林斯式、爱奥尼亚式、多利亚式及托斯卡纳式的建筑特色和细节。建筑物的墙身由红砖筑砌,门窗四周饰有花岗石,露台建有精巧华丽的铁制栏杆。甘棠第是香港最先以钢架兴建,并铺设入墙电线的建筑物之一。
正立面主墙的建筑特色包括柱顶的科林斯式柱头、拱窗上方的拱顶石、三楼窗户的小露台连金属装饰栏杆,以及地面楼层窗户下方带
洛可可风格的涡卷饰及垂花饰的护壁镶板。另外,所有门窗外面均装有硬木制的活动百叶窗或固定百叶窗。
西立面的建筑特色包括上面楼层窗户的露台连铁制装饰栏杆、窗户上方的拱顶石或出檐、墙身精巧的镶板和石碑,以及富有古典气派的柱上楣构。所有硬木制的门窗和百叶窗看来均为原装,未经改动。
甘棠第内部装修富丽堂皇,糅合了
巴洛克及洛可可风格的建筑特色,包括齿形饰、卵与锚形饰、垂花饰、花圈形饰、花彩饰、繸缨饰、叶形饰、凹槽纹,以及串珠状缘饰,色彩斑斓的玻璃窗、阳台墙身的瓷砖,以及柚木楼梯的栏杆保存良好。地面和一楼的主要房间及走廊均铺满经光漆处理的深色硬木护壁板。走廊两旁为带有科林斯式及多利亚式特色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木柱,柱身有凹槽。主要房间的天花均饰有以金箔点缀的灰塑镶板,而主楼梯及其他当眼位置亦装设了色彩斑斓的玻璃窗,并以当时流行的新艺术风格图案作为装饰。露台的铁制装饰栏杆尤其值得注意,其设计是以洛可可风格的三叶饰、漩涡饰及卷叶饰,围绕着中心交织的英文字“HO”(何),代表原先兴建这幢大宅的何氏家族。
甘棠第大宅设计亦保持传统中国社会的阶级观念。例如,何氏平时只透过一楼侧门进出大宅(据说是为了风水原因,不欲其财富溜走云云)。大宅亦设有两道前后楼梯,前梯是何氏家族出入专用,佣人只准使用后梯。
文物遗存
主要建筑
甘棠第大楼正立面朝北,由多个建筑元素组成,包括地面及地库楼层的粗琢灰泥墙,以及二至三楼的中央弧形大厅连柱廊。大厅两旁为以红砖铺砌而成的偏厅,配以灰泥或石制饰面。整面主墙的顶部建有柱上楣构,上有雕带、齿形饰、檐楣及矮墙,中央的镶板缀有巴洛克风格的涡卷饰及垂花饰。天台两边侧翼上各有一座凉亭,与整体建筑布局互相配合。
甘棠第大楼西立面面向卫城道,由多个复杂的建筑元素组成。带有雕饰的正门
玄关有一八字形偏厅及向入伸展的长形斜角小厅。正门入口建有弧形粗琢石墙及弧形花岗岩石级,两旁并有粗琢壁柱。门楣上有阶梯状的拱楔块,形成一道平拱门,拱顶石上刻有“甘棠第”三字,其上方又有刻上“1914”字样的巴洛克风格涡卷饰。上面楼层以红砖配合灰泥或墙角石建成,门窗都有框缘围绕。
游廊是一道设计精致的室外开放式长廊,或有盖柱廊,围绕楼宇的中心结构而建。它不仅提供隔热作用,遮挡阳光,避免大楼直接曝晒,并且保持室内温度和暖稳定。游廊亦可用作写意悠闲的室外休憩空间。
洗礼池为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迁入甘棠第后在大宅的最底层加设,作宗教仪式之用。
佣人宿舍位于建筑物的阁楼,以佣人后梯连接至地库,地库仍可见到大宅原有的墙壁及地砖。
佣人后梯设计简单,俗称“妹仔楼梯”,是从前专为佣人使用的后楼梯。
天台两角各有一座凉亭或屋顶塔楼,乃模仿希腊或罗马神殿的设计而建。此外,天台上建有由古典的多利亚式及托斯卡纳式柱群构成的柱廊。
文物藏品
历史文化
1894年,香港政府通过《山顶区保留条例》,条例列明会保留
太平山作非华人居住地区,除非获得港督同意,否则华人禁止居于山上。
虽然《山顶区保留条例》禁止华人居于太平山上,但凡事总有例外。何氏家族便是当年获准居于中半山的首个华人家庭。其家族成员包括殷商及慈善家
何东爵士,家族无论在政治界和金融界均财雄势大,因此权势冠绝同侪,享有尊贵社会地位。
何甘棠,别名何启棠,又名何棣生,是何东爵士的胞弟。何甘棠不但是杰出的商人,而且也是著名的社区领袖和慈善家,在20世纪初的华人及欧亚裔人商界中地位显赫,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孙中山与何氏家族也有深厚渊源。他与甘棠第的原主人何甘棠曾是同窗,两人均就读于香港中央书院,并同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在该校毕业。何甘棠的长兄何东,也曾襄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而何东的儿子何世俭,便曾以香港大学学生会主席的身份,接待前往
陆佑堂演讲的孙中山。
由于香港中西区记录了孙中山先生昔日的足迹,亦是
孙中山史迹径所在地,香港特区政府于2004年初选定甘棠第为孙中山纪念馆的馆址,具体筹备工作由
香港历史博物馆负责,最终赶及于2006年年底开幕,以纪念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140岁冥寿。
保护措施
1990年,甘棠第被香港
古物咨询委员会确定为
香港二级历史建筑。
2003年,甘棠第由教堂修葺成纪念馆的工程期间,大楼获复修至教会占用前的原貌,然而几项由教会加建的部份仍被保留,例如洗礼池。整项工程只作了最低限度的改建,亦尽量利用或保存原来的物料。这标志着香港历史文物保育的一个新里程。
2009年12月18日,甘棠第被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确定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
2010年11月12日,根据《古物及古迹条例》,甘棠第被列为
香港法定古迹。
旅游信息
地址
甘棠第(孙中山纪念馆)位于香港中环半山卫城道7号。
交通
中环站:参观人士可使用中环至半山扶手电梯至坚道,再沿行人路向西步行约5分钟到孙中山纪念馆。
13:中环(大会堂)- 旭和道
23:北角码头 - 蒲飞路
23B:宝马山 - 罗便臣道
12:中环码头 - 罗便臣道(循环线)
12M:金钟(添马街) - 柏道(循环线)
40:华富北 - 湾仔北
40M:华富北 - 金钟(政府总部)
103:竹园邨 - 蒲飞路
8:中环(交易广场)- 碧瑶湾(下)
10:铜锣湾 - 数码港
22:薄扶林花园 - 中环(交易广场)
22S:薄扶林花园 - 中环码头
28:铜锣湾(新会道)- 碧瑶湾(上)
31:铜锣湾(谢斐道)- 田湾邨
开放时间
星期一至三、五:上午10时至下午6时
星期六、日及公众假期:上午10时至晚上7时
圣诞前夕及农历新年除夕:上午10时至下午5时
星期四(公众假期、孙中山先生11月12日诞辰及3月12日忌辰除外)、农历年初一及二休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