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前人
古人类名
甘前人,古人类名,晩更新世人类。“甘前人于 1980年5月发现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县土博乡四案村甘前洞,先后采集到人牙化石十七枚,从牙齿的形态构造特点、大小、颜色和石化程度来看,这十七枚人牙至少分属五个不同个体,其中三枚可能是一个六岁左右的小孩的左上第一臼齿、右下第一臼齿和左上中门齿,其齿冠长度与早期智人阶段的丁村人相近,宽度却比丁村人和现代人都小,门齿呈铲形,显示出蒙古人种的特征。
简介
”(引自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地质特征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县土博乡四案村的甘前山东北角,距四案村东南约700米。甘前山是石灰岩山,走向为北西-南东,有几个山峰相连。山的东侧有一孤峰。这一带属于柳江河流以西的峰丛地形。甘前洞东距著名的“柳江人”化石地点约30kin。溶洞发育于泥盆系薄层灰岩,为串珠珠式水平洞,海拔标高约395m,高于邻近坪地约8m。洞口北向,洞口宽约10米,高2.5米,深165米。入内为宽大的洞厅,后洞穴沿一几乎被石笋、石钟乳堵塞的狭窄通道向东南方向发育,约10m 后洞道再度开阔。进洞口东南向是一较宽阔的椭圆形大厅,后折向西南约50米,洞室变窄变矮,往里各厅室均需爬行;而且洞内潮湿,常年滴水,石钟乳,石笋及其连合体常填满洞室,使洞室变窄。
堆积物
甘前洞内堆积物主要为黄色微红的粘土,质细,富粘结性,水份多时,粘性更强,干后龟裂,厚约3米。堆积层岩性变化不大,基本上不易分出明显层次。
发现化石
198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在柳江县土博公社四案村东南的甘前洞考察时,从地层中采得人牙化石5枚,并获当地群众以往从该洞挖得的人牙化石4枚。1997年黄启善等人在该洞调查时,又发现8枚人牙化石。同时,专家们在甘前洞还发掘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多为单个牙齿,计有华南豪猪、猩猩、中国熊、大熊猫巴氏亚种、巨貘、中国犀、剑齿象等22种 ,均为华南晚更新世“大熊猫一剑齿象”动物群的常见成员:洞内未发现石制品和其他史前人类生活的遗迹。
形态特征
两次发现出土的17枚人牙化石中,有4枚可能属于6岁左右的儿童牙齿,计有上内侧门齿、上第一臼齿、下臼齿、左第二乳臼齿,并在上第一臼齿的齿颈处发现龋洞,这是发现古人类患龋病的最早记録。另外,还有20多岁、50多岁等人牙化石。经过有关专家对牙齿化石进行测量并与猿人长阳人、现代中国人比较,发现这些人牙化石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在分类上无疑地可归属于晩期智人。
年代推定
基于人牙化石的尺寸和形态特征,李有恒等人认为,土博人类化石“在分类上无疑地可归属晚期智人”。 此观点为人类学界广泛认同,国内外多位学者均将其归于晚期智人之列。黄启善等人 亦认为他们新发现的土博人牙化石在时代上属更新世晚期,可能与柳江人的时代相当。
沈冠军等人于1998年4月考察了甘前洞,他们注意到,该地点含化石堆积为一表层钙板封盖,遂取样(LTG一1)携回试测。该样 Th/ U年龄为93±4 ka,代表人牙化石的最小年龄。这一数值大大超出了原有估计,倘能证实,将是我国现代人类早期出现的首批年代学证据。其后,沈冠军等人又于1999年4月和2000年8月二度考察甘前洞,复核样品的层位意义,探寻新的样品。经过对样品的分析和深入研究后认为,由于甘前洞含化石堆积的年代被推至100 ka以上,似不能完全排除其人类化石被重订为早期智人的可能。
铀系测年
沈冠军等人于2001年发表的论文《广西柳江土博Ⅱ甘前洞的铀系年代》中公布了晚期智人化石地点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博甘前洞新生碳酸盐岩和骨化石样的铀系测年结果。该地点表层钙板在约94Ka前开始形成,含化石粘土堆积叠压的钙板年代为约20ka,人牙化石应位于二者之间。二个动物化石样的二种铀系法年代范围为85-139ka,表明该地点与含化石堆积与表层钙板间无地层倒序现象,支持人牙化石大于100ka的结论。同时公布了邻近的柳江晚期智人化石地点和柳州白莲洞人类遗址铀系测年的结果与本文一致。结论是即使甘前洞人类化石实际上应归于早期智人,样品分析结果也表明早在约100 ka前,居住在中国南方的人类种群已出现了明显的现代特征。在现代人类起源方面,中国不应是远离中心、滞后和被取代的地区。晚期智人在我国南方出现的年代,很可能比原认为的早得多。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24 12:23
目录
概述
简介
地质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