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革命旧址
陕西省子长市境内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瓦窑堡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中部偏南部的瓦窑堡街道,瓦窑堡因煤炭丰富,盛产砖瓦得名。瓦窑堡革命旧址所有建筑均建于20世纪30年代,为陕北地区石砌及砖砌窑洞
历史沿革
瓦窑堡革命旧址建筑均建于20世纪30年代。
民国二十四(1935年)11月—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中央军委机关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刘少奇等在瓦窑堡革命旧址工作生活。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瓦窑堡举行,这就是“瓦窑堡会议”。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瓦窑堡米粮山东南麓成立。
1964年,瓦窑堡革命旧址成立。
1966年,子长县成立瓦窑堡革命旧址管理所,负责保护和管理工作。
2008年,瓦窑堡革命旧址纪念馆正式开放。
遗址特色
布局
瓦窑堡革命旧址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中央军委旧址、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校址及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刘少奇的旧居,均位于子长市老城区内。
瓦窑堡会议旧址及张闻天旧居位于子长市城内田家院。院子南北长18米,东西宽9米。院落西侧有一排5孔砖砌窑洞,坐西向东。砖窑每孔进深8米,宽3米,高4米。左起第2孔窑洞为当时的党中央总书记张闻天居住,中间一孔窑洞为会议室。
中央军委旧址及周恩来旧居位于子长市城内前河滩二道街。院落坐东向西,东倚城墙。共有12孔砖砌窑洞,分为南北两院。南院为军委会议室和周恩来居住的地方。
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校址在子长市城内米粮山东南麓。保留一排5孔砖窑洞,每孔窑洞进深8米,宽3米,高4米,坐北面南。院落南北长21米,东西宽10米。
毛泽东旧居共有两处。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1月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月住在中山街,该院有前后两排窑洞,前后院由砖砌过洞连接。毛泽东居住在后院右起第1、2两孔窑洞内。窑洞进深8米,宽3米,高3.8米。两孔窑洞中间有过洞相连。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年5月至6月,毛泽东住在前河滩二道街,院落坐西向东,窑进深8米,宽3米,高4米。毛泽东旧居窑洞为左起第2、3两孔窑洞,其余为工作人员居住。
特色
瓦窑堡革命旧址建筑均为陕北地区石砌及砖砌窑洞,这是一种适应了地理气候特征的建筑,是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建筑,是地域建筑文化的根。冬暖夏凉的窑洞使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创造了具有陕北特色的历史和文化,并成为陕北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物遗存
截至2019年末,国家文物局官网显示瓦窑堡革命旧址藏品有463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87件(套)。
主要展览
《红都瓦窑堡》展览室陈列以革命历史资料为主。内容分进驻瓦窑堡、瓦窑堡会议、东征奏凯歌三个单元。
历史文化
主词条:瓦窑堡会议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瓦窑堡河滩田家院窑洞举行,这就是“瓦窑堡会议”。
瓦窑堡会议在瓦窑堡城内二道街前河滩田家院内召开。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出席会议者共有13人: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秦邦宪王稼祥;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刘少奇邓发何克全;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回国代表张浩;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李维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西北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杨尚昆;中共陕北省委书记郭洪涛;中共中央局秘书长欧阳钦(任会议记录人员)。
瓦窑堡会议的主要日程:
17日,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开始举行;17日至19日为会议第一阶段,主要讨论形势与任务问题。
20日,会议开始讨论军事问题。
23日,毛泽东作军事战略方针的报告和结论。会议于当天通过了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
24日,会议开始讨论政治决议问题,毛泽东作主题发言。
25日,会议于通过了由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后结束。
27日,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进一步阐明了瓦窑堡会议的精神。
瓦窑堡会议是在中国抗日民族革命运动面临新高潮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会议的决议和毛泽东的报告分析了当时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规定了党在新形势下的策略路线:“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会议在讨论制定统一战线的策略时,着重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倾向,并指出:“在目前形势下,关门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险”。会议还对党的若干政策予以必要的改变,从而全面系统地解决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系列问题,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瓦窑堡会议为实现由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的伟大战略转折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瓦密堡会议是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会议。会议批判纠正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倾向,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决定,解决了遵义会议后没有解决的党的政治路线问题。结合国内实际,把共产国际提出的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创造性地应用到中国革命的实践当中,实现了国内革命战争到民族革命战争的伟大转折。
文物价值
瓦窑堡革命旧址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和它所处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它成为了陕北重要的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属于中国重点红色旅游区中陕甘宁延安精神革命圣地的组成部分,也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瓦窑堡革命旧址的存在和展示利用,对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瓦窑堡革命旧址不但是研究中国革命史、军事史的重要史迹遗留,而且也是研究陕北黄土高原民居的重要实物例证。
文物保护
根据旧(遗)址在子长市分布的集中程度,瓦窑堡革命旧址可以将核心旧(遗)址划分为两个片区:中山街东区和中山街西区,面积分别为2382平方米和2900平方米;其余旧(遗)址则呈散点状分布,分散旧(遗)址点保护范围面积合计为3331平方米。总计保护范围的面积为8613平方米。
1988年1月13日,瓦窑堡革命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8月24日,瓦窑堡革命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2022年12月8日,瓦窑堡革命旧址被列入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旅游信息
瓦窑堡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中部偏南部的瓦窑堡街道。
8:00—17:00。
免费。
乘坐延安市至子长市班车即可到达。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5 12:1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