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楞帽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帽饰。即《
留青日札》所说官民皆戴的形似古代兜鍪,其檐或圆、或前圆后方的帽子,也是元代帽式的流传。
元代
蒙古人统治期间为了体现等级差异,凸显民族优劣,在1314年的时候作了关于服装的统一规定:汉人官员保持了唐以来的圆领衣和幞(fu二声)头,而蒙古官员多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不过帽式有高低宽窄,且往往镶珠戴玉,以体现统治阶层的优越
明 徐复祚 《投梭记·折齿》:“大姐只下机来道个万福,小子就送一百个瓦楞帽儿。”《
金瓶梅词话》第八回:“慌的 王婆 地下拾起来,见一顶新缨子瓦楞帽儿,替他放在桌上。”《
儒林外史》第一回:“只见外边走进一个人来,头戴瓦楞帽,身穿青布衣服。”
明代史籍中留下正式名称的男子巾帽就不下40种,其中绝大部分在南方都颇为流行。比如南京在万历时期,士人所戴巾子,“殊形诡制,日月新异”,士大夫所戴的冠巾款式有汉巾、晋巾、唐巾、诸葛巾、纯阳巾、东坡巾、阳明巾、九华巾、逍遥巾等多种。甚至还有用马尾织成巾的,这种马尾巾则又有瓦楞、单纱、双丝的区别。因此,时人感叹道:“首服之侈汰至今日极矣。”不过,当时民间使用最为广泛的是网巾、
四方平定巾和六合一统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