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柱是一种下端立于梁、枋之上的短柱,其断面或方或圆,有
金瓜柱和
脊瓜柱之分,其高度超过直径,功用与檐柱、金柱相同,用于支顶上层檐或平座支柱。宋时瓜柱叫侏儒柱或蜀柱,明以后称瓜柱、童柱。
瓜柱,是种比较特别的短柱,是古建筑木作构件。由垫木演变而来,处在各梁架的上皮,用于支顶上层梁的承重构件,元代以后普遍使用。因其具有柱的作用,故“瓜柱”亦属柱类构件,不同的是它的初衷是为了将梁垫高,而无承重之意。“瓜柱”断面或方或圆,有
金瓜柱和
脊瓜柱之分。因为其形体短小,所以宋代时就叫它“
侏儒柱”或“蜀柱”。
和瓜柱作用类似的还有
柁墩,但“瓜柱”与柁墩是有区别的,重点在形状的不同,“瓜柱”的高大于自身的宽,而柁墩正相反。如果两层梁枋之间的间空比较高,使柁墩之高度大于它本身的长与宽,于是方整的墩木变为直立干梁枋背上的小柱子,这就是瓜柱或称童柱,这种瓜柱也用在梁枋与屋顶的檩木之间,其高度比两层梁枋之间的长。直立的瓜柱不如柁墩稳定,所以多在瓜柱两侧各加扶持木以保持稳固,这种扶持木称角背。
清代工部《工程作法》中规定的瓜柱和角背的形式很简单,因为清代官式建筑屋顶多有天花,屋顶梁架不暴露在外,所以
柁墩、瓜柱这类的构件多不作装饰加工。南方地区寺庙、园林、住宅厅堂建筑,多不设天花,因此所见瓜柱多有了装饰处理,最常见的形式是下面比上面粗、立面呈梯形,瓜柱下端开口骑在梁枋上,这种虽属简单的处理,也使小瓜柱具有了美的形式。瓜柱和柁墩一样,成了工匠发挥技艺的好地方。有的瓜柱下端加一层莲花托盘,有的把瓜柱做成中间有束腰的须弥座形,有的把骑在梁上的瓜柱表面雕刻花纹,有的把瓜柱表面刻出瓜的脉棱,真像一只置于梁上的瓜果。瓜柱两侧的角背也是一样,有的只是一对简单的几何形体,有的加工为植物枝叶,更有的把角背雕成一只狮子,瓜柱插在狮子背上,相当于梁枋之间的狮子形柁墩。两根瓜柱下的两头狮或背向而伏,或相互对峙,无论是周身涂金或者是五彩的狮身,都使梁架增添了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