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尔韦托·比利亚罗埃尔
玻利维亚军人、政治家、总统
瓜尔韦托·比利亚罗埃尔·洛佩斯(英语:Gualberto Villarroel López,西班牙语:Gualberto Villarroel López)(1908年12月15日——1946年7月21日)玻利维亚军人、政治家、总统。比利亚罗埃尔1908年出生于科恰班巴省的里韦罗镇,早年从军,1925年前往玻利维亚陆军军事学院学习,1929年从军校毕业并获得少尉军衔,之后在陆军服役,1932年~1935年参加查科战争,战争结束后获少校军衔,成为“拉德帕”组织的领导人,推动激进派政府进行改革,1943年12月联合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和左派革命党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恩里克·佩尼亚兰达政府,政变后任军事执政委员会主席,次年当选总统,执政期间与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展开合作,实行严厉镇压反对派政策,颁布1945年宪法,实行民族主义政策,压制大庄园主和矿主势力,给予工人权利,废除印第安人劳役制度,执政后期因改革措施没有完全落实加上国内右翼势力的反对,导致玻利维亚国内社会矛盾激化,爆发大规模动乱,1946年7月21日,比利亚罗埃尔政府被暴动群众推翻,总统本人也于当日在总统府内被杀身亡。
从军经历
瓜尔韦托·比利亚罗埃尔·洛佩斯,1908年12月15日出生于玻利维亚科恰班巴省的里韦罗镇,1925年起开始从军,他加入了玻利维亚陆军,并前往玻利维亚陆军军事学院学习军事,在军校学习期间,比利亚罗埃尔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1929年他从军校毕业,并被授予少尉军衔,之后比利亚罗埃尔在玻利维亚陆军服役。
1932年~1935年,比利亚罗埃尔参加了玻利维亚同巴拉圭查科战争,他跟随玻利维亚军队多次参加了战斗,表现英勇,在1934年12月5日~8日的伊恩达格战役中,比利亚罗埃尔因在战斗中受伤而被巴拉圭军队俘虏,他在被俘后被关押在巴拉圭军队的战俘营中,在那里,比利亚罗埃尔同一些被俘的玻军中下级军官进行广泛接触,他们共同成立了“拉德帕”(RADEPA)组织(RADEPA是西班牙语Razón de Patria的缩写,该组织又叫做祖国道义共济会或圣克鲁斯元帅共济会),这是一个混合了国家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等多种意识形态的组织,比利亚罗埃尔是这个组织中赞同民族主义和改革的代表性人物,1935年6月查科战争结束后,比利亚罗埃尔被释放回国。
查科战争结束后,比利亚罗埃尔返回玻利维亚,并获得少校军衔,比利亚罗埃尔在目睹了玻利维亚在战争中惨败的事实和国家的萧条破败后,认为整个玻利维亚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比利亚罗埃尔在“拉德帕”组织成立后不久便成为了该组织的最高领导人,此后他积极推动着政府进行改革,比利亚罗埃尔参加了1936年5月17日推翻何塞·路易斯·特哈达·索尔萨诺总统的军事政变,在戴维·托罗赫尔曼·布什执政时期(1936年~1939年),比利亚罗埃尔是托罗、布什两任总统的坚定支持者,支持他们所实行的军事社会主义政策;比利亚罗埃尔获得了政府的提拔,随着他在军队中地位的上升,他在玻利维亚军政两界的影响也日益加大。在恩里克·佩尼亚兰达将军担任玻利维亚总统期间(1940年~1943年),比利亚罗埃尔反对佩尼亚兰达亲近美国的政策,同时也在积极扩大“拉德帕”组织在军队中的影响,吸引年轻激进军官的加入,推动国家实现变革。
总统生涯
政变夺权
佩尼亚兰达总统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广大民众的不满,特别是军队中左翼力量的激愤,1943年下半年,佩尼亚兰达政府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国内小规模的起义不断发生,比利亚罗埃尔领导的“拉德帕”组织成为玻利维亚军队内部最有影响力的政治组织。
1943年12月20日,比利亚罗埃尔领导“拉德帕”组织联合玻利维亚左派革命党领导人里卡多·阿纳亚及玻利维亚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领导人维克托·帕斯·埃斯登索罗共同发动不流血政变,推翻了佩尼亚兰达总统的统治,比利亚罗埃尔在此次政变中率领青年军官闯入拉巴斯的总统府克马多宫,宣布罢免并逮捕佩尼亚兰达总统本人及其内阁成员,政变成功当日,比利亚罗埃尔出任军事执政委员会主席,1944年4月5日起任临时总统职务,当年8月6日正式出任总统职务。
制定新宪法
1944年7月2日~8月4日,比利亚罗埃尔政府在拉巴斯召开了新的制宪会议,制定了新的宪法,宪法恢复了1938年宪法中经济民族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原则,给予妇女选举权,规定总统和副总统任期6年且不得连选连任等条款。该宪法于1945年正式颁布并实施,故称作——《1945年宪法》,在此次制宪会议中,比利亚罗埃尔在8月4日正式当选为玻利维亚总统,8月6日正式就职,任期6年。
为政举措
比利亚罗埃尔上台后,积极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比利亚罗埃尔的军事执政委员会与玻利维亚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联盟,与维克托·帕斯·埃斯登索罗、卡洛斯·蒙特内格罗和奥古斯托·塞斯佩德斯等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领导人展开合作,组成联合政府,共同执掌玻利维亚的政权,比利亚罗埃尔政府内有三名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成员担任部长。
比利亚罗埃尔在执政后继续推进改革,玻利维亚国内改革运动重新兴起,比利亚罗埃尔总统以严厉的手段镇压反对派,抑制大矿业主和大庄园主势力,经济方面,支持发展民族工业,保护国家资源,增加银行储备,抑制通货膨胀,1945年制定经济发展计划,规定矿业出口所得的外汇需要按比例上交国家;军事方面,1944年,政府将玻利维亚的“空军小队”按照美国陆军航空兵的样式改组为“玻利维亚空军”,归陆军指挥,通过前任政府同美国签订的租借条约得到了一批美国制造的飞机,1945年创立了军用航空公司。
比利亚罗埃尔政府维护工人阶级印第安人的利益,承认工会的合法性,支持外资企业工人的罢工行为,支持组建矿工工会联合会,1944年6月,该组织在瓦努尼成立,拥有6000多人的工会会员;1945年5月,比利亚罗埃尔政府在拉巴斯召开玻利维亚历史上第一届印第安人全国代表大会,比利亚罗埃尔总统和1000多名印第安人领导人出席会议,与会代表中既有讲克丘亚语的牧民代表、也有讲艾马拉语的农民代表,在会议上,比利亚罗埃尔总统许诺将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中解放出来,为印第安人社区提供教育设施,宣布废除印第安人所憎恶的劳役制度“枷锁”,建立玻利维亚全国农民联合会。
外交政策
在外交方面,比利亚罗埃尔政府坚持民族主义立场,反对外国干涉尤其是美国的干涉,限制美国企业在玻利维亚的发展,与阿根廷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因出海口问题,玻利维亚与智利的外交关系紧张,1945年玻利维亚同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
比利亚罗埃尔执政初期,在外交上遭遇了巨大的困难,英国美国和除了阿根廷外的拉丁美洲国家都拒绝承认玻利维亚的新政府,认为比利亚罗埃尔政府是亲法西斯轴心国的政府(比利亚罗埃尔政府内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一部分领导人倾向轴心国,且当时玻利维亚与外交上倾向法西斯主义国家的阿根廷保持密切关系,有证据显示纳粹德国为比利亚罗埃尔政变提供了资金和支持),实则是美国为了维持其垄断资本对玻利维亚的控制,害怕玻利维亚新政府改革威胁其利益,故而拒绝承认。比利亚罗埃尔政府动员群众在拉巴斯奥鲁罗举行支持政府的游行示威,比利亚罗埃尔宣称:玻利维亚的新政府真正代表玻利维亚人民的利益,美国的拒不承认是为了维持它对玻利维亚的剥削与压榨。比利亚罗埃尔政府为了改变其在拉丁美洲的孤立地位,罢免了政府内一些亲近轴心国人士的职位,这使玻利维亚在美洲的地位得到改善,到了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执政后期,美国政府也承认了玻利维亚的新政府。
政权危机
比利亚罗埃尔政府实行压制反对派的政策,对传统党派的政治家进行迫害,处决对政府发表批评意见的知识分子,关闭部分大学;为了保证政府与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的合作,在1944年的制宪会议中玻利维亚左派革命党获得大部分选票的情况下,政府暗杀了其领导人,并逮捕了其追随者,1945年年末,政府以必须抓捕具有领袖地位的传统党派的政治家并将他们处死为由,残酷的镇压了在奥鲁罗发生的暴动。
玻利维亚国内的工人受益于政府的改革,因此他们要求获得更多的权益,希望政府对工人做出更大让步,1944年~1946年,矿工、铁路工人连续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罢工,为了维持国内经济的正常运转,比利亚罗埃尔对工人罢工进行了血腥镇压,有的工人甚至被推到悬崖底下活活摔死,工人们认为比利亚罗埃尔政府已经背叛了自身的承诺,开始对政府产生不满情绪。
在比利亚罗埃尔统治后期,玻利维亚国内财政匮乏,通货膨胀不断加剧,失业人数不断增加,政府承诺的改革措施也没有得到完全落实,民众对比利亚罗埃尔总统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由于实行对大庄园主号矿主的压迫政策,比利亚罗埃尔还遭到了国内右翼势力的极端敌视;大量的工人、学生、教师开始罢工罢课,右翼势力也在想方设法颠覆比利亚罗埃尔政府。曾经对立的两股势力开始联合起来,共同反对比利亚罗埃尔政府,1946年初,政府安排的候选人在地区选举中败选,反对派控制了国内的多个地方,比利亚罗埃尔政府变得岌岌可危。
惨遭杀害
1946年6月~7月,玻利维亚全国多地发生了右翼势力操纵的大规模民众流血暴动,美国也支持了此次暴动,7月21日,拉巴斯城发生了大规模的群众示威,之后在右翼势力的操纵下演变成一场大规模流血暴动,而玻利维亚的军队和警察都没有对暴动进行镇压,暴动的民众包围了拉巴斯总统府克马多宫,总统府卫队随后与暴民展开激战,经过一个小时的战斗,总统卫队被击溃,比利亚罗埃尔总统被迫宣布辞职,但群众并没有罢休,暴民们冲入总统府内抓住比利亚罗埃尔,随后对他进行了毒打,比利亚罗埃尔在打斗中被刀刺伤,并被从总统府二楼的阳台扔到楼下,比利亚罗埃尔被杀身亡(一说是暴徒在总统府内将比利亚罗埃尔杀死,另一说是比利亚罗埃尔被吊死在穆里略广场的路灯上),时年38岁,尸体被悬挂在总统府前穆里略广场的路灯杆子上,一同被处决的还有比利亚罗埃尔总统的三个合作者,分别是:路易斯·乌利亚·德拉·奥利瓦亚(总统秘书)、瓦尔多·巴利维安上尉(比利亚罗埃尔总统的助手)、罗伯托·伊诺霍萨(总统府新闻发言人)。比利亚罗埃尔被杀身亡后,保守势力重新掌握了玻利维亚的政权,直至1952年发生玻利维亚革命
人物评价
由于比利亚罗埃尔在外交上倾向轴心国,他后世时常被与阿根廷总统胡安·庇隆相提并论(两者通常被认为在外交上倾向轴心国,但两者都主张对国家实行深刻变革)。比利亚罗埃尔执政期间用暴力侵害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和传统政客的行为被认为是在加深玻利维亚国家的分裂,它使政府的大多数改革活动付诸东流,大部分社会精英认为这是帮派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行径,归根结底,比利亚罗埃尔政府的灭亡在于过分的政治暴力。
比利亚罗埃尔的良好意愿被可怕的政治罪恶所歪曲,成了激进改革的牺牲品,直到1952年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执政后,他所受的屈辱才得到昭雪,被追认为烈士英雄。在1952年玻利维亚革命后,人民普遍认定比利亚罗埃尔是民族主义者、爱国者,拥有崇高的理想品质和集体福祉的革命精神
家庭
比利亚罗埃尔已婚,拥有两个子女。
人物纪念
玻利维亚科恰班巴市有以比利亚罗埃尔总统命名的“比利亚罗埃尔”炼油厂,拉巴斯有以比利亚罗埃尔总统名字命名的“瓜尔韦托·比利亚罗埃尔”军事学校,玻利维亚国内有为比利亚罗埃尔总统开设的纪念馆,1962年,为纪念比利亚罗埃尔总统,政府在拉巴斯省内有而设立的“瓜尔韦托·比利亚罗埃尔州(Provincia de Gualberto Villarroel)”,1984年发行的50000玻利维亚比索上印有比利亚罗埃尔总统的头像。
人物言论
———“我不是富人的敌人,但我是穷人的朋友。”
参考资料
Gualberto Villarroel.Biografías y Vidas.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8 17:11
目录
概述
从军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