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玉浑金(拼音:pú yù hún jīn)是一个
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南朝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
竹林七贤”之一的
山涛,与
魏明帝时任大将军的
司马懿有亲戚关系,但他并没有依仗这层关系去取得荣华富贵。公元239年
明帝死去后,
曹芳即位,司马懿与
曹操的侄孙武卫将军
曹爽受遗诏辅政。又过了五年,山涛四十岁,才在郡里当小官。后来,他被调到京城任尚书吏郎,官职也不算大。
在“竹林七贤”中,
嵇康最有才学,也最放任随便,毫不注意
仪容和身体,并且敢于蔑视权贵。山涛虽然比他大十九岁,却很敬重他。
司马昭当政后,山涛调动官职。于是他特地上书,推荐嵇康担任自己门下的
吏部郎。不料,嵇康对司马氏铲除异己,独揽朝政的做法很反感,不愿为司马氏服务,所以得知山涛上书推荐自己,不仅不感激,反而写了一封信,与山涛断绝来往。这封信就是著名的《
与山巨源绝交书》。信中列举了九条自己不适宜当官的理由,但这些理由其实都是夸张的自我解嘲或是讽刺别人。例如有一条说,他不喜欢俗人,叫他与他们共事会受不了。还有一条说,他常常否定
商汤王、
周武王,并菲薄
周公、
孔子这些古代圣人,这不会被现在的礼法所容忍。山涛很了解嵇康,知道他是个血性男子汉,性格耿直、刚强,所以对此并不介意。但是,司马氏集团不放过蔑视他们的嵇康,公元263年,司马昭借一件事把他杀了。
过了两年,
司马昭的儿子
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了
晋朝。
山涛上书推荐嵇康的儿子
嵇绍,说虽然父亲被杀,但儿子与此不相干,他德才兼备,应当任用。司马炎接受了山涛的建议,任命嵇绍为
秘书丞。
入晋后,山涛担任
吏部尚书,成为掌握全国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的长官。他长期在这个部门任职,凡是选用人才,都亲自作出评论。被选用的人后来的表现,与他事先的评论基本相同。
当时有个县令,在任职期间大肆搜刮民财,为怕人告发后获罪,便向朝廷不少大臣行贿。他送给山涛的是一百斤丝。山涛为不显示出自己与别人不同,不露声色地收了下来,但命人将它封好,吩咐谁也不准动用。后来那县令案发,不少大官被牵连受讯问。问到山涛时,他把封存的丝取来,只见上面积满了尘土,里的丝没有动过。
山涛为官清正,得到众人的好评。“竹林七贤”之一的
王戎赞他说:“山涛就像未经琢磨的玉和未经冶炼的金一样。人们往都欣赏玉和金光彩夺目的外表,而对未经琢磨的玉和未经冶的金,却不知道它们内在的高贵质地。”
山涛是是“竹林七贤”的核心人物之一,这些人以清高著称,可山涛竟然出仕去做官,而且官越做越大。山涛出来做官,在当时肯定会引起争议,嵇康写《与山巨源绝交书》,就可以说明山涛在清流之中处境的难堪。但是山涛在做官期间,长期主持吏部,唯才是举,任人唯贤,不以尊卑亲疏取舍,不以个人好恶遴选,尽职而不弄权,因此上得司马昭和晋武帝的信任,下得群臣的尊重和文士的爱戴,成为西晋有名的“能臣”。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也对山涛的品质给出了“璞玉浑金”的高度赞扬,山涛的典故也告诉了世人,无论何时何地,一个拥有良好德行的人都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尊敬,因此,人们应该重视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成为一个有美好德行的人。
南朝梁·
萧绎《为东宫荐石门侯启》:“点漆凝脂,事逾卫玢;浑金璞玉,才匹山涛。”
唐·
房玄龄《晋书·王戎传》:“戎有人伦鉴识,常目山涛如浑金璞玉,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