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民歌(花瑶呜哇山歌),湖南省
隆回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花瑶呜哇山歌历史悠久,据隆回县当地人民传说其形成于秦始皇修长城时期,由孟姜女所创。当时由于白天男女分开劳动,只能晚上在一起。孟姜女见大家每天劳动很辛苦,于是便教大家唱山歌以缓解疲劳。此传说的真实性已无从考证,但由此可以看出:花瑶呜哇山歌是隆回花瑶历史的见证者,它起源于瑶族祖先劳动时的劳动号子。花瑶人民在日常的生产劳动中常唱山歌,且专门有一人负责打锣,以统一步调,他们将这种“山歌”称为“呜哇山歌”,在劳动中起着调动情绪、鼓舞土气的作用。后来在反抗封建统治者对瑶民的残酷镇压斗争中,逐渐形成了呜哇山歌的独特风格。
元末明初,祖居江西吉安的瑶民,历遭朝廷官军的驱赶杀戮。他们为了生存,群起反抗,几次举行造反暴动。战斗中,他们擂鼓鸣锣,用瑶语唱着髙亢的进军之歌,鼓舞士气,与官军进行殊死的战斗。后来,他们被迫逃进深山老林,以狩猎和采集草药为生。在围捕凶猛的野兽时,他们往往几十人结成群体,一人击鼓敲锣,其他人发出“呜哇,呜哇”的吼叫声,向着凶猛的野兽进攻。打猎采药之余,他们又在崇山峻岭里刀耕火种,从狩猎转向了农耕。耕作劳动时,群体出动,高喊着“呜哇呜哇”的山歌号子,顽强地向大自然进军。祖先们反抗压迫的战斗之歌,演变成了劳动之歌。再后来,瑶民们为了自娱自乐,经常以呜哇山歌的形式,在田野山岗上自我愉悦。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花瑶人民在劳动时已经很少唱呜哇山歌了,但每逢花瑶传统节日以及办喜事时,花瑶人民便聚在一起以对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花瑶呜哇山歌作为一种桥梁和纽带,联络着分别以久的花瑶人民之间的感情,沟通着青年男女之间的心灵。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
花瑶呜哇山歌是一部花瑶的成长史。花瑶民族热爱美追求美的美好心愿,全都浓缩在花瑶呜哇山歌激昂高亢的旋律中。它反映了花瑶民族在自然、社会历史变迁中的种种感受,反映了花瑶民族崇尚自然、追求和诸的理想。它全面、完整、生动地体现着隆回花瑶以及这一地区的文化传统。花瑶呜哇山歌有利于人们研究花瑶历史,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学术价值。
艺术价值
花瑶在历史上饱受来自自然和人类的种种磨难。但是,他们在痛苦的磨难中,不但没有屈服,没有垮掉,而且用越烧越旺的生命之火,创造出了气势磅礴的花瑶呜哇山歌。花瑶呜哇山歌高亢的旋律,是其它形式的山歌无法相比的。正如一位音乐专家所评价的,就是世界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也难以唱出花瑶呜哇山歌中的一些高音来。花瑶呜哇山歌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韵脚的用法,几乎没有在其它的韵体文本里出现,具有独特性。
生命形态价值
花瑶呜哇山歌是花瑶花瑶生命形态的体现,表达出了隆回花瑶的一种生存方式。那“呜哇”的甩腔,象征着他们面对恶劣环境,敢于斗争,敢于进取的顽强性格,就连对爱情的追求也表现得气势磅礴、撼天动地,反映出花瑶人坚定乐观、真挚热情的民族性格。
传承状况
由于现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在中青年当中会地道民歌的人已是少之又少,再加上老一代花瑶歌手健在的已经不多,呜哇山歌的传承问题急需解决。
传承人物
戴碧生,男,1949年12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瑶族民歌(花瑶呜哇山歌),湖南省隆回县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瑶族民歌(花瑶呜哇山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瑶族民歌(花瑶呜哇山歌)项目评估合格,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5年6月,湖南隆回县举办了第二届花瑶山歌暨首届呜哇山歌大赛。
2019年8月9日,花瑶呜哇山歌在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举行的2019中国·花瑶艺术文化旅游周开幕仪式中进行了表演。
荣誉表彰
2004年,在第二届全国南北民歌擂台赛中,陈世达、戴碧生呜哇山歌组合获得最佳歌手奖和薪传奖。
2007年,在文化部主办的“中国原生民歌大赛”中,花瑶呜哇山歌歌手获得“多人组合组”优秀演唱奖。
2020年7月25日,花瑶呜哇山歌在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湘水同源·文化同根”湖南山歌邀请赛中获得最佳节目奖。
文化特征
主要题材
花瑶呜哇山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其题材来源主要有瑶族来源和迁徙(花瑶巫术咒语高腔调,瑶语称“霸麦热皈”)、农业劳作、深山狩猎、洞谷名胜、死亡葬丧、服装首饰、日月星辰、风花雪月、婚姻嫁娶、傩巫鬼神等等。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历史故事、风俗劝勉、生产劳动和男女爱情四大类,其中,情歌是较为精彩的部分。
演唱形式
花瑶呜哇山歌演唱时,有独唱、对唱、多声合唱等多种形式,其中比较多见的是由成年男子以真假声结合方式合唱,其曲调节奏自由,声音高亢嘹亮,有较长的甩腔,常夹杂“呜哇”等衬词。在演唱中,歌手常用瑶语和汉语演唱,汉语演唱的歌曲颇多。因呜哇山歌演唱大多在乡间野外,不受劳作时间限制,随意性较强,歌的内容可以随场景和思维形式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种自由抒发的劳动号子。演唱的同时,常有大锣大鼓伴奏。
音律特点
在音律艺术上,由于花瑶人隐居深山密林,力求传得遥远听得清晰,一般音调高扬,声音绵长。其中最高音往往是衬词“呜哇呜哇……”,常出现在第二句后(加腔)和歌词的最末尾(绞腔)。在歌词末尾的前一句是固定句式:“十八哥呀×××”或“十八妹呀×××”(男唱时用“十八妹”,女唱时用“十八哥”)来渡韵,预示着歌唱将要结束。
唱词特点
花瑶呜哇山歌的歌词带有即兴性(瑶语称“见子打子”),其句段比较整齐,一般七言、九言或十一言为一句,每首多为六句歌词,一般押双句韵,词句中往往采用直陈、比喻、起兴、夸张、对偶、排比、反复、问答等表现手法。呜哇山歌的韵脚叫调子,每种调子都有三个字组成的固定名称,与曲牌名称相类,这是其他山歌所没有的。据考证,花瑶呜哇山歌共有24个调子,流传下来的约有十多个,如“少年乖”“我老哥”“我个贤”“话来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