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溪古村位于
江西省瑞金市九堡镇凤凰山下,金密溪古村是江西省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因境内有三条小溪流过而得名,屋宇多为坐北朝南,面对南边的水口,先人“依山造屋,傍水结村”而成,有“背山面水,负阴抱阳”之势。四座古“风水塔”依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建在远处山顶上,犹如四道屏障,紧护着密溪村。密溪古村现存近百幢大大小小的古民居,多为明清时期所建,规模宏大的主要有罗氏大宗祠、罗应文公祠、应宗公祠、石泉公祠、淳夫公祠、皋泽公祠、密峰太公祠等十几处,一般占地面积都在三四百平方米左右。大小不一的私厅、私宅,则如星罗棋布,众星拱月般地散布在村内,多为砖木结构,也有一些祠厅全用木料构建,大部分屋顶都是两面坡下水的歇山顶或硬山顶式,许多隔间垛墙都上瓦端,突出檐外,昂首飞翘,颇有动感。
地理环境
密溪古村位于江西省瑞金市九堡镇凤凰山下,因境内有三条小溪流过而得名,距瑞金市30公里,距九堡镇12公里,密溪古村东西分别与大柏地乡,冈面乡接壤,北面与宁都县交界,南临环溪水库及本镇富田、富村两个行政村,总面积6平方公里,屋宇多为坐北朝南,面对南边的水口,先人“依山造屋,傍水结村”而成,有“背山面水,负阴抱阳”之势。四座古“风水塔”依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建在远处山顶上,犹如四道屏障,紧护着密溪村。密溪古村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632毫米,年最大降雨量为2312毫米,最小为980毫米。
古村概况
密溪现存近百幢大大小小的古民居,多为明清时期所建,规模宏大的主要有罗氏大宗祠、罗应文公祠、应宗公祠、石泉公祠、淳夫公祠、皋泽公祠、密峰太公祠等十几处,一般占地面积都有三四百平方米左右;大小不一的私厅、私宅,则如星罗棋布,众星拱月般地散布在村内。结构多为砖木,也有一些祠厅全用木料构建,大部分屋顶都是两面坡下水的歇山顶或硬山顶式,许多隔间垛墙都上瓦端,突出檐外,昂首飞翘,颇有动感。据谱载,密溪晚清前还曾设圩市,每逢圩日之时就人声鼎沸,商贾云集,后因战乱而废圩。但至今天仍可以从遗存的两条相互贯通、绕罗屋而行的石板巷道和宽大的内围砖拱门及圩街遗迹,仍可看出当年圩市的影子。
密溪古民居的建筑装饰艺术,堪称一绝。如罗氏大宗祠,大门两侧一排明清碑刻,青石板台阶两端屹立着一对威武的大石狮,门槛边一对精雕细琢的荣鼓石,高大雄伟的木门廊上高悬金字匾额,祠堂内外的木立柱、顶棚、雀替、挑檐和斗拱上都巧妙地装饰有多种手法雕刻的图案,在木构件上有多处层层累叠伸挑。使人赞叹不绝的是门廊顶部天花板上镶嵌着一幅由近百幅龙凤、瑞兽和花卉图案的雕板,均以深浮雕、镂雕等精湛工艺手法雕就,形态栩栩如生,构图严谨,寓意深邃,未见雷同。祠堂内的柱梁斗拱之间保存有不少绘画,上厅天花板上又镶嵌着两对倒立的木雕描金狮子,宛若在活蹦乱跳。其它宗祠在装饰艺术上既独具风格,又有相似之处,有很多上下厅屏风、花格、门楣和柱础的设计及雕刻都很有艺术性。另外,至今保存尚好的两座明清牌坊也同样显示出其制作上的独具匠心。木牌坊始建于明天顺3年(1459),是奉旨为旌表赈粮济民的罗孟稳而建的,匾额曰“善行流芳”,它倚古巷道而立,坊高6米,坊顶由数百个棱形木格交织重叠而成蜂窝状,结构复杂;上面盖瓦,还可供行人避雨遮阴。此类木牌坊在省内罕见。另一座石牌坊系清乾隆13年(1748)所建,用17块大型青条石和石板构成三门洞武式的石坊,第二层匾曰“节孝”,署有奉旨筹建者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史德沸等诸官名字,坊石上保留着龙首龙尾和八仙过海等浮雕图案。
密溪村古建筑群,虽不是皇家住宅,然而,在夕阳斜晖、乳燕纷飞的暮色中,不由使人产生一种凭吊历史遗物的感伤和感慨。这处斑驳的古老建筑群,同样浸透着历史变迁和世事兴衰的沧桑,同样是中华民族传统社会和传统文明的一份难得的见证和瑞金市珍贵的历史遗产。
古村民俗
年年过春节,岁岁朝庙会,此乃汉族大多数人的传统风俗。密溪村人也把每年正月初十至十六日定为迎送福主的庙会吉日。颇有特色。
每年正月初十这一天举族上下热闹非凡,家家迎宾客,户户贴对联,孩子欢天喜地,大人满面春风。人人提好酒,个个备佳肴,热忱地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
为迎接“忠烈东平王”福主,大宗祠内被装扮的五彩缤纷,雄伟壮丽。上厅两壁分别挂着“福、寿”两个金色大字,祠柱上贴着大红对联,内容丰富,一看便知密溪罗氏的由来和美好前程,下厅两壁各挂有三幅国画,画面有青山秀水,茂林修竹,有鸟雀腾飞,还有山鹿奔驰的壮景。天井两边的三对柱头上书有名句楹联,两厢横粱上悬挂差四盏绚丽多彩的大型宫灯,靠壁两边分别排有十二张金椅,还有天井墈上竖插着一根专供挂鞭炮用的七曲八弯的渡金狮头木棍。整个祠堂布置得既壮严肃穆又令人陶醉。
众祠门前,塘形如月,池水如镜。塘中靠众祠一侧用大小不一的玲珑怪石累叠(不用灰浆)成高矮相等的十二柱石墩。它们有的像人形,有的像花瓶,有的像雄鸡,有的像树茎,真是千姿百态,神彩奕奕。在十二柱石墩上每年正月初十前都会架起富有江南风格,牡丹亭式的戏台,戏台飞架在屹立水面的石墩上,专供庙会唱戏使用。当你走上戏台,下面的石墩虽有摇晃之感,但亭阁却根基稳固,真叫人赞叹不已。在戏台柱子上贴有三对用京剧剧目巧妙地组合的对联:一、上联是:“金榜题名龙凤阁”,下联是:“加官封赠牡丹亭”;二、上联是:“碧玉箫庆宣和月上海棠朝天子”,’下联是:“小桃红宜春令村中雅鼓集贤宾”;三、上联是:“弦调密水乾坤配”,下联是:“曲奏阳春文武坠”。请来戏班,上台演唱京戏、楚剧、现代剧。从正月初十至十六日村民们每天成群结队聚集在祠堂门口观看精彩的戏曲表演。
正月初十早饭后,各房各村都积极准备参加接神的活动。首先有南布村二名大力士擎着印有“东平王”字样和龙虎图案的绸质大帅旗,在三炮连和锣鼓声中,威武地经过杨梅、白露塅向众祠方向前进。紧接着岭子下和江背洞的村民同样高举印有“东平王”字样和龙虎图案的绸质三角大旗,在三炮连,锣鼓声中尾随南布的大帅旗鱼贯地朝众祠前进。在此同时,有的抬着供“福主”坐的大轿,有的抬着香炉花瓶,有的抬着二十斤重的大红蜡烛,有的抬着各种金架月斧,有的高举翰林伞,有的抬着签筒笔架……先后云集众祠门首。大家都怀着无限敬仰的心情,默默地等待着接神的时刻,突然“轰!轰!轰!”,三连炮声隆,二十多台锣鼓齐声响。接着三面大旗迎风飘扬,五台接神大轿在人们的簇拥下,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朝福主庙进发。接着将五尊大神请上大轿。此刻群情激荡,人们护看大神飞快地返回众祠。此时此刻,众祠内外人山人海,大家踮起脚跟,探着身子,深情地迎接“福主”大神的驾临。然后将大神安坐在众祠的神台上。顿时,三连炮声、锣鼓声、哨呐声、杀猪声、戏台上演出“大天官”开台的演奏声响彻云天,震耳欲聋,就连池塘里鱼儿也震的跳出水面来共同分享这无比激动,无限幸福的热闹时刻。
接着将一列列祭品安放在大神面前:一列是一尺多高的青铜铸造的签筒笔架和直径一尺的圆如明月的青石墨砚及帅印,这象征我族是英才辈出,翰墨书香的望族。二列是三台三尺多高的香亭,内燃香柏,烟雾袅绕,芳香朴鼻。三列是二十多斤重,三尺多高的“当朝一品”大红烛,每日点燃二次,光照全祠,耀眼夺目。四列是青铜铸的大型香炉,炉体中铸有一只张口卧狮,香烟从狮口喷出;两边还放着二台三尺多高,一尺多宽的大花瓶,瓶口上安插着五颜六色的鲜花,非常艳丽可爱。四列祭品整齐地排列在神台前,为众祠增姿添彩。
庙会延续七天七夜,整个密溪村人也尽情地欢乐了一个星期。在正月十六日这一天是送神吉日,全族人用接神一样的规模,怀着接神一样的心情将福主等五尊大神送归福主庙内入宫,所不同的是在送神的队伍前加上了送瘟神龙船一只,到了庙前的河坝里将纸船焚烧,意示“纸船明烛照天烧,一年四季保平安”。至此,一年一度的密溪迎送“东平王”福主庙会园满结束。
人文历史
密溪古村早在清乾隆年间就出了个举子,在朝野很有名气的理学家罗有高,他生于雍正四年(1734),乾隆30年乡试中举。曾致力研究佛、儒二学,著有《尊闻居士集》四卷传世。其生前学识渊博,
曾受到时任内阁学士的翁方纲,瑞金知县、散文大家恽敬的大力推崇,翁曾作《送罗台山南旋》诗,恽曾撰《罗台山外传》一文,均揖入县志流传后世。台山于乾隆44年(1779)因病卒葬原籍后,密溪建有“台山园”和“台山学堂”以藉纪念;民国时县城曾设台山路,其墓葬也至今在密溪保存完好。可以说,台山这位历史名人的出现,使罗氏族人引以为荣并倾力大兴文风。密溪历史上乡宦众多,文风昌盛。自明清以来,当地一直兴办有“义学”、教坊和学堂等公益事业,为密溪造就了不少人才。同时,密溪人自古有经商的习惯,出外省经商者众多,聚财后很多人便归耕故里,广建屋宇,其中出了有百万家财号称“罗百万”的罗积明。正是雄厚经济实力,才使密溪在明清时建筑了一批规模宏伟的屋宇。据称,在文革之前密溪村中历代旌表乡宦、名人的碑和坊达近百处之多,可惜大多被毁无存。综观密溪村史,可以说是密溪人以自己的艰辛造就了一度的辉煌,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瑞金密溪古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