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峰崖墓群位于,原名瑞峰岩墓,四川省眉山市
青神县瑞峰镇黄桷村与罗坝村之间的大营坳山脉和蛮洞子崖壁上,是一处数量众多、分布密集、保存较为完好的汉代古墓葬群。
历史沿革
民国二年(1913年),法国人法占拉、狄格、色加兰等来瑞峰崖墓群考察发掘。
1982年,四川省文管会专家对瑞峰崖墓群M76号崖墓进行了考古发掘。
遗址特点
瑞峰崖墓群,原名瑞峰岩墓,依山势而凿,保存有崖墓469座,分布在约2平方千米的保护范围内的崖壁上。这些崖墓,有的建在崖底,有点建在崖壁中间,有点则高悬崖顶。崖墓大小各异,有主副之别,基本由墓道、前堂、门楣、甬道、主室、侧室、壁龛组成。墓葬形制大都表现为长方形单室、双室、多室、双主室等,墓室内多用瓦棺、原岩石棺等葬具。瑞峰崖墓群发现东汉建初元年(76年)题记。除此之外,M1墓室还发现东汉元和五年(88年)、东汉延熹四年(161年)等题记,结合石刻题记、出土文物和墓葬形制等断代,瑞峰崖墓群的年代为汉代。
瑞峰崖墓群中,有几座中大型墓室,这些中大型墓室大都采用“前堂后寝,左右厢房”的形制。前堂都有较为繁琐的装饰,状似官府宅第大门,墓室营造规模宏伟,工艺细致,雕饰简练。这些墓葬的墓门大多是双门楣或多门楣,一般在门楣上还雕饰有斗拱。为了保持墓内干爽,大多数墓室采用前低后高的科学排水防湿技法并凿有用筒瓦覆盖的排水防潮系统。瑞峰崖墓群重点保护区内还发现有汉代砖室墓,且规格还较高,如“蛮王坟“,就是一座汉代大型砖室墓。同时也发现有两例在崖墓内大量使用花纹砖、逗榫砖的现象,推测主要的原因是为了加固墓葬和增加墓葬的装饰效果,以显墓主与众不同的地位和财富。
M1为前堂后室墓,前堂左右石壁上雕饰有两匹骏马,雕刻手法精练。M2为前堂双室墓,门楣上方雕饰仿木结构斗拱,墓室平形顶略呈拱形,左墓室室内存原岩石棺和壁龛各一座,墓底见陶棺残片。右墓室内,原岩凿一石灶,墓室底部有两个侧室。前堂左右石壁原岩高浮雕宗教人物造像计14尊,整个墓葬形制显得豪华且壮观。M4为前堂后室墓,前堂阔达21.3米,深22.3米,高约3米。前堂后凿五道墓室横向排列,各墓室形制结构不一,M4-2墓道至墓室长达23.8米,M4-3最短,墓道至墓室也长达15.4米,其墓葬形制规模宏大,川内少见。墓室内,原岩凿石棺、连体双石棺、原岩石灶、壁龛等。其中,M4-5墓室内中间凿一方形原岩中心柱,各墓室内均见陶棺残片。
文物遗存
出土文物
瑞峰崖墓群出土鸡、狗、罐、壶、房、甑、豆、田等陶器类文物及少量铜钱、铜镜等。基本组合可分为反映庄园经济文化和家庭日常生活两大类。反映庄园经济文化的器物有:陶房、水田(塘)、猪、鸡、鸭、犬、执锄执箕俑等。反映社会日常生活类的,有用以祭祀或表示吉祥的陶座铜枝摇钱树、陶龟座神兽等;有日常生活用品如陶罐、陶瓮、陶豆等;还有抚琴俑、舞蹈俑等各类侍俑。其中发掘出土的陶田,直径50厘米,内有农田、蓄水塘、水渠、鱼、鹭鹚等。出土铜器有青铜镜一面,直径14厘米,表面光洁,黑色铮亮,背铸梅花瓣纹,瓣心篆文为“长宜子孙”四字,背心有柄,柄柱有孔,系典型汉代器物。
浮雕
瑞峰崖墓群墓堂两壁上,有动物、人物浮雕。
文物价值
瑞峰崖墓群,营造规模宏伟,工艺细致,雕饰简练。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是研究汉代社会经济、文化艺术、风俗民情等方面的遗迹遗物,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瑞峰崖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瑞峰崖墓群位于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瑞峰镇黄桷村与罗坝村之间的大营坳山脉和蛮洞子崖壁上。
交通信息
自驾:自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瑞峰崖墓群,路程约12.3千米,用时约18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