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拉普人区域也叫做拉普人居住区,西起瑞典、挪威两国北段边界的山区,北至瑞典最北部的西博滕和北博滕,处在北极圈内,占瑞典领土面积的35%。这里是拉普人2000年来一直居住着的区域,现在,它是1.7万一5万拉普人的居住地,这里基本完好地保存了拉普人传统的生活习俗。
双重遗产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基本资料
遗产名称: 拉普人区域
英文名称: The Laponian Area
入选时间: 1996
遴选依据:文化/自然双重遗产(iii)(v)(vii)(viii)(ix)
地理位置:N67 19 59.988 E17 34 59.988
遗产编号:774
遗产描述
拉普人区域(Laponian Area)也叫做拉普人居住区,西起
瑞典、
挪威两国北段边界的山区,北至瑞典最北部的西博滕和北博滕,处在北极圈内,占瑞典领土面积的35%。这里是拉普人2000年来一直居住着的区域,基本完好地保存了拉普人传统的生活习俗。拉普人是北欧民族,自称萨阿米人,他们在这里生活了两千年,以饲养驯鹿为生,是欧洲最大原住民族群。
1996年根据文化/自然遗产遴选依据标准(iii)(v)/(vii)(viii)(ix),拉普人区域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评价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瑞典北部北极圈地区是萨米人或拉普人的家园。这里是最大的也是最后一个人们按照祖传方式进行生活的地区,这种生活以牲畜周期性的迁移为基础。每年夏天,萨米人赶着他们的驯鹿群穿越自然风景区走向大山,这些风景区至今还保存着,如今却受到汽车的威胁。我们可以从冰碛和水流路线的改变中看到历史和现今的地质作用。
遗产介绍
整个地区的面积为94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未受破坏的自然区域,也是欧洲最大原住民居住地。它包括四个国家公园(马尤斯国家公园、萨勒克国家公园、帕亚伦塔国家公园和大湖瀑布国家公园)、二个国家自然保护区(拉帕达兰·德鲁塔和夏温尼亚国家自然保护区),以及斯利契尔马冰川地带、巨奥塔溪谷。由于面积广阔,因此该地区地理形态多变,每一个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都有不同的特点。萨勒克山是区域内最高的山,也是瑞典第二高的山,海拔2089米。波尔尤斯是区内的一个村庄,其
水力发电站建于1910年到1915年,是瑞典最古老的水力发电站。
历史与文化
拉普人主要分布在挪威、瑞典、芬兰和俄罗斯的北极地区,属乌拉尔人种。多信基督教路德宗,少数信东正教,并广泛保留原始宗教残余。拉普人的祖先早自1万年前便开始从乌拉尔地区陆续迁入斯堪的纳维亚,原分布地区较广,后受日耳曼部落和芬兰部落排挤,逐渐北移。部分人被后来者同化。
据考古资料证明,5000年前就有拉普人在今天瑞典拉普人居住区居住。早期的拉普人以渔猎为生,也从事放牧。他们在组织上十分松散,以部族为单位生活,部族中年纪最长的男人或女人为首领,负责劳动分工和日常事务处理。17世纪,拉普人开始大规模地养驯鹿。在今天瑞典拉普人居住区,驯鹿放牧业仍是重要产业。拉普人把针叶林区作为冬季牧场,高山区作为夏季牧场,常年在这些地区放牧,不过流动性较以往要小,牧民们往往在夏季或冬季牧区各建住宅,有的甚至定点饲养。在游牧业中,许多拉普人用上了现代交通通信工具,如摩托车、对讲机等。瑞典拉普人也把渔业、打猎作为重要产业。
拉普人在生产劳动中也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拉普语,有自己的民歌和民族艺术。他们的民歌多是叙事歌,或歌唱民族英雄事迹,或歌唱爱情故事,曲调优美动听。他们的民族艺术拧绳十分流行,民族服装颜色鲜艳,刺绣精美。拉普人非常注重文化旅游业。他们组织自己的民歌队为旅游者歌唱,还让观光者穿上他们的民族服装与他们共舞。
丰富的地理风貌和资源
拉普人区域主要有两类自然地理风貌:一是东部太古代地岩石为基地低地;另外一种是西部占整个保护区面极2/3的高山景观。前者的形成时代更晚一些,冰川对这一景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动植物群的面貌是9000年前一次冰川的消融后,生物集群现象的明证。萨勒克山和大湖瀑布国家公园的北欧阿尔卑斯山景观以高峻的山峦、幽深的河谷和奔涌的河流而著称于世。这里有1800多米的山峰200多座以及100多个冰川。帕亚伦塔地区是一个周围被瓦斯腾湖和维里湖两条大湖包围的高原构成。而维里湖被称为“瑞典最美丽的湖泊” 。夏汶哈和穆得斯的低地地区是残留一些山丘的平原。 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被针叶林和湖泊所覆盖的广袤的平原,上面孤零零地矗立着几个圆形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