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河西周燕国青铜器( Bronzes of the Yan State under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from Liulihe ),出土于北京市房山县琉璃河乡黄土坡村西周时期燕国贵族墓地的青铜器文物,现收藏于北京首都博物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工作队等从1973年起对墓地进行发掘。出土青铜器上的铭文为研究燕国的早期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简介
北京市
房山县琉璃河乡黄土坡村西周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西周早期燕国青铜器。1973~1974年在7座西周早期贵族墓葬中出土有鼎、鬲、簋、尊、爵、觯、盘等青铜容器19件,戈、戟、矛、剑、镞等青铜兵器12件以及工具6件。
出土文物中有铭文的青铜器共12件,其中复尊铭文17字,记载了匽(燕)侯赏赐复冂衣、臣妾和货贝之事。另外在一件盾饰上铭有“匽 (燕)侯”2字。
1975年在西周早期墓葬中出土有堇鼎、伯矩鬲乙公簋等器。堇鼎铭26字,记匽(燕)侯命令堇去宗周向太保馈赠礼品和太保赏贝给堇之事,表明召公奭以其长子封于燕,自己则仍在宗周辅弼王室。
1981~1983年在燕国墓地出土有鼎、甗、簋、罍、爵、尊、卣等
青铜礼器以及戈、戟、矛、刀等青铜兵器和车马器,其中 6件有铭文,在戈、钩、戟和铜泡上则分别铭有匽侯字样。
琉璃河西周燕国青铜器主要收藏于首都博物馆。
意义
琉璃河西周墓葬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多次提到燕侯,表明此地是周初燕国贵族的墓地。燕是西周时期重要的诸侯国之一,但因文献记载不详,历代学者对燕侯的始封之地存在不同看法。琉璃河西周燕国青铜器的发现,为研究燕国历史、确定其活动中心提供了重要的根据。
琉璃河燕国铜器在器形和纹饰上具有特色,如伯矩鬲形制较大,盖及器身饰牛头纹,牛角翘出器表,具有强烈的装饰性;乙公簋以4个卷鼻象头为足,构成四足簋,不仅突出了装饰效果,更使四足起到了高圈足的作用。琉璃河燕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其形制和铸造水平与宗周完全一致,这也是很值得注意的现象。
文物信息
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墓葬发掘出土的青铜器,大多收藏在首博,主要有
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和工具。此地出土的西周
早期青铜器,就器型和纹饰而言,明显沿袭商人遗风。在62件青铜礼器中,除未见青铜觚外,基本上包括了西周时期所有青铜礼器的器型,以鼎、簋、鬲、爵、尊为多。其突出的特点是大部分器物都铸有铭文,这一点与商代全然不同。周初铭文,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反映了朝代更换、帝王赏赐等方面的背景,同时也说明了周初有记录史实的习尚。?
琉璃河出土的青铜礼器有铭文的少则2字,多则40余字。这些铭文具体真实地反映出当时地方贵族的受封史事,及西周王朝赏赐他们重器、冕衣、臣妾、贝等方面内容。?
共同点
西周时期,燕国作为重要的姬姓诸侯国,在青铜文化与礼器制度上尊奉宗周,以王畿地区青铜器为典范,保持着与中原王畿地区的一致性。因此,无论器物组合形式,还是形制、纹饰风格,与同时代其它地区出土青铜器,有着许多共性的文化内涵。一方面说明西周初年王室的强大,对各诸侯国控制很有力。全国在政治上、文化上是统一的,王畿与重要诸侯国在政治制度与文化上保持着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也说明此时的燕文化和燕国青铜器已成为西周文化与
西周青铜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琉璃河出土青铜器上的纹饰看,燕和宗周在统一性方面十分突出。采用兽面纹、夔龙纹为主要题材,还有凤鸟纹、蝉纹、蚕纹、弦纹、连珠纹、云雷纹等作纹饰,在琉璃河出土的青铜器上都有着完美的体现。?
1.兽面纹鼎:腹部布满3组内卷角大兽面纹,其间填以云雷纹,每组兽面纹皆以大扉棱为兽面的鼻额,并以大扉棱相隔。三足根部也饰兽面纹,并以扉棱为轴作兽面的鼻额,兽面下饰两条凸起的弦纹,带有明显的商代末期青铜器遗风。青铜器上的棱脊或称之为扉棱,是为改善和美化器上的范线痕迹而设计的,西周早期常见为镂雕的齿棱状。?
2.父癸鼎:三扁足,均作成夔龙形,龙首向上,张口承托鼎腹,夔龙尾外卷为足。口沿下饰1周以夔龙纹组成的兽面纹,其间填以雷纹。器内铸有2字铭文:“父癸”,器物的造型及纹饰均为殷商晚期的风格,是燕国较为典型的礼器。?
3.堇鼎:两耳外侧各饰1组相对称的夔龙纹,口沿下饰1周兽面纹带,纹带以凸起的6条扉棱等分为6段,每段各以扉棱为中轴之额、鼻组成兽面纹。三足根部各饰1组兽面纹,其下有3道凸弦纹。在鼎腹内壁铸有4行26字铭文:“匽侯令堇饴太保于宗周,庚申,太保赏堇贝,用作太子癸宝樽枘□”。鼎的造型浑厚,雄伟,纹饰古朴刚劲,是目前北京地区发现的商周青铜器中形体最大、最重的一件,为燕国青铜器中的佼佼者。这件大型重器代表了西周早期燕国青铜冶铸的最高水平。从形制、纹饰看都与陕西、甘肃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鼎相似。?
4.圉方鼎:器体断面呈圆角长方形。盖作浅盘状,两附耳外侧各饰1组夔纹,盖缘和口沿下部各饰有一首双身龙纹,其间填以雷纹。此纹饰主要流行于殷代晚期至西周中期,表现手法近似饕餮纹,是用平面图形表现主题形象的一种手法。龙身起伏的波浪有大有小,躯体上饰满龙鳍,龙爪也明显。盖内和器底铸有内容相同的3行14字铭文:“休朕公君,匽侯赐圉贝,用作宝樽彝”。铭文记述“圉”曾参加了周王在成周举行的典礼,而受到周王赏赐的情况。此鼎形制与扶风白家村西周墓所出的方鼎接近。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敛口、垂腹、四角圆浑的有盖鼎开始出现。为升高器体,加高圈足,是
西周早期鼎形制值得注意的另一特点。?
5.作宝尊:颈上部饰夔龙组成的蕉叶状纹,下部饰4只长尾大鸟,鸟头均朝向两条扉棱。颈部上的3股尾羽鸟纹,尖喙,冠羽呈绶带状向后飘逸,上两股尾羽末端上翘,下股尾末端向下勾。腹部两条扉棱为中轴组成的两组相背的兽面纹。圈足上饰4只垂尾大鸟,鸟头也是朝向两条扉棱。圈足上的3股尾羽鸟纹,双冠羽,仰首引颈,上股尾羽细而上翘,下两股尾羽折而下垂,尾端外撇,内卷,腿长而折,四爪前伸,翅下有1股线状歧翅,甚为奇特。鸟纹变成长尾高冠,或长身分尾垂咀,是这一时期很重要的特点。器底内铸有3字铭文:“作宝彝”。与陕西宝鸡出土的伯各尊很相似。?
6.祖丙尊:颈部饰以两道平行的凸弦纹,腹部及圈足等距离各饰4条扉棱,并以扉棱为鼻组成兽面纹。兽面纹躯体左、右下方各饰一倒立的夔龙纹。器内底铸有3字铭文:“□祖丙”。此尊的形制、纹饰特点明显,是燕国青铜器中的上乘之作。?
7.铜簋:同墓出土两件,形制、纹饰和铭文相同。高圈足外撇有阶,下连一方形座。颈部正中前后各置一凸出的兽首,其两侧各饰两组涡纹,涡纹间饰卷体龙纹。腹部饰以扉棱为鼻的躯干较短的兽面纹,其两侧各配饰一倒立的夔龙纹。圈足上饰1周相间的夔纹和涡纹。方座四面各饰相同的兽面纹,兽面纹两侧各饰直立状凤鸟纹,钩喙,双冠羽,其一向上,另一飘垂于头后,双脚强壮有力,四爪清晰。器底铸7字铭文:“□作文祖宝樽彝”。簋体和方形器座连铸,是西周时期出现的新形式。鲜明的纹饰特征,可做断代的标准器。?
8.攸簋:圜顶盖,以4条扉棱均分为4段,每段各饰1只带翎的凤鸟纹,以雷纹作底。口沿下两耳间前后对称饰一凸起的兽首,两兽首与两耳将簋腹四等分,每段各饰一长尾大鸟,鸟纹间填以雷纹。器腹两侧各置一半环状象首形銴耳,象鼻下弯,鼻尖上卷成垂珥。圈足外撇,下承立虎形三足,虎后腿直立,两爪与尾构成鼎足之势着地,前爪承托下颌,以额及颈项承圈足。盖内和器内底铸内容相同的铭文3行17字:“侯赏攸贝三朋,攸用作父戊宝樽彝,启作祺。”铭文记述的是燕国贵族“攸”受燕侯赏赐三朋贝币,为显示荣耀作此簋以示纪念之事。凤鸟为吉祥的神鸟。西周时期尤甚重凤,将其作为风神和帝使加以敬仰、崇拜。此簋造型奇特新颖,盖与腹部所饰的瑰丽多姿的大凤鸟纹,繁缛精美,凤首反顾,冠羽和尾羽迤逦至头前,垂及地面三列尾羽亦折垂于地,但冠羽和尾羽均饰有“联璧”似孔雀羽屏的斑眼,是迄今为止最为绚美华丽的大凤鸟纹,甚为罕见。?
9.蝉纹铜盘:腹部耳际两侧,均以浮雕对称的兽首为中心,左右饰蝉纹。腹部有节状条纹。圈足以兽首的扉棱为中心,两侧各饰排列相对的长冠昂首双股尾羽的凤鸟纹,与安阳出土的父已鼎口下的凤鸟纹相同。蝉纹和凤鸟纹均有雷纹衬底。此盘附耳下垂近盘底部,较高有阶的圈足,是西周早期明显的特征。?
10.单子工父戊卣:盖顶有一镂空盖钮,上饰蝉纹,钮周围饰一周夔纹。口沿下两耳间各饰一凸起的兽头和象鼻龙纹,龙首相对。提梁上饰夔纹。圈足饰一周以扉棱为鼻的兽面纹,其间填以雷纹。盖内及器内底各铸有相同的5字铭文:“单子工父戊”。此卣时代特征鲜明,具有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典型特征。?
从纹饰上看,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在继承商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许多纹饰在西周时期仍然在使用,青铜器上的纹饰还是按照为礼器服务的宗旨。采用虚实并用、纵横更替、疏密有致、层次分明等方法,使图案变化丰富。因此,西周时期青铜器给人以神秘、玄奥的感觉,而对称有序的装饰格局,又给人细腻、华丽的享受。另一特点是青铜器上的纹饰一般并存几种,但只有一种纹饰是主题,其特点很突出,占据着显著的位置,且面积大,体现了王侯、贵族的奢华,但是缺少了商代青铜器的霸气。总之,西周初期青铜器的风格富丽繁缛,中晚期的风格转为简朴凝重,同时长篇铭文增多,体现了周人尚文的特色。?
特点
琉璃河出土的西周早期燕国青铜器大多数虽然与中原青铜文化保持了其共同性,但又有自身特点:或形制、或纹饰、或铭文,这正是周王室走向衰落的情况下,地方社会经济和政治势力日趋发展的反映。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燕国作为一个诸侯方国文化艺术上的新貌。?
1.伯矩鬲:器身、足、盖,钮以7个凸起的翘角牛头作纹饰。盖面饰以两个浮雕的相背牛面,牛角翘出,与器耳齐平。盖顶中央为两个立体的牛首相背组成的盖钮。颈部饰1周夔龙纹,间以6个短扉棱,龙首均朝向扉棱。袋状腹上饰以浮雕的牛首,牛角端翘起。盖内4行,颈内壁5行,铸内容相同的15字铭文:“在戊辰,匽侯赐伯矩贝,用作父戊樽彝”。是燕国贵族“伯矩”为纪念燕侯的赏赐而作。构思独具匠心,造型雄伟壮观,制作考究,工艺精湛。在艺术设计和铸造工艺上,代表了西周早期燕国青铜器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
周人为农耕民族,因此牛是所崇敬的农业之神的化身,牛头则是农神的代表和标志。所以这件伯矩鬲不是炊器,而应为姬匽贵族祭祀农神、祈祷丰收的神圣祭器。?
同墓出土的伯矩铜盘,腹部前后对称浮雕兽首,其间饰以兽首为鼻的兽面纹。并用4条扉棱将腹周分为4段,其间饰以两组长尾鸟纹,鸟头和鸟尾均两两相对。颈部、盘外壁和圈足均饰以3列雷纹组成的羽脊状的兽面纹。圈足有6条扉棱,其间饰以兽面纹。盘底铸有3行7字铭文:“癸白矩作宝樽彝”。?
有“伯矩”铭文的青铜器,据已发表的资料统计共有22件。其中4件有出土地点,伯矩簋一是出土于陕西宝鸡峪泉,一是出土于甘肃的西峰;伯矩鬲出土于北京房山琉璃河;伯矩鬲出土于辽宁喀左山湾子。“矩”为人名,“伯”为爵称。伯矩器的形制、纹饰都带有北方青铜器的特征。?
2.象足鬲:颈部饰兽面纹,兽面纹为3列雷纹组成的羽脊状。这种兽面纹流行时间很短。袋足作成象首状,象鼻着地,两侧各有1只象眼。类似的象纹见于洛阳出土的臣辰尊、卣。值得重视的变化是形体较低而阔。器物以动物的形象作器足,是西周初期燕国青铜工艺的特点。?
3.父甲甗:口沿下饰1周以雷纹组成的,其上有列旗状羽脊的兽面纹。三袋足均以浮雕牛首形兽面作纹饰,极具燕国青铜器特色。腹内壁铸有3字铭文:“戈父甲”。?
4.象足伯簋:颈腹两侧各置一昂首鸟形耳,下连一象首形垂珥。象首卷鼻着地成足,圈足两面另生足,与垂珥足呈四点等边式。盖与颈腹部有两道扉棱,饰4组象纹,象首两两相对。圈足饰1周3列旗状云雷纹。盖内和器内底各铸有内容相同的2行6字铭文:“伯作乙公樽簋”。此簋造型别致,纹饰优美、富丽,很有特色。?
5.象首足簋:腹两侧置触角式龙纹耳,耳下有钩状珥,圈足上另接3个象首卷鼻足,口内生有象牙。颈部饰有1周斜角目雷纹,圈足亦饰有1周目雷纹。这种造型的簋在西周时期燕国较少见。?
6.
兽面纹提梁卣:兽首式提梁,圜顶盖,盖面饰兽面纹,兽面之间饰以相对鸟纹。颈部前后各饰一凸起的兽首,其两侧饰以猪鼻龙纹,龙首朝向兽首,其上下饰以弦纹。腹部饰兽面纹,兽面纹的内卷角几乎占了整个兽面纹的一半,其躯体不如角粗大,踞伏式利爪,口大张,腮内勾,两排整齐的小细牙齿。整个兽面纹如同猛虎状,同时通体均有刺鳍,似兽毛竖起,气势非凡,咄咄逼人。左右下方配有直立状的凤鸟纹。圈足饰一鸟纹带。盖与器铸有相同的3字铭文:“作宝彝”。此卣形制、纹饰与琉璃河出土的圉卣风格一致。其兽面纹新颖别致,是燕国兽面纹独有的特色,是研究燕国青铜器较有价值的资料。?
7.铜剑及蟠蛇纹剑鞘:剑身呈柳叶形,首端有一穿孔,剑身中间起脊。剑鞘平面两侧各饰一人面向外屈膝而坐,二人梳高髻,双手置于膝上。剑鞘中段饰有虬结盘绕的夔龙,下部长条形,周边有5个穿孔,中央夔龙与上部的夔龙相连。这种柳叶形短剑鞘,原应有皮革或木片衬于内部。风格是西周时期的,与甘肃灵台西周早期墓中出土的有鞘短剑很相象,鞘的结构也差不多。?
8.盾饰:正面为凸起的半球形,外侧边为宽平沿,沿上有4孔可以穿绳固定。素面。背有阳文4字铭文:“匽侯舞锡”。“锡”原作“易”,系盾上的铜饰,此盾当为燕侯侍卫武舞所用,故名“舞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