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教
中国民间宗教
俗名“在理教”,又名在理会、理教、理门、理善会、白衣道、八方道等。清朝代间秘密结社之一。是明末遗民杨来如在山东即墨创立。理教信仰之主神乃圣宗古佛,因圣宗古佛无形无相,故以观世音菩萨为法相代表。因其入教须穿白衣以供奉白衣人士,故又称“白衣道”。其所以称为在理会,据说是由于“奉佛教之法,习儒教之礼,修道教之行,融合三教为一理体”。入教者戒饮酒、吸烟、贪嗔、妄语、忤逆,并授反清复明宗旨。该教自清嘉庆以后逐渐兴起,光绪时始盛行,活动于山东、东北一带。1933年成立全国性组织中华全国理教联合会,各地相继成立分会。之后为反动势力所利用。
简介
与明末清初大多数民间宗教教派的教义思想不同,羊祖创立的在理教,以圣宗古佛为主神,并以佛教信仰中的观音菩萨为其法相代表,以道教内丹为修持功夫,以儒家五伦八德为教义核心,通过“正心修身”内圣之道,达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尧舜境界。为了保证教义的实行,羊祖定有八大戒律:不吸烟、不饮酒、不烧草香、不焚纸帛、不拜偶像、不吹打念唱、不书写符咒、不养鸡猫犬等。其中,以不吸烟和不酗酒为两项最主要的戒律。
羊祖创立在理教后,先后在直隶等8个地方收了14名弟子。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羊祖回到歧山澜水洞,从此再也没有下山传道。从那时至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止,又有10人上山皈依,是为歧山10大弟子。
在羊祖亲传的24位弟子中,张吾山和毛芝兰对在理教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张吾山见佣工尹松岩(尹岩)秉性忠厚,心地光明,做事有谋,便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收其为徒。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尹师名岩字重山道号来凤,接任理教第二代教宗,在天津城西永丰屯建立了在理教第一座公开活动场地──积善堂公所,史称西老公所,从此在理教以天津为大本营日益兴盛。此外,上海、北京、沈阳等地,也先后于清咸丰、光绪年间建立公所。至少在清末,在理教已经发展成为遍布南北的大教派。
此后百余年中,在理教在天津、上海、北京、河北、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江西及东北、内蒙古等地都很盛行。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成立全国性领导机构中华全国理教联合会,各地相继成立分会。全国在理教公所达3000个以上,信徒甚众。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理教总会随政府西迁,抗战胜利後理教恢复发展。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年统计,全国有理教徒1400万余,其中天津教徒有45万、上海教徒有22万余。
历史发展
关于理门的起源,据理门领众(当家的)的递相传说,其创始于清初,创始人为杨来如,理门称其为杨祖。他原为北京白云观道人(邱祖第十三代徒孙),云游各地时目睹清兵入关后屠杀汉人之惨状,遂萌反清复明之志,乃组织理门,谓烟酒对人身伤害最大,故修身之始以戒烟戒酒为先。其传给徒弟的理门五字真言为“反清复大明”。另一种传说理门是洪门派生的汉人反清革命组织,由郑成功在台湾组织,以联络海外和大陆志士,进行反清复明活动。杨来如参加了此组织,但因身处京城,便以戒烟酒为名进行活动。清朝统治稳固之后,理门便把五字真言改为“观世音菩萨”,各领众都对道众宣称理门是三清道、三宝法。三清道就是说源于道教,而三宝法属于佛教,所敬之神为观世音菩萨,所传法语 多为佛经法语,将道教和佛教混于一起。
在理教创始者实为山东即墨人杨泽。杨泽 (1621- 1753),字廷贤、佐臣,又名衍逢,后取道号来如。明崇祯癸未年(1643)中进士不久清军入关,明朝覆亡。杨泽孤忠耿耿,不仕满清怀反清复明之志后易姓羊,名宰,隐居于蓟州岐山澜水洞。坐洞修行39 年,研究理学,创立了在理教。
康熙四十年(1702),羊宰 81 岁时下山传道,从正定到东安(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历时五载,跋涉千里,度化八处,传弟子15人,史称“羊祖八度”。羊宰晚年与弟子健全了在理教的组织体制,整理了教义,梳理、归纳了规章制度、坛语歌赞,使在理教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宗教体系,但此时的在理教影响仍然有限,直到清朝中后期,在理教公所在各地陆续建立,才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
清朝中期,鸦片开始流入国内,许多人吸嗜成瘾,弄坏了身体,甚至妻离子散,倾家荡产。在理教是严禁教众吸烟的,鸦片更在禁忌之内。在理教组织内部,教众相互劝诫,相互监督。形成了一个自觉抵制鸦片、烟酒的特殊的社会群体。许多家庭为使其子弟远离鸦片而送其皈依在理教。
乾隆三十年( 1765),在理教在天津梁家嘴建立了第一个公开活动场所一一公所,从此在理教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北京设立总公所。
到了民国二年(1913年),安徽人(一说江苏人)李毓如,串通当时北京理门闻人苑文鉴(京西挂甲屯人),联合北京各理门公所领众,组织中华全国理善劝戒烟酒总会,李毓如被推为总会会长,苑文鉴为理事。总会会址设在京西挂甲屯。此后苑文鉴即向各省推广成立分支机构———中华理善劝戒烟酒分会。
信仰风俗
有烟酒嗜好的人愿意入会者,先在理门找三个人介绍。这三个人一个是“带道师”,一个是“求师”,一个是“引师”,先替愿在理者写一张“求、引、带帖子”,递交公所领众。领众确定日期在分所点传新理或趁斋期点传新理,这种仪式叫“点新理”。届时在公所摆设理坛,理坛设在公所正房大炕上。炕上摆炕桌,桌上中央放檀香炉,香炉后摆上堂葫芦(五个),两边有“止静”、“求顺”牌,葫芦后置观音菩萨瓷像。炕沿挂白布(或白绫),上画或绣海水荷花。炕前地上置一黄布拜垫。炕桌两边设四个坐垫,坐四位在理资深道亲。领众盘膝坐在炕桌后边。点新理开始,带道师把新理带到理坛前,由引师领其叩拜,叫“下参”。此后,经过介绍新理,向其传授“五字真言”、“八戒”和若干“小戒”后,新理就成了理门正式道亲。“八戒”为:一戒烧香,二戒烧纸,三戒敬神像,四戒养鸡,五戒养猪,六戒养狗,七戒吸烟,八戒饮酒。若干“小戒”是:戒玩鲜花,戒戴戒指,戒嚼槟榔,戒吃瓜子等。说这些都是玩物丧志之事。虽有“八戒”,可理坛上就摆着观音菩萨像,烧着檀香。因此,理门内部就有“我们是买理卖理不讲理”之说。
在理的男子称为“有门坎”,亦称“大众”。女子则称为“有拦布墙”或 “二众”。孩子从小在理称“童子理”,全家在理称“全家福”。
理门公所在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可“办斋”四次,少于或超过四次也可。“办斋”就是定期召集道众在公所大吃一顿,同时向道众讲些理门须知,如“五字真言”、灵应“事例”等。道亲参加吃喝称“捧斋”,都要量力而行出斋份。“办斋”是理门公所敛钱的主要途径。
理门公所替人戒除鸦片瘾。他们把草药熬成茶膏,这是一种泻药。戒烟者交上几元钱,服下药后一两日内不准吃东西,只能喝凉水。这种药别名“铁刷子”,很多人因承受不了而偷偷跑掉,理门领众白落下药费。理门道亲家中有了丧事,领众要带领和丧主有交情的道亲前去吊唁,为死者念香赞和转咒。丧家大为感激,除招待外还给报酬。
领众之下的一般道亲有五等品级,由下而上为小催众、陪坐、八方催、挡众、帮众。道亲中有品级的人数很少。一个道亲如果平时热心公所事务,在财力人力上贡献较大,领众就可以授予品级或提升他的品级。升到挡众,就可以代领众点新理,升到帮众就可以代理领众职务,平素在公所说话也有力。五等品级是挨级擢升。领众授予某人品级的同时教授该品级的“法”,如“小催众”的法是“阿弥陀罗尼经”六字。
在理的道亲有一个习尚,就是玩葫芦,家中桌上摆着大大小小的葫芦。每天要用净布擦拭葫芦,使它变成自然紫黄颜色,相沿成习,还形成了葫芦的规格和价值。以体形周正古奇为上选,并且要带蒂把,如果蒂把上有别枝又结着小葫芦,就更稀有名贵了。五个葫芦为一堂,大的二三尺高,小的仅寸许。在公所摆设理坛,葫芦必不可少。
关于理门玩葫芦的原因和意义,传说当年杨祖修炼成功,到处显示神迹之时,身边常带着一个葫芦,以后便成为习尚。理门还有葫芦赞,云:“葫芦乾坤,奥妙内藏,道通天地,理协阴阳。”崇尚葫芦,有使人对理门感到玄妙的意思。
理门最主要的宗旨是戒烟戒酒,但到了民国以后,在理的闻“闻烟”却不在禁例。越是品级高越有闻“闻烟”的习惯。领众对人辩解说闻烟与鼻烟不同。闻烟是薄荷、荷叶等清凉性原料配制的,闻之可以清心明目。其实闻烟也有烟叶成分在内。后来外国啤酒输入中国,饮啤酒在理门便被默认为不算犯道规。
教宗
早期在理教组织、教义、戒律都较严格,以至信徒服饰都与众不同。约在光绪年间,因各地建立公所,信徒大量增加。各地公所编印的宝卷与期刊等宣传品甚多,但其内容颇不一致;其道统、仪节等,各地都有很大差异。唯戒绝烟(包括鸦片烟)酒这条戒律,各派始终奉行不渝。
在入教仪式上,信徒和“引保”要发下宏誓大愿,“领众”(传道师)要谆谆告诫:此戒律重如泰山,倘有违犯将终生颠倒,永无顺遂之日。各公所都大量发放戒烟药物,或配备医生施治。其他规戒有孝顺父母、和睦乡里,、戒杀、戒贪、戒淫、戒妄,只准行善不许作恶等。入教时传道师传授“五字真言”,即“观世音菩萨”五字。平时只准在心中默念,不许出口,据称如此即可“求顺”;遇到大灾大难则面向东南高喊三声,可逢凶化吉。
在理教自羊祖来如创教,前四代总领正均以“来”字命其法名,以表示身份平等之意,之後才以「复、本、合、教、永、圆、明、理、正、天」等字排序。
1950年在理教由第二十二代教宗赵东书在台湾复教,历经第二十三代教宗钟翔九[10]、第二十四代教宗周秋江,现为第二十五代教宗上天下心提点大宗师陈俊宏在座。
教规
在理教主张三教归一,不强调供奉偶像,公所中除圣宗古佛(即观音)像及羊祖、尹祖像外,没有其他神像。只烧檀香,不许烧线香。没有法器,只有葫芦、核桃、艾瓢、念珠、木梳、套环、剪子和尺等八宝。叩头称“下参”,其姿势与常人稍异。信徒可在家供奉圣宗古佛像,每天下参53次;默念真言,或诵读《白衣观音神咒》等。
领众号称出家人,实际上是老而无依,被认为有“道行”的信徒。做了领众即长驻公所,不再回家住宿。信徒有男有女,男称大爷,女称二爷。在理教每年有三个节日:农历三月十一、十月初三和腊月初八。但一般只庆祝腊八。事先广为捐募,届期公所要搭棚、悬灯结彩,举行一种名为摆斋的宗教仪式。在某一公所属下的信徒都要去“捧斋”。这一天还要“点理”(收新道亲仪式)、“放法”(选定下任领众仪式)、吃素席等。
在理教创立时,羊宰并没有建立一套组织制度。二代祖尹来凤接掌教权后,在理教的组织制度才逐渐完备。下设承办、催众、挡众、坐山等教职。清道光皇帝时将「领众」改为「领正」,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又增设帮、陪、监、护四座,协助领正处理教务。
在理教始终贯彻“传贤不传子”的教权继承制度。总领正生活费用自理,或由信徒自愿供给,因此历代教宗与各地领正均没有因传教而致富,一直过着布衣粗食的俭朴生活。
早期在理教具有明确的反清复明思想,但随着清政权的日益巩固,这种政治意识也就逐渐淡化乃至消失了。特别是尹松岩接掌教权并建立公所以后,在理教由秘密运作走向公开活动,日益变成一个以戒食烟酒、兴办公益事业为宗旨的宗教慈善团体。
主要影响
在理教的宗教活动主要为摆斋和朝圣。摆斋一般在腊月初八举行,斋款为募捐所得。朝圣是祭扫羊祖和尹祖的墓地。尹祖掌教时,开始以摆斋所剩余款,派人到津城内外大街小巷救贫济困。此后,历代教宗与各地公所领正继承这一传统,都将济困扶危、兴办公益事业作为在理教的主要任务。进入清道光朝以后,鸦片流毒全国。在理教不失时机地将戒食烟酒、尤其是戒吸鸦片作为重要任务进行宣传与执行,并制作戒烟茶膏向社会发放。
在理教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被清廷认可,并迅速发展成为盛行全国的大教派,甚至连维新志士谭嗣同也于戊戌变法前在天津加入在理教,以探其如此盛行之奥秘。
此外,在理教还举办一系列慈善救济事业,如光绪末天津在理教建立公善社,引导世人爱惜字纸,向寡妇发放救济款物,对贫民死亡施舍棺匣,掩埋无主尸体等,以及春季种痘,夏施暑药,冬舍棉衣等。1913 年,李毓如与理门闻人苑文鉴联合北京理门公所徒众,组织中华全国理善劝戒烟酒总会,出刊物《理锋》。此后各省纷纷成立分会。据理门张国禄回忆录,1921年至1936年间,北京理门徒众有10万人。
历史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解放前仅天津就有大众公所(男教众活动场所)79 处,二众公所( 女教众活动场所)24 处,累计皈依教众近百万人,而在全国,在理教公所则多达 3000 处以上。在理教于 1957 年在天津完全停止活动。
1950 年,一些去台的在理教教徒获准以中华理教总会”名义重新登记。1951 年,推选赵东书为理事长。1954 年,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内政部”指令拨日本净土真宗在台北的西本愿寺”给在理教,作为其总公所,并由“国民大会”正式通过议案,确认了在理教的宗教地位。
1975 年,在理教总公所毁于火灾,赵东书曾力谋重建,但回天乏术。从此,在理教活动日颓。5 年后,赵东书去世。1981 年,陈志泉继任。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台湾仍有在理教公所 78处,教职人员两百余人,教众约 20 余万人,“中华理教总会”有个人暨直属会员约 5700 人。在理教在台湾及海外华人中仍有一定影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1 16:03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