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坑村民居,位于江西省上饶市
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多为明至清朝民居建筑。山村原名里坑,因自古村人崇尚理学,秉承勤读之风,被誉为朱子理学之源,故称理坑。
历史沿革
元代起文风大兴,明清时更是文人学上、进士官宦辈出,高官们开始大兴土木。
明崇祯年间,广州知府余自怡建“官厅”
明代天启年间,吏部尚书余懋衡建“天官上卿”
明万历年间,户部右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建“尚书第”。
明末至清朝中叶,理坑村进入鼎盛时期,此时就有了知府、大理寺正卿、司马跟尚书等高官或巨富。
清顺治年间,司马余维枢建“司马第”。
清道光年,间茶商余显辉建“诒裕堂”。
清嘉庆年间,理坑村商贾巨富在村子里不惜花费诸多钱财大兴土木,建起面巷道约60余条、建筑物约500座。
建筑格局
理坑村民居有134幢,以住宅为主体的古建筑保留有130幢,其中明代24幢,清代106幢。全村现存14~19世纪的祠堂3幢、石(拱、廊、板)桥9座。理坑村民居大多沿街、沿河而筑,飞檐翘角、粉墙黛瓦、高低错落。保存完好的有广州知府余自怡的“官厅”,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户部右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尚书第”,司马余维枢的“司马第”,茶商余显辉的“诒裕堂”,还有花园式的“云溪别墅”,园林式建筑“花厅”,“金家井”。
主要建筑
天官上卿第是明末吏部尚书余懋衡告老还乡后修建的私宅,供家人居住和接待贵客。天官是形容余懋衡官职之高。在明朝不设宰相,六部尚书可谓位尚里一职。上卿则是对上位者的尊称。房子的大门是代表较高地位“八字门”。大门朝北,门坊上刻着代表主人官职的“天官上卿”四个字。前中后三堂,正堂三间二厢。
尚书第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明朝万历年间工部尚书徐懋学的宅第,该建筑位于村子的中心位置。
司马第为清初兵部主事余维枢居所,坐西朝东,三楼,水磨青砖门面,旁有砖柱,单檐、鸱尾,檐下灵芝砖拱四个,花坊刻“司马第”三字。三间两进,前进正厅三间两厢,半浅天井,上堂横梁三眼,雕梁以花卉及戏剧人物为主。前进后堂亦三间两厢。后进三间二厢,也是雕梁画栋。
小姐楼建于清末,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为典型的徽派民居,外观古朴典雅,室内布局严谨,雕刻精美,宅院内有小花园,临园有美人靠,供小姐观花赏月之用。
历史文化
理坑村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沱川乡,原名里坑,因自古村人秉承勤读之风,崇尚理学,被誉为朱子理学之源,故称理坑。曾有36官宦、16进士、92文入学士,出了333部582卷著作,其中5部78卷被收入《四库全书》,可谓理学之源、进士之乡、著作之村。理坑村崇尚“读朱子之节,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史载,
朱熹的父亲朱松由安徽桐城迁至婺源沱川篁村,于1206年迁居于此。这偏僻山村自宋代以来,以科举中进士者16人,七品以上官员36人,文人学士92人,被誉为“书乡”。
余懋衡,字持国,号少原,生卒年均不详,婺源沱川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初任永新知县、御史,后历任河南道守、大理寺右侍丞、大理寺左少卿、右金都御史、南京吏部尚书等职。一生为官清正。
余懋学(1539~1598),字行之,号中宇,江西婺源人。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右侍郎、工部尚书,为官清廉,忠直敢谏。
傩舞
婺源傩舞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初叶就有婺源傩舞外出表演的记载。这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和图腾崇拜意识的舞仪,寄托了村民的美好愿望,古时每逢打醮、新春都跳傩舞,祈福禳灾,自娱自乐。
抬阁
抬阁是婺源地方戏中,由数名儿童扮演古装戏剧人物,站立在四方形的高阁子上由人抬着行走的一种险中求趣的娱乐形式。串堂班串堂班是一种民间音乐组织。婺源民间每有婚嫁寿诞等喜事,都会请串堂班在宴席间演奏,为求吉庆热闹。
文物价值
理坑村民居古建筑粉墙黛瓦、飞檐戗角、“三雕”工艺较高,布局科学、合理,被誉为“中国明清官邸、民宅最集中的典型古建村落”,是研究当地建筑变迁的重要见证。
保护措施
2000年,理坑村民居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理坑村民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婺源县人民政府距离理坑村民居约39千米,驾车约40分钟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