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玡榆(Ulmus chenmoui Cheng)是榆科榆属植物,为
双子叶植物纲、
荨麻目、
榆科、
榆属落叶乔木,树皮淡褐灰色,幼枝密被柔毛,后逐渐脱落。叶宽倒卵形、长圆状倒卵形、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先端短尾状或尾状渐尖,叶面密生硬毛,叶背密生柔毛。花在去年生枝上排成簇状聚伞花序。翅果窄倒卵形、长圆状倒卵形或宽倒卵形,果核部分位于翅果的中上部。花果期3月下旬至4月。
形态特征
落叶
乔木,高达20米,
胸径60厘米;树皮淡褐灰色,裂成不规则的长圆形薄片脱落;一年生枝幼时密被柔毛,后逐渐脱落,小枝无木栓翅及膨大的木栓层;冬芽卵圆形,芽鳞背面被覆部分有毛。
叶宽倒卵形、长圆状倒卵形、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6-18厘米,宽3-10厘米,
先端短尾状或尾状渐尖,
基部偏斜,
楔形、圆或心脏形,叶面密生硬毛,粗糙,沿
主脉凹陷处有柔毛,叶背密生柔毛;沿脉较密,边缘具重锯齿,侧脉每边15-21条;叶柄长1-1.5厘米,密被长柔毛。花在去年生枝上排成簇状聚伞花序。
翅果窄倒卵形、长圆状倒卵形或宽倒卵形,长1.5-2.5厘米,宽1-1.7厘米,两面及边缘全有柔毛,或果核部分毛密、果翅毛疏或近无毛,果核部分位于翅果的中上部,上端接近缺口,宿存花被无毛,上端4裂,裂片边缘有毛,果梗长1-2毫米,被短毛。花果期3月下旬至4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安徽滁州市琅玡山及江苏句容宝华山海拔150-200米地带。阳性树种,能适应酸性土、中性及微碱性土,石灰岩及非石灰岩山地均能生长。
分布区夏季受东南风季地风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冬季受大陆气流的袭击。气候较寒冷干燥,年匀温15℃,1月份平均温1.8℃,7月份平均温28℃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集中在6、7、8、三个月。相对 温度夏秋在70%以上,冬春偏低。土壤石灰岩发育的中性粘土蔌鲺质土PH值6.5-7.5,榆根系发达,耐干旱,能生于岩石裸露,土层薄的条件,但在土层深厚、肥沃之处生长较快。为喜光树种,林内被压对生长不良。通常与地锦(Acermono Maxim)、黄连木(pistacia chinenis bunge)、铜钱树(paliurus hemleyana reh)、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n)、朴树(celtis tetrandra up ineni(pers)YCTang)、榉树(Zelkova chneideriana Hand ~Maz)等组成落叶阔叶林。3月中旬开花,阴长出瓣4月下旬到 5月上旬果实成熟。随风飘落,林缘及阳光充足持方、天然更新良好。
繁殖方式
播种前用45℃左右的温水浸泡种子24小时后捞出,在室内摊开晾干待播。在整好的床面上按条距25厘米,条沟深2-3厘米进行条播。每沟播种100-150粒,种子上覆土0.5-1.0厘米,覆土后踏实镇压,用细孔喷壶浇透水1次,然后立即用地膜覆盖,地膜四周用土压实,每天观察床面温度情况,以床面不干又不太湿为宜。
琅玡榆是种子夏热夏播的树种之一,采种期与播种期对种子出苗率和幼苗的保存率影响较大,当翅果转黄后应立即采集,采种、播种期越早,种子萌发率越高,苗木保存株数也越多。因为早播可避免高温对种子萌发及幼嫩苗木 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早播也起到了延长苗木年生长期、从而提高苗木生长量的作用。
此外,琅玡榆播种育苗尚需注意:播种后覆土不能过厚,只需薄撒1层细土,因榆树芽苗柔弱,出土能力差,覆土层稍厚便难以顶出;一般不必遮荫,若播种期过迟,遇高温需适当遮荫。
栽培技术
整地
选择背风、向阳、排水良好的坡地,立冬后深翻(深度20-30厘米)冻垡。栽植前施复合肥450-750千克/公顷,小苗移栽要加施呋喃丹30千克/公顷,深翻、整平、做墒。墒宽2米,长度以地形定,墒沟宽40厘米,深30厘米。墒面整平后挖穴,株行距1米×1米。栽植大苗,株行距可适当增加,穴面一般比移植苗木根茎大20-30厘米。
移植
琅玡榆从秋季落叶后至第2年春季萌芽前均可移植。栽植时选择干形良好、生长旺盛、无病虫害的健康苗木。移植的苗木,可根据树形对树冠进行修剪。对于树冠丰满、高度适中的苗木,可将徒长枝、病死枝、过密的枝条剪去即可;对于枝下过高的苗木,可对其进行截干,一般的行道树截干高度在3-3.5米左右,也可根据设计提出的要求进行截干。移植可按裸根移植和土球移植2种方式进行。
琅玡榆栽植深度以土球略低于穴面即可,栽植过深会影响苗木本身的呼吸需要,导致苗木闷死。填土时,应先回填表土、踩实,然后再回填底土、踩实,覆土成馒头状。琅玡榆栽植后,不能立即浇水,需隔几天,待根系伤口干了以后,才能浇足水,保证其成活。
管理
琅玡榆栽植后,要经常观察,根据土壤墒情,及时给足水分。待苗木成活后,要及时对苗木进行必要的整形、修剪、防虫、治病、中耕除草等工作,以促进苗木快速健康的生长。为提高大苗成活率,栽植后还可采取以下措施:
病虫防治
病害
榆溃疡病
识别特征:受害树木多在皮孔和修枝伤口处发病,发病初期病斑不明显,颜色较暗,皮层组织变软,呈深灰色。发病后期病部树皮组织坏死,枝、干部受害部位变细下陷,纵向开裂,形成不规则斑。当病斑环绕一周时,输导组织被切断,树木干枯死亡。小树、苗木当年死亡,大树则数年后枯死。
防治办法:
榆枯枝病
识别特征: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皮层开始腐烂时也无明显症状,只有小枝上叶片萎蔫,叶形甚小,剥皮可见腐烂病状。此后病皮失水干缩,并产生朱红色小疣。若病皮绕树枝、干一周,则导致枯枝、枯干。
防治方法:
虫害
主要是榆毒蛾、绿尾大蚕蛾、绿尾大蚕蛾等,综合防治方法为灯光诱杀:成虫羽化期利用黑光灯诱杀。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濒危(EN)。
分布面积窄小,数量甚少,在中国安徽琅琊山,约有大小30余株,胸径30厘米以上的母树仅5株,而且
琅琊山现为风景旅游区,由于游人众多,林下幼树、小苗常遭践踏和破坏,应加强对现有母树的保护和幼树的抚育管理,并采种繁育,扩大种植。
生境退化或丧失;直接采挖或砍伐。
主要价值
植物文化
琅玡榆是琅琊山上的榆树,这个名字是南京的教授给起的。据考查,
琅琊山有树木三百多种,其中琅玡榆和醉翁榆为琅琊山所特有。过去,人们看到这种秀直的大树,赞赏之余却叫不出它的名字。
1955年,南京林学院(今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我国著名树木分类学家郑万钧,到琅琊山游览,他一看到这两种树木,便惊喜地说:“这在全国大小森林和名山古寺中还未见到过。”郑老当即以山、亭命名。这样,琅琊榆和醉翁榆才有了自己独特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