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内耳前庭部球囊前壁上的一个斑块状隆起,由局部粘膜增厚而成,为内耳的位觉感受器。斑的上皮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支持细胞呈高柱状,不仅有支持和营养作用,而且可分泌位砂而形成位砂膜;毛细胞呈烧瓶状,顶部有30~60根静纤毛和1根动纤毛,纤毛伸入位砂膜,其底部与前庭神经的终末支形成
突触。
前庭系统传递运动和重力感觉。
解剖上,它由迷路和前庭核组成,迷路作为特异
感受器位于内耳,前庭核在脑干。有关运动的信息还通过视觉系统和其他感觉系统传递,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前庭系统是运动感觉的一个亚系统。迷路由三个半规管和耳石组成。半规管充满了内淋巴液,每个半规管有一终帽,像一个由毛细胞组成的子堆,毛细胞的胶质层覆盖半规管的整个管径。耳石包括两类不同朝向的毛细胞,椭圆囊的毛细胞接近于水平朝向,球囊的则呈垂直朝向。毛细胞的顶部覆盖着一块耳石,其比重较周围组织大,任一直线加速都可引起耳石位置的改变。从而使下方细胞伸出的纤毛弯曲。重力持续地在垂直于地面的方向上施加直线匀加速。
前庭核有三条主要的功能连接,一条通过丘脑投射到大脑皮层,一条到动眼系统,还有一条到脊髓。正如对所有感觉系统一样,大脑皮层的投射看来是意识经验的前提,动眼神经的投射导致反射性的眼运动(前庭眼反射,VOR),在头部运动时这种眼运动用以稳定视网膜像。任何运动引起的位置改变若超过30°时,则导致眼球震颤,脊髓投射是维持姿势的前庭脊髓反射的解剖学基础,它使我们能维持直立状态。由于身体的重心高于髋关节,我们需要连续地调整腿部和躯干肌肉的活动以使我们免于倾倒。
又称“球形囊”,属内耳膜迷路的一部分,位于前庭内,椭圆囊前方,呈扁平梨状,分别由小管与椭圆囊、蜗管相连。囊内有内淋巴液,与椭圆囊、蜗管相通。前壁有一处黏膜增厚,形成斑状隆起称球囊斑。球囊斑由一层结缔组织、一层上皮和耳石膜形成。耳石膜为覆盖在上皮表面的一层厚的蛋白样胶质膜,其浅层含碳酸钙和蛋白质组成的结晶体,称耳石。囊斑上皮含有支持细胞和毛细胞两种。毛细胞为感觉上皮细胞,夹在支持细胞间,形似圆底烧瓶,上窄下宽,其底部有前庭神经末梢分布。毛细胞的顶端有一束纤毛,伸入到耳石膜内。囊斑的结缔组织与前庭内的骨膜相连,内有神经纤维穿过。囊斑是感受头部位置变动或直线加速、减速运动的感受器。当头部位置改变时,因重力的影响,耳石膜下垂,牵拉毛细胞纤毛,使之兴奋并产生神经冲动,经前庭蜗神经传向脑,产生位觉和变速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