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吉塔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班吉塔,又名斑鸠塔、华塔,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班吉塔镇班吉塔村西侧。班吉塔建于辽道宗清宁四年(1058年),清乾隆年间重修班吉塔。班吉塔具有典型辽代建筑风格,是中国存仅有的几座辽代花塔之一。
历史沿革
班吉塔建于辽道宗清宁四年(1058年)。
清乾隆年间,重修班吉塔。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班吉塔由义县划归锦县。
1988年,班吉塔进行全面维修,基本上恢复了原貌。
建筑格局
班吉塔结构为八角七级、青砖实心式,通高11.25米,底座周长14米,塔座周围八面都建有佛龛,龛内有各种姿势的砖雕佛像。有的端坐,有的站立,有的腾空而起,有的则怒视前方,神态各异。塔座上都是磨砖斗拱,斗拱上有瓦檐。
班吉塔塔座被涂成白色,外共有七层,第一、二层为八面八角形,每层上部各施斗拱出檐;第三层至第七层,塔身呈园台形,第七层之上出八角形束腰承托塔刹。每层的各面均有成组佛翕、佛像,塔腰和塔顶都有砖雕莲花宝座,顶座上有塔刹。塔座外层青砖旱已剥落,塔身亦有损坏,顶部莲花雕饰及塔刹也早已坏掉。
班吉塔东墙,有一座高约5米的无梁殿,长约6米,宽约5米,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相传是一位僧人建造的,大门紧闭,无法进入。殿内有精美的壁画,左侧绘制了长寿图、右侧绘制了鲤鱼跳龙门,门斗则为砖雕的松鹿图。
文物遗存
据1981年普查材料,班吉塔旁庙宇有碑刻,碑刻内容记载该塔修建时间。
历史文化
旧《义县志》记载:“斑鸠塔高二丈,上有鸠鸟,故名,又用以镇北之蜈蚣山也。故村依塔得名,后转今名。”班吉塔是中国还存的10多座花塔之一,关于建塔之由其说有二:
一说是风水先生说此地有龙脉,以后必有真龙天子出现。辽道,宗听说后便在此建塔,用以压住这条龙脉,使这里出不来真龙天子。据说此塔建完之后,曾有一对斑鸠日夜栖于塔顶之上,因此,当地人便把此塔起名为斑鸠塔,后来年深日久,人们把它叫白了,就叫成了班吉塔。此说的依据是班吉塔镇为蒙古草原通向辽西走廊之要道,受东胡民族萨满文化影响较深。塔顶塑鸟,即其鹰鹫文化之遗存。
另一说是,辽道宗清宁四年,有一个名叫班吉的蒙古僧人云游到此,见此地四面环山,风景秀丽,便四处化缘,修建了这座宝塔,还在塔旁建一座寺庙,名无梁殿(今尚存外壳)。人们为纪念这个僧入建塔的功劳,便塔以人名称之为班吉塔,村镇也由此而名。
辽金时期的花塔远观像一个巨大的花束,外形多呈子弹状,上尖下圆。花塔造型总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部为塔基,多为八角形束腰须弥座样式,大多数须弥座上施以仿木斗拱作为装饰;中部为塔身,塔身南侧一般辟有拱券门,其余方位间隔装饰拱券门、假窗或佛像雕刻等;上部为圆锥形塔顶,即花塔的“开花”部分,分布着密布的佛龛或雕刻图案。塔身和塔顶部分一般以砖雕仿木斗拱和塔檐进行连接。典型的辽金花塔塔檐以下部分与辽金密檐塔差别不大。
文物保护
1984年,班吉塔被班吉塔镇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6月5日,班吉塔被凌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班吉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班吉塔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班吉塔镇班吉塔村西侧。
班吉塔镇乘坐225路、219路公交车可抵达。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9 20:3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