疙瘩七(Panax bipinnatifidus Seem.)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根状茎长,匍匐,稀疏串珠状;根纤维状,不膨大成肉质。茎高30-50厘米。掌状复叶3-6轮生茎顶。伞形花序单个顶生,其下偶有一至数个侧生小伞形花序。果扁球形,成熟时红色,先端有黑点。
形态特征
多年生
草本;根状茎长,匍匐,稀疏串珠状;根纤维状,不膨大成肉质。茎高30-50厘米。掌状复叶3-6轮生茎顶;小叶5-7,薄膜质,长椭圆形,二回羽状深裂,长5-9厘米,宽2-4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下延,上面脉上疏生刚毛,下面通常无毛;小叶柄长至2厘米。
伞形花序单个顶生,其下偶有一至数个侧生小伞形花序;花小,淡绿色;萼边缘有5齿;花瓣5;
雄蕊5;子房下位,2室,稀3-4室;花柱2,稀3-4,分离,或基部合生,中部以上分离。果扁球形,成熟时红色,先端有黑点。
产地生境
分布于尼泊尔、印度、缅甸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西藏(聂拉木、亚东、错那、米林)、云南(花甸、昭通德钦、玉龙、大姚和永仁等)、四川、湖北(巴东)、陕西(太白山)及甘肃(西和)。生长于海拔1900-3200米的森林下。喜冷凉气候和阴湿环境。
繁殖方法
选地与整地:疙瘩七根茎在土中呈水平生长,根系分布浅,主要集中分布于5-10厘米的土层中,对土层深度要求不严;喜湿润忌积水,要求选择土壤疏松、排水性良好地块进行种植,以缓坡地最好。理高墒,墒高20-25厘米,墒面宽50厘米。
根茎选择与处理:栽培中选择1-3年生根茎作为繁殖材料。疙瘩七呈链珠状,每年只产生一段膨大的根茎,4年生以上根茎萌芽率低,不宜作为繁殖材料。将1-3生根茎从愈缩茎的节间处切断,形成作为繁殖体的独根茎,为促进独根茎早萌芽和提高发芽率可采用0.1‰
赤霉素浸泡根茎30分钟,稍凉干后播种。
播种方法:根茎播期选择在9-10月为宜,种将1年生、2年生和3年生根茎分别播种,播种深度5厘米左右。在50厘米宽的墒面上种2行,“丁”字型打塘,株距20厘米。播种盖土后在墒面上覆盖松毛或稻草,以不露墒面为宜,浇透水。
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
水分管理: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以少浇勤浇为宜,避免大水漫灌造成墒面积水从而导致根茎腐烂。雨季需及时排水。
除草:根据田间杂草发生情况除草2-3次。疙瘩七根茎及须根在土中分布浅,用农具除草易伤根,最好采用人工拔除田间杂草。
施肥:疙瘩七4月初出苗,集中生长期短,地上部分只有1个月左右的时间,施肥以苗高3-5厘米时集中一次性施肥效果好。每亩施复合肥(氮:磷:钾=10:10:10)20-30千克。
搭建阴棚:疙瘩七喜阴忌强光。当田间零星出苗后及时搭建阴棚,棚高2米,中海拔地区栽培需要选择遮光率为75%的遮阳网进行遮阴。
摘花:疙瘩七具有茎、叶、花同时形成的特点,花序在土中形成,苗带着花序出土,为集中养分供给地下根茎生长,见花序后立即摘除花苔。
采收加工
疙瘩七根茎直播种植4年后,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地上部茎叶枯萎时采收。选晴天挖起全株,除去泥沙,剪去茎杆和须根,洗净,晒干或烘干。
病虫防治
疙瘩七常见病害有
茎腐病,主要由于高温季节土壤积水引起,防治的关键措施是做到少浇、勤浇和及时排水;少部分地区发生是由土壤中真菌引起,当田间零星发生时用800倍液的绿亨1号灌根。
常见害虫以
蛴螬、
金针虫等地下害虫为主,发生时用500倍液辛硫磷灌根。
主要价值
干燥根茎可以入药,具补肺、养阴、活络、止血的功效,主治气阴两虚、烦热口渴、虚劳咳嗽、跌扑损伤、吐血、外伤出血等症。
保护现状
疙瘩七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濒危(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