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和觅珠人》是当代诗人
陈敬容创作的一首
现代诗歌。 诗的开头三行,写“珠”的等待,这等待包含着一种献身的意愿,一种将自己的美好生命和青春“给予”别人的信念;从第四行开始,写珠在自己的“成长”中,接受了阳光与月光的照耀,也经受了风浪的淘洗和冲击;诗的第八行开始,写成熟的珍珠怎样“在密合的蚌壳里”“倾听四方的脚步”,纷纷沓沓的脚步从自己面前“走过了”,珠并没有为之心动,当“觅珠人”来时,珠便毫不犹豫地揭起”隐蔽的纱网”,展开自己,投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怀抱之中。珠找到了真正懂得价值的“觅珠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也才找到了甘愿投入的“全新的世界”。诗人避开了情感的直抒,而是借助珠和觅珠人的意象构成诗的境界,通过象征性的叙事,把一种深邃的人生哲理形象地表现出来,给人以想象和思考的余地。
全诗是由“珠”和“觅珠人”两个意象来结构的,但诗人主要对“珠”进行了造型,写它的意识流程与心理活动。诗的开头三行,写“珠”的等特。这等待包含一种献身的意愿,一种将自已的美好生命和青春“给予”别人的信念。从第四行开始,写珠在自已的成长中,吸收了日月的精华,接受了海水的冲洗,栉风沐雨,历尽沧桑,终于变成一颗纯洁、美丽、成熟的珍珠。第八行以后,写珠怎样在密合的蚌壳里等待,它认真又小心翼翼地倾听纷纷沓沓的脚步,“有的急促”,“有的踌躇”,它“紧敛住自已的/光,不在不适当的时候闪露”,就好像传说中凤凰择梧桐而栖身,又像少女在等待托付终身的爱人。这是诗人对理想、事业奉献之前严肃思考的心声。这颗美丽的珠是很有信心的,它不知道觅珠人是谁,来自何方,但它坚信会有一个真正懂得它的价值的人,带着真挚和热望向它走来,并时刻期待着“掲起/隐蔽的纱网,庄严地向生命/展开,投进一个全新的世界”。诗人的情感是与新生的伟大时代息息相通的,她已经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脉搏,并且满怀希望和憧憬。
这首短诗改变了传统以情感为主干咏珠的平面构思,而组建了现代以哲理为主干写珠的心理流程的立体的抒情方式。抒情诗带上了情节展开的特色,于是情融于事,理与事谐,情由事而内敛,理缘此而激越。作为九叶派诗人之一的陈敬容,成功地实践了现代美学原则,《珠和觅珠人》堪称佳作。
安徽蚌埠学院姚国建教授:……再如“九叶派”著名女诗人陈敬容的《珠和觅珠人》,创造了珠和觅珠人的意象,通过两者关系,构成了一个富有象征性的艺术境界。在这里,珠“知道最高的幸福就是/给予,不是苦苦地沉埋”,为此,它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过许多风雨巨浪,并且懂得这“给予”应当有所选择,“光,不在不适当的时候闪露”而一旦认准了“觅珠人”,看清了方向,“它便要揭起/隐蔽的纱网,庄严地向生命/展开,投进一个崭新的世界。”诗人避开了情感的直抒,而是借助珠和觅珠人的意象构成诗的境界,通过象征性的叙事,把一种深邃的人生哲理形象地表现出来,给人以想象和思考的余地。(《中国新诗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孙玉石:陈敬容以现代人的复杂意识,通过珠与觅珠人的关联,为她的诗的世界构铸了一个复杂多元的整体。……珠和觅珠人的关系是确定的,而这两者的意象内涵又是不确定的,可以写爱情,可以写人生,也可以写时代与人的哲理思考,……总之,这是象征诗、现代诗朦胧美“给予”诗人的权利。也许这正是《珠和觅珠人》的艺术魅力之所在。(《新诗鉴赏辞典》)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张晋业:《珠和觅珠人》与诗人的另一首诗歌《力的前奏》虽具象各异,但在命意上却是连通的,前者以“等待”为线索,后者用“聚集”作结构,其共同的意义生命主题中的坚韧和奉献。(《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讲 下》)
陈敬容(1917~1989),四川乐山人。青年时自学中外文学并有诗文发表,1946年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1948年参与编辑《中国新诗》,1949年后在华北大学学习,1956年任《世界文学》编辑。著有散文集《星雨集》以及诗集《交响集》《盈盈集》。另外还翻译了波特莱尔、里尔克等人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