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巴族服饰
民族服饰
服饰习俗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现,有其悠远的历史。珞巴族居住在广袤的珞巴地区的数十条江河流域南北相距三百多公里,东西长约千公里,从热带到温带,从平原到山区,由于地域气候因素的差异,加上接受外来影响不同,这就出现了着装形式上的各异尽管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对服饰的形式、颜色和装饰有不同的需求。
历史演变
“珞巴族长期生活在东西长达千余公里、从平原到山区的高原峡谷,受地理气候因素影响,在服饰文化中都留下了根植于生产生活方式、崇拜传统自然的烙印。”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珞巴人,米林县文广局局长卫建勇说。
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珞巴人懂得了从部分特有的野生植物中提取纤维,除去胶质晒干后搓成线,形成织布用的原料。在材质上广泛运用猛兽的毛皮、皮革、骨片等,既表现出珞巴族对力量和勇敢的赞美和向往,又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如男式熊皮帽盔,除起御寒作用外,熊皮帽坚韧无比、刀砍不破,可防止利器伤身。
卫建勇介绍说,随着生产力和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珞巴人逐步学会了对天然材料进行进一步加工。在满足实用需求的基础上,又力求使自己的衣服不断朝美观方向发展,对男女服饰的色彩、质料、配饰都加以改良,以满足审美的需求。
“丰富的色彩选择和图腾设计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自然崇拜的影响。珞巴族许多神话都会谈及天父地母孕育世上万物,因此,人们会在服饰上用红色绘画太阳形象。而对动植物的抽象化则广泛运用于饰品设计,比如刻有蛇头和鸟纹样的手镯。”卫建勇说。
珞巴族服饰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实用到美观的发展过程。
在珞渝北部山区,男子夏穿自织的土白短上衣,长袖,大对襟,两个布扣在右边,下穿自织的带纹花短裤;冬穿从藏区购回的氆氇长袍或自制的野牛皮大披挂。妇女夏带花纹的上衣,下穿白布短裤;冬穿用氆氇拼成长方形、中间留有一个圆口的披肩。男子右侧腰间挂小弯刀、火镰,腰前横拴一把利刀。男女都有许多银器装饰品,每逢节日吉庆,戴上所有的银器。腰带相当讲究,宽四指,有各种图案,龙、蛇是不能缺少的,五种颜色,上挂小串珠、铜铃、贝壳,走时发出悦耳的响声。男女四季赤脚,茧厚刺扎不进。富裕男女都戴银镯、银项链,一般的珞巴人只戴藤镯,为刮汗之用。男女都扎耳孔,戴环式金银藤品,以示贫富。男子外出都手持强弓,身背箭筒,腰挎长刀,头戴熊皮帽,相当威武。在珞渝腹心地带和南部,交通闭塞,衣着还保留着古老的样式,衣服形式还十分简陋,男女夏穿白布汗衣,裸露大部分身躯,冬穿短袖无领上衣。被称为土地著人的果布、日嘎等东贡部落的不少村寨,男人用一尺来宽、三尺来长的自织布围腰遮丑,但随时可以看到生殖器,便用白线缠住龟头,用以避邪。还有几个部落男子用草、棕毛、兽皮遮住阴部的,妇女用一块布遮丑,上身坦胸露怀。民荣等部落男子用竹筒或葫芦套住阴茎。这种现象,对于极度崇拜男性殖器的珞巴民族说,一点也不奇怪。在珞渝山区东间,男穿无襟花布上衣,下穿红绿色短裤。妇女上穿两个布扣的衣服,下部用花布围腰遮丑,也有用棕毛当遮丑物的。男戴大银耳环,一般只戴三串,每串20个珠。还有戴铅耳环的,婚龄妇女视此最为美丽。
服饰特征
珞巴族男女都喜欢佩带装饰品,男子戴手镯、竹管耳环、项链,腰间挂弓箭长刀等物。妇女特别喜欢佩戴五颜六色的项珠,盛装的妇女脖颈上有时戴十几串到几十串珠子,再加上手镯、耳环、铜铃、银币、铁链、小刀火镰、海贝等饰物,有十几斤重,可装满一个竹背筐,并被视为家庭财富多寡的标志,不可缺少的嫁妆。每当节日到来,妇女们都穿戴起来,起舞高歌,互相比美。
男服
珞巴族服装多用山羊毛织成,男装制作是将两块窄幅的长条成品布拼在一起,呈长条毯状,在中间处留一尺左右的接口不缝作领口,穿时从头上套,捆上腰带,形成一件没有衣领、前襟、和后幅不缝合的套装。
男子的服饰,充分显示出山林狩猎生活的特色。他们多穿用羊毛织成的黑色套头坎肩,长及腹部。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内着藏式氆氇长袍。博嘎尔部落男子的帽子更是别具一格,用熊皮压制成圆形,类似有沿的钢盔。帽檐上方套着带毛的熊皮圈,熊毛向四周蓬张着。帽子后面还要缀一块方形熊皮。这种熊皮帽十分坚韧,打猎时又能起到迷惑猎物的作用。男子平时出门时,背上弓箭,挎上腰刀,高大的身躯再配上其它闪光发亮的装饰品,显得格外威武英俊。
佩戴长刀是珞巴族男子的嗜好。它不单单是作为显示阳刚之气的装饰品,而且是受自然条件的驱使,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工具和重要武器。不仅用它来防止野兽和毒虫的袭击,而且用它来砍竹木,架藤网桥,起房造屋甚至剪头发、裁剪兽皮…… 除长刀之外,弓箭更是珞巴族男子不能离身之物,是狩猎的主要工具。珞巴人制作弓箭的技艺很高,使用弓箭的本领十分娴熟。珞巴人从幼儿时就开始练习射箭。对弯制竹弓和削制箭杆很有讲究。制弓不但要选择竹种、竹龄,而且对弓长、厚薄都有固定的规格。箭杆、箭镞和箭羽的选材、制作工艺也很精细。制作一副好的弓箭,大约需20天左右。
女服
珞巴族女装是用棉布制作的,从色彩、质料、配饰都进行了改良,珞巴族服饰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显得更加美观大方、较好地满足了珞巴人爱美的需求。
珞巴族妇女喜穿麻布织的对襟无领窄袖上衣,外披一张小牛皮,下身围上略过膝部的紧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两端用带子扎紧。她们很重视佩戴装饰品,除银质和铜质手镯、戒指外,还有几十圈的蓝白颜色相间的珠项链,腰部衣服上缀有许多海贝串成的圆球。珞巴族妇女身上的饰物可多达数公斤重,可装满一个小竹背篓。这些装饰品是每个家庭多年交换所得,是家庭财富的象征。
珞巴族妇女身上的饰物可多达数公斤重,可装满一个小竹背篓。这些装饰品是每个家庭多年交换所得,是家庭财富的象征。每逢节庆之时,妇女们一个个盛装打扮,互相比美。
发饰
珞巴族的发式多种多样。有的部落剪短发;有的长发散披背后,女的梳几条辫子垂于肩后;有的男女均蓄长发,发置于头顶,穿一根竹签;热带地方全为光头。有戴圆形礼帽的,有戴氆氇圆形帽的,有戴自编藤帽的,有戴熊皮帽的,帽前两边各固定一个野猪獠牙,有的部落还在帽上插若干根鸟翎,十分美观。
丧服
珞巴人非常重视丧衣,不管近亲或远亲,不能穿戴带毛的衣服,以免死者再生变为牲畜。丧服多为白色,以示死者清白。
猎服
猎人服装独具特色,表现出珞巴族兼营狩猎生产的特点。兽皮披肩,既轻巧又暖和,不渗水抗湿性能好。头戴熊皮帽,挡雪遮雨。脚穿“里木”(统靴),鞋帮和鞋底全部是用“阿努”(瑞香树皮)纤维编织而成,它比现代胶鞋还结实数倍。一个健康男子一生狩猎40年左右,四双“里木”足够穿了。小刀、火镰是猎是不可缺少的工具,用黄羊皮当鞘,不易透水。兽皮短裤,柔软保暖。猎人狩猎时穿戴的衣物都离不开兽皮,这充分说明这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对象之一是野兽。
文化内涵
珞巴族的先民们认为,他们自身与自然界的某些动物、植物、无生物和使用的工具有着一种神秘的关系,并把它们视为自己的祖先,于是产生了祖先崇拜。地处高山峡谷中的珞巴族,十分崇拜山神,在他们的观念中,高山峻岭,悬崖峭壁,都是乌佑(精灵、神灵。鬼魂、妖魔等都统称为“乌佑”)隐居的处所,山上生长的植物、牺息于林间的动物,都由乌佑管辖。把动物神化并加以崇拜,这是原始人渔猎经济生活的产物。动物是人们维持生存的依赖对象,但有些又与人处于相对立的状态。如虎、狮、蛇、狼等具有屹人、伤人的自然属性,直接威胁人们的安全,引起人们的恐惧,人们又赋予它们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有些人常祈求它运用无限的威力,制服镇慑其它危害人们安全的神鬼。因此,人们对毒蛇猛兽祭祀与禁忌就更加频繁复杂。刻有蛇头和蛇身田纹的手镯;编织着蝙蝠,鸟的图案的衣服;用羊毛编织的各种彩色田案的腰带等,除实用、装饰作用外,还被视为铲身符,用来镇妖避邪。
传承创新
“我们看到的珞巴服饰极具浓厚的民族特点,它是珞巴人民智慧创作的结晶,是珞巴族审美特性的表现,更是珞巴族社会形态发展的缩影。”米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会艳说。
珞巴族服饰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艺术瑰宝。珞巴族千百年来的美学理念、宗教信仰与生活习俗等多方面的传统观念和文化心理,都在其服饰中得到了诠释。由于珞巴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以,珞巴族服饰在传承与发展中就像是一本记录珞巴人历史的无字天书,对研究珞巴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作为西藏工布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珞巴族服饰文化还与门巴服饰文化、僜人服饰文化一起,创造出了具有工布地区独具一格的特色服饰文化。
西藏民俗学者魏晓红认为:“工布服饰的构成、制作材料和工艺等,展现了工布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审美观念和社会风俗等。随着工布地区与区外交流的逐步加强,在国家的投入、传承人的努力和市场的良性开发下,以珞巴族服饰为代表的工布服饰文化必将获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珞巴民族特色服装刚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它的传承工作却遭遇了诸多难题。亚依说:“当时掌握传统技艺者很少,很多技艺无法达到过去水准;珞巴族服饰多取材珍贵动物皮毛,面临替代问题。还有按族人传统,人去世后生前衣物都要随葬,因此保存下的服饰样本也十分稀少。”
保护措施
为保护和传承珞巴族传统文化,林芝市专程从文化部非遗司邀请专家指导保护工作。2014年,有关部门还投资800万元支持当地建设“珞巴织布传习所”;2015年,才召村珞巴织布技艺又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2015年7月,林芝市珞巴族服饰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在巴宜区林芝镇真巴村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800万元(国家投资),建设内容包括新修生产性保护厂房及附属设施,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项目于2016年初建成并投入使用。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西藏林芝市米林县文化和旅游局、西藏隆子县文化局获得“珞巴族服饰”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珞巴族服饰项目保护单位米林县文化和旅游局评估合格。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53
目录
概述
历史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