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魟
魟科的一种动物
珍珠魟(学名:Potamotrygon motoro)是魟科、河魟属鱼类。雌性的身高大约80厘米,雄性的身高保持在50厘米以下。身体呈圆盘状,背部色彩由褐色至淡褐色, 上有呈圆形奶油状的斑点散布,形似珍珠,故称之为“珍珠魟鱼”。腹部纯白色,有嘴和鼻孔。尾柄的棘刺中空,其下有分泌毒液的毒腺及储藏毒液的毒囊,棘刺一年会换二三次,有倒刺。
形态特征
雌性的身高大约80厘米,雄性的身高保持在50厘米以下。身体呈圆盘状,背部色彩由褐色至淡褐色, 上有呈圆形奶油状的斑点散布,形似珍珠,故称之为“珍珠魟鱼”。腹部纯白色,有嘴和鼻孔。尾柄的棘刺中空,其下有分泌毒液的毒腺及储藏毒液的毒囊,棘刺一年会换二三次,有倒刺。
生活习性
珍珠魟属底栖鱼类,常匍匐于江河深潭,夜间活动。适宜pH值为5.2-7,水温为24-32℃,喜食活虾、活鱼。
主要摄食鱼类和水生无脊椎动物,包括蠕虫和甲壳类动物。它们是具有高代谢率的活跃鱼类,因此每天至少需要喂养两次。食量大。幼鱼喜欢鲜活或冷冻的虫、磷虾等。成鱼喂食较大的食物,例如贻贝、蛤、大虾、鱿鱼、银鱼等。
分布范围
原产于亚马孙河、奥利诺科河及巴拉圭河水域,主要分布于阿根廷、巴西、巴拉圭。中国有饲养。
繁殖方式
亲鱼培育
亲鱼来源与选择:所用亲鱼为基地培育的2-3龄珍珠魟。亲鱼挑选标准为:体盘较圆,背部珍珠状斑纹大而圆且色泽鲜明,游动摄食积极且无病无伤。雄性挑选尾粗壮、交接器粗长的个体,而雌性则需背腹部较高的个体。
亲鱼培育及人工繁殖:培育期间用生物沙培养微生物作为主过滤净化系统,水处理面积占整个水体的1/8-1/10。保证24小时不间断流水循环并配养水浮莲以吸附和减少水中的有害毒素和金属元素。珍珠魟为热带鱼类,培育水温为28-32℃,并且冬季亲鱼池最低温度也控制在24℃以上。日投喂优质泥鳅1次、小河虾1次,投喂量为体重的5-6%。采用人工控温和调控水质的条件下自然交配的繁殖方法,雌雄配比为3:1。
苗种培育
开口培育:初产仔鱼饲养于玻璃水族箱中,在1.2米×0.55米×0.35米的水体中养殖8-15尾,养殖水温控制在28-30℃。初产仔鱼仍带有卵黄,从出生后第5天开始投喂开口饵料。开口饵料选用新鲜洁净的血虫或丝蚯蚓,每天投喂3-4次,投喂量约为体重的8%。20天开始在开口饵料中掺入绞碎的冰鲜小鱼、小虾、泥鳅等。其后逐日减少开口饵料所占比例,直至30天后以冰鲜鱼虾和泥鳅完全替代开口饵料。由于水族箱养殖密度比较高,喂食量大,保证每天吸底排污并换入同温或温度稍高的曝气水,换水量为1/5-1/3。
仔鱼养成:培育在水族箱培育至1月龄并且仔鱼已经适应摄食冰鲜鱼后转入水泥池培育。环境容积和养殖密度对珍珠魟的生长影响较大,初期控制密度为5-6尾/立方米,随着生长再进一步降低密度,至亲鱼规格时每平方米不超过1尾。养殖水体采用上部滴流生物沙过滤水处理系统,培养水浮莲等水生植物净水,水温控制在26-30℃,养殖池给予一定的水流,保证阳光充足,每天日照时长为8-10小时。仔鱼每天投喂适口的冰鲜鱼虾和泥鳅,每日2-3次,每次投喂量为主餐泥鳅占鱼体重的8%,辅餐冰鲜鱼虾等占鱼体重的6%,每日吸底排污,换水量约1/5-1/3。
繁殖行为
珍珠魟通常在2龄才可达到性成熟。交配过程珍珠魟雌雄个体第二性征明显,初生仔鱼既能轻易分辨。雄性尾柄基部两侧鳍脚有圆锥形突出,即特化形成的外交接器,而雌性个体鳍脚为扇形,无交接器。
交配通常发生在傍晚或清晨,雄鱼会主动追咬逼迫雌鱼游离水底层。游离底层后,雄鱼在雌鱼后面追逐,在适当的时候雄鱼会突然翻转身体,跟雌鱼腹部对腹部,然后生殖鳍脚插入雌鱼泄殖孔内授精,追逐交配过程约持续30分钟。此阶段的雄鱼会变得异常凶猛,为了逼迫雌鱼上浮会撕咬雌鱼,以致体盘边受损,甚至露出骨骼,同时雄鱼之间也会为争夺配偶而激烈打斗。
生产过程生产前2-3天雌性腹部隆起明显,表现为焦躁不安,且食欲下降或完全不摄食。生产时间多在深夜或黎明,雌鱼表现为反复快速扇动臀鳍,偶尔作出弓背动作。仔鱼出生时先露出尾巴,继而整个滑出母体。仔鱼在母体内缩紧呈球状,进入水体后迅速展开。生产时间约持续30-60分钟。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5年 ver 3.1——数据缺乏(DD)。
主要价值
珍珠魟具有较高的饲养、观赏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和养殖者青睐,在国际市场上大受欢迎,但其原产国巴西已经禁止该鱼出口,因此,珍珠魟的市场价格也在不断攀升。
参考资料
珍珠魟.biolib.
珍珠魟.biolib.
Potamotrygon motoro .The IUCN Red List .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7 10:4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