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类的一种,子实体较小。菌盖直径2.5-5cm,表面白色或浅肉粉色,并有数圈环带。中部下
凹呈漏斗状。菌褶白色而密,直生至延生。菌柄圆柱形,基部有细软毛,长2-5cm,粗0.3-0.6cm。孢子无色呈椭圆形,5-6μm×2.8-3
μm。夏秋季在草地上成群生长。含毒蝇碱,中毒后发病比较快,大约在半小时后大量出汗、流涎、眼花、流泪、甚至感到
呼吸困难。
环带杯伞(
学名:Clitocybe rivulosa),俗称假香蕈(false champignon)、傻瓜的漏斗(fool's funnel)和出汗蘑菇(sweating mushroom),是一种有毒的杯伞属真菌品种。与部份同类真菌相近,环带杯伞是一种细小的白色漏斗状真菌,并且广泛分布在
欧洲和
北美的草坪、草地和其他长满草的地区。环带杯伞含有极具毒性的
毒蕈碱,且吃掉这种菌后中毒的症状为大量出汗,所以得到“出汗蘑菇”的别号。
环带杯伞是一种体形细小的白色或浅黄色的
蘑菇。其菌盖直径为3–4厘米,呈漏斗状。这种菌拥有大量菌褶,其菌褶呈白色,并且点缀著粉红色斑点。其菌柄呈纤维状,长4厘米,并且没有任何菌环。其孢子印为白色。这种菌并没有独特的味道或气味。环带杯伞与不少有毒的
真菌物种相近,其中包括
白霜杯伞。这类菌很容易被误认为是硬柄小皮伞和斜盖菇等食用菌。
起初,于1801年,环带杯伞获克里斯蒂安·亨德里克·帕森给予
学名“环带姬松茸”(Agaricus rivulosus)。但是,于1871年,德国博物学家保罗·库默尔将之重新归类为杯伞属,并因此将之易为现名。随着年龄的增加,环带杯伞的菌盖表面会出现环状裂缝,因此它获命名为“环带”(rivulosus)。
环带杯伞主要于夏季和秋季在欧洲和
北美洲的草地上出现,并不时会在
仙环中出现在。依偎在草丛中生长的环带杯伞通常会变得更大。不幸的是,这种菌经常在草地出现,致使看到它们的儿童或幼儿可能会误吃它们。
环带杯伞的主要毒性来自毒蕈碱。人类吸收毒蕈碱后中毒的病症为大量流涎、大量流汗、以及大量流泪。这些病症都会在人们吃下环带杯伞后15-30分钟内出现。若大量进食,中毒者则会出现腹痛、严重恶心、腹泻、视力模糊和
呼吸困难的病症。中毒症状一般会在两小时内消退。环带杯伞导致的死亡个案极少,但严重能导致心衰竭和呼吸衰竭。毒蕈碱的解毒剂为阿托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