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病
疾病类型
环境病,受工业化进程影响,一些诸如上呼吸道感染、肥胖、青春期提前等疾病以及与环境、饮食有关的疾病却在增加,与环境因素有关的儿童肿瘤、白血病等病种,近10年来一直排名在1-4岁儿童主要死因的前三位。这是除溺水、交通事故等意外因素外的最大死亡原因 环境病-主要人群
环境影响
1、儿童癌症频发环境因素不可回避,有些孩子们生活在众多工厂的包围圈里,村庄周围有衬衣厂、染布厂、织布厂、内衣厂等10多家工厂。村旁的一条小河被污染,河水发黑,发臭。村庄周围还有很多回收电器的作坊。稍微靠近,就能闻到刺鼻的臭味,近年来,患恶性肿瘤的儿童数量上升了。
2、每年中国新增4万多名肿瘤病儿。以省医儿童肿瘤门诊量为例,10年前,儿童恶性肿瘤的病例仅为现在的一半。尽管受到生活水平、诊疗水平和认识水平提高的影响,但他认为环境因素不可回避。比如,接触各种射线、化学品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空气质量变差等都与肿瘤发病增高有关系。 3、广州1-4岁儿童的死因顺位与美国欧洲等先期工业化国家的顺位雷同,在专家看来单就儿童恶性肿瘤而言,广州似乎正在复制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化后的儿童恶性肿瘤高发老路。但发达国家均有本国人口健康数据,了解各种人群的疾病谱动态变化。广东省没有准确的人口健康普查数据,导致医生们难以准确把握儿童疾病谱的变化,各种疾病发病率是否逐年上升。
主要人群
1、1-4岁儿童环境病是主要杀手,相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而言,生活、营养水平和居家条件都提高了,可为什么总感觉现在的孩子更容易生病,地区性的儿童疾病谱变迁无法得到一致性的答案。
2、由于社会上对于儿童死亡原因的重视程度提升、政府对于控制新生儿、儿童死亡的投入不断加大,广州儿童的死亡率的确是在不断减少,但与环境因素有关的儿童肿瘤、白血病等病种,近10年来,一直排名在1-4岁儿童主要死因的前三位。这是除溺水、交通事故等意外因素外的最大死亡原因。
3、在目前已知的导致儿童患上恶性肿瘤、白血病的诸多因素中,居家、游乐场所、玩具、家具乃至儿童衣物中的苯类物质超标是与疾病有着关联性的,化学、电磁场等早先年没有的危险因素增加,也被证明与儿童的恶性肿瘤(含白血病)有着正相关性。
剖析原因
1、在缺乏专业系统的儿童单病种地区流调数据支撑的情况下,大家的感觉是,现在的营养水平和儿童的健康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但广州医学会新生儿科分会主委、儿童保健学会常委崔其亮表示虽说现在的儿童健康状况水平提高了,但儿童疾病谱改变了是不争的事实。
2、儿童疾病谱发生了变化。以前多是营养不良,因为贫穷落后而生的病。儿童多是肺炎、腹泻、结核病,而今这些疾病的重症很少了。此外,一些疾病,通过强化免疫,比如脊髓灰质炎、荨麻疹等疾病,正在减少甚至有的多年未见有发病。 3、但一些疾病减少了,另一些疾病却高发了,其实我们也很难说现在的孩子是体质差了或好了,能说得只是反映在一些单一病种上,儿童的患病人数在增加。 4、儿童呼吸道疾病多是环境因素诱发,医院或科室的门诊量上升,与人口基数增加、患儿扎堆于专业化医院有着一定的关联。但单就呼吸系统疾病而言,现在的孩子确实比80-90年代初期的孩子更容易患病了。 4、人的呼吸系统对于环境的要求是很高的。和成年人的呼吸道疾病多为吸烟引起的慢阻肺不同,儿童呼吸道疾病则是环境因素诱发的各类感染和哮喘,儿童呼吸道疾病的高发,与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有着直接关系。
最著名环境病
最著名的生态环境病就是上世纪中叶发生在日本水俣病。该病是以地名命名的。在靠近水俣湾的水俣市,突然爆发一种前所未有的怪病。发病者中渔民明显高于农民。发病前毫无征兆,发病时会突然表现出头疼、耳鸣、昏迷、抽搐、神志不清、手舞足蹈及行动障碍等,严重者数日内死亡,轻者症状终生不退,可随时发作,只能以药物暂缓痛苦。
几乎与此同时,日本还出现一种被人称为“疼疼病”的怪病。病发的特点与水俣病有相似之处,都是突然间爆发,无药可治,轻者全身疼痛、抽搐,重者因忍受不了剧痛,只能自杀。
还是在上个世纪中叶,泰国西南部地区爆发一种怪病,当地人称之为“黑脚病”,发病者先是脚部皮肤发黑,后溃烂,最后坏死,得病者100%死亡。到80年代中期,泰国西南部一些地区的大部分成年人都患有“黑脚病”,严重影响了劳动力。
所谓生态环境病,就是由于人为活动,使地球上的化学元素,特别是有毒元素暴露、转移富集到人身上,致使人得病。在传统医学常识中,疾病无非是细菌、病毒或遗传因素的结果。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多,人类需求的加大,科技力量越来越强大,人为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由生态环境的改变所导致的怪病会越来越多地凸现在人类面前。发生在日本的水俣病,其实就是汞污染致病。水俣市的一家化工厂常年大量向附近海域排放未经处理的高汞的工业废水。水俣湾恰好又是一个口袋形海湾,出口狭小,排放的工业废水很难被广阔海域的海水淡化,聚积在较为封闭的海湾内。海湾的鱼虾蟹贝类等海洋生物因海水的污染,食物链的转移和富集,体内积存了大量剧毒的重金属汞。人若食用了这些有毒的食物,其中相当一部分有害物质就会留在人的身体里。当人体内汞的含量超过临界点以后,人就会突然发病。
与水俣病相仿的“疼疼病”是重金属镉污染致病。泰国西南部的“黑脚病”实际是由于大规模开矿造成地球表层中砷的大量暴露,经水冲刷携带,沉积在水田中,长期浸泡农民的双脚所致。
所有这些生态环境病有三个共同的特点,即生态环境病的三个效应:延缓效应、积存效应和爆炸效应。
重金属污染致病不是立竿见影的。由于重金属致病需要一定的量,所以在发病前有一个相对漫长的积累期。在重金属积存到一个临界点以前,人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生态环境病的症状,但是这也并不表明人是安全的。从理论上讲,人体自身有一定的排毒能力,比如人体对汞的排泄。如果一个成年人每天摄入不超过0.025毫克的甲基汞,这些有毒物质是不会积存在体内的。但是,如果是超量摄取了有害元素,人体自身的排毒能力就不足以保障毒物的代谢。目前,尚未找到任何有效排出体外,所以,避免生态环境病惟一可靠的办法就是预防,不吃或者尽量少吃含重金属污染物的食品。重金属污染物在人体内积存到一定量(即超过安全临界点之后),就会表现出爆炸效应。个人或人群会在极短的时间内突然表现出生态环境病的诸般症状。这时的患者是难以被治愈的。
生态环境病实际上是人类欠的生态环境债。在被严重污染的地区,生态环境病或多或少都是会出现的。治理污染是毋庸置疑的,不过为了每一个人自身的健康,了解和预防生态环境病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重金属污染物中,砷污染的特性与重金属相同,所以将其纳入重金属污染物之列)是最具毒性的物质,它们不仅可以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病,即使没有达到临界点,一定量的积存,也会造成人体组织器官的其他病变,成为其他疾病的导火索。在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高危病种的发病因素中,由于环境污染(含重金属污染)所致的占80%~90%之多。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0 17:21
目录
概述
环境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