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水文学
水利名词
环境水文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引起的水文情势变化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发展简史
环境水文学是随着水文研究的深化与环境科学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先后在这方面开展了不少的研究,如美国地质调查局于1980年前后开展了环境生态、水质模型、降水水质及地下水质研究;原苏联开展了“湖泊与水库的水文学与生态学”的国际水文研究活动:国际水文计划列了与环境水文学有关的研究项目(如人对水文循环的影响、特殊地区及其土地上的水文学等)。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引起的水质、水量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群健康的影响等研究。在中国水利学会环境水利研究会主持召开的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了不少环境水文学研究成果。1994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已将“水资源、水质和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及“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及其适应战略”列入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主要方案领域。
研究内容
(1)流域、区域水文情势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在人类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流域、区域水文情势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对环境产生了有利与不利的影响。例如,中国海河流域为增加灌溉面积与提高下游的防洪能力,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并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山前地区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原有的盐碱地逐步得到改良;下游平原区的浅层咸水的范围也由于开发利用地下水而减小;由于大量拦蓄地表水与增加灌溉用水量,致使下游河道、洼淀干枯,入海水量减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陆地水域的生态环境恶化,河道污染加重,内河航运中断,甚至造成河流断流等。
(2)环境的变迁对水文情势的影响。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与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生存的陆地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砍伐森林、修建水利工程和进行城市建设等,对水文情势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环境的变迁受到自然与人为两方面因素的作用,全球气候变化对全球的水文情势变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国水旱灾害频繁与全球气候变化有着一定关系,砍伐森林可造成水土流失,使洪涝灾害加剧: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位急剧下降,引起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四水”转化关系及地表与地下水量的变化,改变地面生态环境。此外,人类生产、生活排放到自然界的废弃物,在水文循环作用下对水体水质产生着直接或间接影响,如工厂、交通工具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等物质被雨水淋洗形成酸雨,矿山和城市的废弃物对径流水质的污染等。
(3)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直接影响着工程周围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及热状况。例如在河流上建坝,使上游流速减缓,水深增大,水体自净能力减弱;库区水体增大后,水温结构发生变化,对水体密度、溶解氧、微生物和水生生物都可产生影响;由自然的水文情势改变成人为控制的情势,使下游河道的径污比和鱼类繁殖条件发生变化;水库蓄水后可引起周围地区的地下水水位上升,导致土壤环境变化等。对修建工程后水文状况与水质及生态变化关系进行研究,可确定生态环境用水要求,科学地制定出环境库容和环境流量,使工程趋利避害,更好地发挥综合效益。
(4)特殊地区如城市、矿区、土壤改良区、森林区等的水文变化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城市修筑大量建筑物与道路,改变了自然的水文循环过程。城市中不透水地面的扩大,使水的入渗量减少,径流总量与峰值增大,不利于下游防洪,并容易造成次生污染和非点源污染;地下水的超采引起地面沉降等。城市地区要研究的环境水文学问题有:城市化对降水的影响及酸雨污染的时空分布规律:地表土壤自然状态改变引起的特殊暴雨径流关系;水污染源与水文情势改变引起的水质变化及对环境生态的影响等。
研究方法
(1)水量平衡分析法。对比各水均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确定环境变迁情况下水文情势的差异与演变趋势。
(2)时序对比法。分析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活动情况,确定人类活动对水文情势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对比建库前后的水量、水质及水生生物情况,可确定水库建设对水文情势与环境的影响程度及变化规律。
(3)野外实验。观测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水质和水量变化规律,以及不同水文情势给环境造成的不同影响。通过野外实验,既可对水质与水量变化进行精确的研究,又可对环境水文中较突出的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4)数学模拟。建立水文模型;通过水量与水质相关分析,建立水质模型,以定量估算污染源的水量和污染物量:研究水体稀释自净规律与水文特征的关系,建立水质管理预报模型,确定控制水质安全的供水与设计流量等。
(5)应用遥感及地理信息技术。对利用遥感及地理信息技术取得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区域性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条件变异,进而分析环境与水文情势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该地区的水质与水量的变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1:26
目录
概述
发展简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