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在充分时间内观察许多自然界的种群,可看到种群内的个体数起初成
指数增长,然后在一些时点上增长速率逐步减退,最后达到稳定的
停滞期。在自然界,种群不可能无限地继续增长,每个种似乎都有最大个体数,称为环境负荷量(即k值)。
假如种群个体数超过其所处环境的负载能力,过多的个体可能因得不到养料而死亡(如过度放牧),也可能在繁殖上受到限制或有些个体迁出这个种群。大多这样的种群的个体数不断地在其环境的负载能力上下波动,这种种群曲线成为S形,所以称为S形曲线,这种增长方式称为
逻辑斯谛增长。
环境负荷量在生态学上是一个很有用的概念。生物种群在低密度的时候,出生率很高而死亡率很低,于是种群数量很快上升;但是当种群达到高密度的时候,出生率便开始下降而死亡率却明显增加,从而导致种群数量下降。可见,环境只能维持一定数量的生物生存,低于这个数量的时候生物数量就会上升,高于这个数量的时候生物数量就会下降,这是生物种群通过自我调节对环境负荷量的一种适应。
如果任由种群数量超过环境负荷量而又不加以调节,那么环境负荷量本身就会因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而遭到破坏或下降,并将导致生物发生灾难性死亡,从长远看这对种群发展更为不利。因此对每一个生物种群来说,最好是使自己的数量刚好保持在环境负荷量所允许的最高水平上,不高也不低,太低了不能充分利用资源,太高了则会破坏环境负荷量,最终对种群发展不利。
①根据对九段沙湿地2005年春、秋季食物资源调查来计算迁徙期
鸻形目鸟类的
环境容纳量,结果表明,九段沙湿地春季食物总量为4541.20 kg AFDW(去灰分干重),秋季为2279.64 kg AFDW,按鸻形目鸟类有效栖息生境计算,春季鸟类可利用食物资源量为3429.03 kg AFDW,秋季为1700.92 kg AFDW。通过鸟类体型类群分类(根据去脂净重、
基础代谢率和体长)和能量消耗模型可以得出,九段沙湿地迁徙季节总食物量理论上可维持的鸻形目鸟类最大数量约为春季350万只,秋季175万只.按有效生境计算,春季约为260万只,秋季约为130万只。考虑到食物取入率的影响,九段沙湿地实际可容纳约13~26万只鸟类.根据地理信息分析可知,高潮位期有效栖息地的缺乏可能是限制鸟类数量达到估计上限的主要原因,建议在不危害保护区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开辟一些隐蔽性强的裸地和浅水塘,以提高鸻形目鸟类对九段沙湿地资源的利用率。
②依据藏狐的出现点数据,基于藏狐对家域内地形因子的利用,作者对青海省都兰县沟里乡野生藏狐的生境质量进行初步评价,并在基于个体藏狐最小空间需求的基础上,估算了研究地区的空间
环境容纳量。选择海拔、坡度、坡位和地形起伏度等4个主要的地形因子,应用Bonferroni置信区间比较藏狐对各因子的利用及其可获得性来建立单个因子评价准则,并依据各因子的分布特征进行综合生境评价。研究结果:藏狐最适宜的海拔高度为4050~4300m,坡度为5~20°,坡位为上坡位和下坡位;藏狐对
地形起伏度因子没有明显的选择性。根据藏狐对不同生境因子的利用,及不同藏狐个体生境利用的一致性,建立的综合评价准则为:Xi=(X2海拔·X2坡位·X坡度·X地形起伏度)1/6。研究地区内适宜性区域面积约为17.4km2,占总研究地区面积的38.8%,其中最适宜生境仅0.4km2。藏狐家域面积从2.53~4.99km2不等,不同个体间家域重叠指数(OI)从0.16~0.66不等。藏狐的最小空间需求为2.09~3.55km2,研究地区藏狐的空间容纳量为7~12只。根据生境资源现状及监测结果表明,研究地区的藏狐种群数量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