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曲县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辖县
玛曲县,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辖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属青藏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总面积10190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3月,玛曲县辖6个镇、2个乡。截至2023年末,玛曲县常住人口为5.60万人。
历史沿革
玛曲古为羌区析支河流域。
春秋战国时期,董氏后裔已发展成许多部落。
秦朝时期,仍属董氏控制。
汉朝时期,岭王国天子(自称)属地,按姓氏仍属董,按地区属滇零之“钟存部”。
三国时期,河曲之地属迷唐羌分支和夷之地。
晋、南北朝时期,黄河首曲属党项弥药地区。
隋朝时期,大部属河源郡。
唐朝时期,为吐蕃将军悉参(节度使)多弥卫(卫府设在河曲)属同恰(州)九州六部之一的玛柯董氏(党项遗部)。
宋朝时期,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地区。
元朝时期,为吐蕃等处宣慰司之脱思麻路,此地仍称岭地。
明朝时期,除卓格尼玛属陕西都司洮州卫外,其余岭地均属朵甘都司赞善王分地的巴西诸部。
清朝时期,属蒙古厄鲁特部。雍正元年(1723年),发生“罗卜藏丹津叛清事件”后,属清朝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辖。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夏河拉卜楞寺院在河曲组成第一个流官制部落—欧拉部落。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河曲南北尽归拉卜楞寺管辖。
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甘肃省夏河县,但其政令唯有通过拉卜楞寺院才能在河曲各部施行。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18日,夏河县解放以后,为夏河县第七区。
1953年3月,中共欧拉工委、欧拉行政工作组正式进入黄河第一弯曲部开展工作。同年9月,改为玛曲工委和玛曲行政委员会。
1955年6月,经甘肃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建县,隶属甘南藏族自治州。
1959年1月1日,玛曲、碌曲合并,称洮江县。
1962年1月1日,撤销洮江县,恢复玛曲、碌曲两县建置。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3月,玛曲县辖6个镇、2个乡:尼玛镇曼日玛镇阿万仓镇齐哈玛镇采日玛镇欧拉镇欧拉秀玛乡木西合乡。县人民政府驻尼玛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玛曲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介于北纬33°06′30″—34°30′15″、东经100°45′45″—102°29′00″之间,东北以西倾山为界与碌曲县接壤,东南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阿坝县为邻,西南、西北分别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甘德县玛沁县毗邻,北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全县总面积1019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地势高亢,地形地貌多样,由西北向东南高度递减。阿尼玛卿山由西向东横贯全县,西秦岭山绵亘于县境北部,县境中部分布着两大山系的前陵。按地貌类型划分为西北部高山区、中南部丘陵区和河岸阶地三大区。依照地貌的不同特点,可分为四个地貌单元:阿尼玛卿山、西倾山高山区,中部山前低山丘陵,山前盆地与冲积平原,东部沼泽湿地。
气候
玛曲县属青藏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受西风环流影响和高原地形作用,气候寒冷湿润,光照丰富,雨量充沛,长冬无夏,春秋短暂,水热同季,全年有霜。降水集中于湿暖季节,且多雷雨冰雹。冬季严寒多风,气候干燥。年平均风速2.5米/秒,全年平均风速大于每秒3米的风日数116.7天,大于每秒17米的日数平均为77天,最大风速达每秒36米(1971年12月),12月至次年5月为大风季节,8级以上风日数57.5天,占年大风日数的75%。年平均只有1.1℃,7月份气温高,平均10.7℃;1月份最低,平均气温零下9.7℃,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9.6℃(1971年1月31日),极端最高气温23.6℃(1972年8月11日)。年平均日照2583.9小时,各月日照数中12月最多,平均为237.2小时,9月最少,平均为168小时。县境由于地处青藏高原东侧水气通道上,加之地势高,地形雨较多,年平均降雨量615.5毫米,全年降水日数150天。其中:夏季最多,平均330.1毫米,占年降水量的55%;秋季次之,平均159.1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7%,由于气候寒冷,降水几乎全年出现。无降雪时间只在夏季和盛夏,时间短暂,有的高山则全年积雪。一般年平均降雪日数55.4天,降雪平均初日为8月7月,平均终日为6月18日。
水文
玛曲县境内黄河流程全长433千米,流域面积10190.80平方千米,平均流量554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43.40亿立方米,年入境水量137亿立方米,年出境水量164.10亿立方米。境内黄河支流众多,较大的有28条,较小的二、三级支流有300余条,年自产水27.10亿立方米。
土壤
玛曲县土壤类型以亚高山草甸土为主,全县自西向东可分为6个土类和12个亚类,即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草甸土、沼泽土、泥炭土和暗棕壤。
植被
玛曲县植被类型为高寒草甸、灌丛草甸、沼泽和沼泽化草甸等6类。阿尼玛卿山西北部、西倾山上部以灌丛、灌丛草甸为主,中部低山丘陵、山涧盆地和河谷平原以高寒草甸为主,南部河岸有柳树分布、北部河岸零星分布的护岸林多为灌丛;东部沼泽和沼泽化草甸面积大而且分布集中。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截至2019年末,玛曲县有林地102530.40公顷(153.79万亩)、草地566543.50公顷(849.82万亩)、湿地252404.80公顷(378.60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722.27公顷(2.58万亩)、交通运输用地2524.57公顷(3.79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1016.90公顷(31.53万亩)。
矿产资源
玛曲县境内已发现矿产有金、汞、铜、铁、钨、泥炭等,探明资源储量的仅金和泥炭,累计查明黄金资源储量约114吨,泥炭埋藏在黄河湿地区域内,属禁止开采矿种。已开发利用矿种金,其他矿种铁、铜、铅锌等仅开展了初步地质勘查工作,目前还没有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地。
动物资源
玛曲县境内野生动物种类多达19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秃鹫、白唇鹿、雪豹、黑颈鹤等20余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林麝、棕熊、猞猁等10余种,特别是黑颈鹤栖息数量达400只左右,占全球仅存数量的8%。
植物资源
玛曲县境内野生植物分属57科,430余种,药用植物有137种,可以采集利用的有独一味、红景天、冬虫夏草等20多种。境内牧草47科、413种,其中优等牧草12种。
人口
数量
截至2023年末,玛曲县常住人口为5.6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6‰。其中,男性2.85万人,女性2.75万人,出生率8.83‰,死亡率7.07‰,城镇人口比重59.82%。
民族
玛曲县有汉族、藏族、回族、东乡族、土族、保安族、满族、蒙古族、撒拉族等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占89%以上。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3年,玛曲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39亿元,同比增长3.2%;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31.1:6.5:62.4;县级一般预算收入4281万元,同比增长50.5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65亿元,同比增长2.90%;固定资产投资10.48亿元,同比下降2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95元,同比增长8.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81元,同比增长6.41%。
第一产业
2023年,玛曲县第一产业增加值7.28亿元,同比增长3.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1%;畜牧业总增各类牲畜32.36万(头、只、匹),比上年增加2.36万(头、只、匹),总增率40.93%,同比下降2.05个百分点;出栏各类牲畜39.03万(头、只、匹),同比增加2.23万(头、只、匹);出栏率49.36%,同比增长1.67个百分点;商品畜37.52万(头、只、匹),同比增加3.48万(头、只、匹),商品率47.45%,同比增长3.34个百分点;成畜保活率97.97%,同比增长0.37个百分点;年末存栏各类牲畜80.89万(头、只、匹),同比增加1.82万(头、只、匹),提高2.3个百分点;存栏牛53.17万头,同比增加2.93万头,增长5.8个百分点;存栏羊24.81万只,同比减少1.34万只,下降5.12个百分点;马存栏2.91万匹,同比增加0.23万匹,提高8.5个百分点。
2023年,玛曲县肉类总产量2.36万吨,比上年实际增加0.13万吨,同比增长5.84%。其中,牛肉2.02万吨,同比增加0.09万吨,增长5.13%;羊肉0.34万吨,同比增加0.03万吨,增长10.28%。绵羊毛产量248.07吨,同比减少13.38吨,下降5.12%。牛奶产量2.98万吨,同比增长2.04%。
第二产业
2023年,玛曲县第二产业增加值1.52亿元,同比增长6.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5%;全部工业增加值8591万元,同比下降8.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251万元,同比下降30.5%,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3%,增幅较上年增长了68个百分点。分行业看:电力生产行业累计发电6426万千瓦时,增加值下降72%;畜产品加工行业生产鲜冻畜肉4908吨,增加值下降24.3%;肥料制造业生产肥料12.19万吨,增加值增长1.8%。建筑业完成增加值6637万元,比上年同比增长33.1%。
第三产业
2023年,玛曲县第三产业增加值14.58亿元,同比增长3.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2.4%;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1.49亿元,增长17.2%;批发和零售业完成增加值8189万元,增长9.6%;住宿和餐饮业完成增加值6610万元,增长6.2%;金融业完成增加值1.33亿元,增长3.4%;其他服务业完成增加值9.77亿元,增长0.6%。
2023年,玛曲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0亿元,同比增长4.4%。按销售地区统计,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14亿元,同比增长5.7%;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27亿元,同比增长2.2%。按行业统计,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82亿元,比上年增长4.1%;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5841万元,同比增5.8%。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0.07亿万元,同比下降15.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3.08亿元,同比增长6.4%。全年接待游客81.9万人次,同比增长299%,旅游总收入4.3亿元,同比增长141%。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玛曲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0所,在校学生11754名。其中,幼儿园15所,幼儿园中县城幼儿园4所、乡镇附属幼儿园、行政村幼儿园11所,在园幼儿1480名;中小学15所,九年制学校1所、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10313名,在校学生中小学生6795名、初中2514名、高中965名。共有教职工1049名,其中,专任教师891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9.14%,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1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4.42%。补充教职工81名,其中招聘特岗教师26名,引进高学历人才2名。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玛曲县有医疗卫生机构44个,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6个,乡镇卫生院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村卫生室28家。有正式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60人,有执业(助理)医师134人;医疗机构编制床位308张,每千常住人口有5.73张。有注册护士65名,每千常住人口有1.14人。在卫生专技人员中,正高级职称7人,副高级职称45人,中级职称76人,初级及以下232人。年门诊量6.19万人次,年住院病人3182人次。
社会保障
2023年,玛曲县城镇新增就业400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0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0人,城镇失业率4%。为40名个人提供创业贷款732万元,全年劳务输转1900人,创收0.56亿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人数1614人,基金收入2370万元,基金支出2392万元,缴费人数增长2%;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人数3295人,基金收入7587万元,支出9340万元,参保人员缴费率100%;工伤保险缴费人数5635人,基金收入171万元,支出47万元,农民工参保率11%,新开工项目参保率100%;失业保险缴费人数3676人,基金收入293万元,支出37万元,参保人员缴费率99%;征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513.70万元,支出727.53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贫困人口覆盖率达100%。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8027人,参保率95%;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本年收入5150万元,支出3550万元;州级下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830万元,支出180万元;医疗救助补助资金上年结余380万元,支出117万元。
交通运输
玛曲县境内有玛久二级公路、玛沁三级公路、S330河曲马场至黄河桥三岔路口三级公路,玛曲黄河特大桥、齐哈玛黄河大桥等重点交通项目建成通车。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玛曲,藏语为“黄河”之音译,也是中国唯一一座以黄河命名的县。
非遗文化
截至2019年8月,玛曲县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类43项,列入保护项目省级5项、州级38项,有1名国家级传承人、5名省级传承人、68名州级传承人、123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截至2024年6月,玛曲县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名;州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3人;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70人。
龙头琴弹唱,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传统曲艺。曲艺类“龙头琴弹唱”是甘肃特有少数民族曲艺曲种。龙头琴,藏语称(东令),来源于古代藏区的扎年琴,是一种由艺人自弹自唱、即兴填词的及唱、念、弹、舞于一身的综合性曲艺表演形式。2021年5月24日,龙头琴弹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风景名胜
玛曲县黄河首曲水利风景区
玛曲县黄河首曲水利风景区,位于玛曲县境内,景区依托流经玛曲县433千米“天下黄河第一弯”打造而成,包括玛曲全境的黄河干流、一级支流(尕鲁曲、交藏曲、当莫曲等)两岸以及多处湖泊和湿地等区域。景区内植被覆盖率85%,自然、人文景观多达20多处。
玛曲天下黄河第一弯
玛曲天下黄河第一弯,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发源,在甘南玛曲县形成了一个433千米的“天下黄河第一弯”,玛曲县就被这一弯所环抱。黄河在玛曲段注水增流量占黄河源区径流量的58.7%,占黄河流域总径流量的六分之一。
阿万仓湿地景区
阿万仓湿地景区,又称贡赛尔喀木道,藏语意为贡曲、赛尔曲、道吉曲三条河流与黄河汇流之地。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阿万仓乡,是以西北的贡曲、赛尔曲、东面的道吉曲汇合处为中心的盆形草原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地方特产
玛曲欧拉羊
玛曲欧拉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特产,于2016年登记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玛曲欧拉羊”是青藏高原古老而原始的畜种,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驯养,能适应高寒牧区严酷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有畜种之一,分布在青藏高原黄河首曲,海拔3500—4800米的高寒草甸和高寒灌丛草甸区。终年放牧、抗病力强;体质结实,体格高大健壮。头稍狭长,呈锐三角形,额宽,鼻梁隆凸,眼廓微突,耳较大;多数具有肉髯;背腰较宽平,胸深,后躯发育好,十字部略高于体高。绝大多数有角,公羊角粗而长,呈浅螺旋状向左右平伸或稍向前,母羊角较细小;尾短小而瘦,呈扁锥形。被毛短,以黄褐色为主,纯白羊极少。
玛曲牦牛
玛曲牦牛,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特产,于2016年登记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玛曲牦牛”是青藏高原古老而原始的畜种,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驯养,能适应高寒牧区严酷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有畜种之一,分布在青藏高原黄河首曲,海拔3500—4800米的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区,终年放牧、抗病力强;体质结实,结构紧凑;头大额宽,鼻孔开张,鼻镜小,唇薄灵活,眼圆突出有神,耳小灵活;颈短而薄,背低稍凹,前躯发育良好;尻斜,腹大,四肢较短,关节明显,粗壮有力,后肢多呈刀状;蹄小坚实,蹄裂紧靠;毛色以黑色为主,多数有角,肉乳兼用以肉为主。
荣誉称号
2017年6月12日,玛曲县入选“第一批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名单”。
2018年2月22日,玛曲县入选“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20年6月30日,玛曲县入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二批)”。
2020年7月,玛曲县入选“2019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
2021年9月8日,玛曲县入选“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021年12月16日,玛曲县入选“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名单”。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09:4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