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和马克思》是一部2009年出品的澳大利亚黏土动画,是圣丹斯电影节开幕大作,由亚当·艾略特执导,托妮·科莱特、菲利普·塞默·霍夫曼、艾瑞克·巴纳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9年1月15日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率先放映。
剧情简介
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两位笔友之间的非常简单的故事。玛丽·丁克尔是一个居住在
墨尔本市区的胖乎乎的有些抑郁和孤独的小姑娘;马克斯·霍尔维茨是一个居住在乱糟糟的纽约的肥胖的,患有
亚斯伯格症(
自闭症的一种)的44岁犹太人。
两个人的通信跨越了两个大洲,持续了20年。这份笔友之间的友谊随着一封接着一封的书信,就这么保留了下来。影片把观众带入了一场关于友情、自我和对自我的剖析之旅,向人展示了两个人的精神世界、诉说了人类的本源。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来源
角色介绍
部分角色介绍参考来源
音乐原声
幕后花絮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制作内容
从最初的构想到影片拍摄完毕,一共花了艾略特5年时间。真正进入黏土动画的拍摄时间是57周。整个拍摄团队只有50位工作人员,影片全长92分钟。计算下来这些人平均每周可以制作出2分半钟的动画成品。按照6位工作人员一小组计算,他们平均每天创造4秒钟的动画成品。
制作过程
影片一共拍摄了133个场景。并且用两种截然不同的颜色来代表
纽约和
澳洲,分别是灰色和褐色。对于黏土动画而言,要拍摄这样的场景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从荒岛到巧克力商店都要被精心制作。对于摄制组而言,最大的挑战莫过于“捏造”出纽约的地平线。同时这也是整个电影中耗时最多的场景。整个美工组的20人花了整整两个月时间才完成它。剧组一共制造并使用了632个黏土模具,一共有10个动画制作组和7个拍摄组同时工作。
为了能让主角面部活动起来,并且能做出各种表情以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们需要一张能动的嘴和能动的眉毛——在每一定格中,工作人员都会给人物换一张不同的嘴。全片一共用了1026张不同的嘴,每一张嘴都是一张由橡皮泥包裹着钢丝的模型。为了让马克斯说话时动起来,剧组为他制作了30张嘴。
服装设计
剧组一共有2位服装设师和147位裁缝,他们包办了影片中所有服装的设计和制作。玛丽的结婚礼服是按照已故的
戴安娜王妃的结婚礼服设计的。艾维(Ivy)的连体衣取材于摄影师安妮·蕾伯维茨(Annie Liebowitz)母亲的连体衣。
制作公司
Melodrama Pictures
上映日期
(参考资料)
影片评价
故事简单 怪诞幽默
《玛丽和马克思》的故事简单得不可思议。8岁的玛丽是一个居住在
墨尔本孤独的小姑娘(影片中这个部分是彩色的);马克思是一个居住在乱糟糟的纽约市区,肥胖、患自闭症的44岁犹太人(马克思的部分影像则变为黑白)。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找到了对方并开始了跨越两个大洲、持续了20年的通信。观众跟随着一封封信,进入了一场关于友情、自我和对自我的剖析之旅。《玛丽和马克思》形式虽是稚拙的粘土动画,但影片涉及的却是沉重的话题:关于自杀、酗酒、死亡、性和精神疾病。故事充满了黑色而怪诞的幽默感,很有些英伦喜剧的味道。(出自环球网)
黑白电影 柔和黑白
整部电影非常出色,尤其是里面关于“病态人格”的探讨。没有《
飞屋环游记》的明丽欢快,更多的是带点沉重的探讨,如同电影黑白灰的主色。而里面的人性是如此柔和温暖。但在神经质的主人公身上可以看到世人的影子,看到人生充满无奈、荒诞而又不乏希望的一面。(出自《晶报》)
沉重话题 本真质朴
虽然影片的形式是稚拙的粘土动画,但影片涉及的却是沉重的话题:关于自杀、酗酒、死亡、性和精神疾病。故事充满了黑色而怪诞的幽默感。影片中马克思的台词深受这类人群喜爱,而他的语言更像大众的警示语。影片中所有透露的信息,让观众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最本真,最质朴的交流。(出自《华西都市报》)
简陋制作 无高科技
看惯了大银幕上飞檐走壁的动画电影,《玛丽和马克思》会产生强大的视觉反差,因为它没有所谓的3D技术,没有程序输入就能做表情的高科技,更没有夸张搞笑到无法理解的桥段,银幕上所有的一切只能用“土”来做解释:片中所有人物,包括主角玛丽和马克思都是用泥土捏制完成,你甚至还能看到黏土娃娃身上的指纹(工作人员留下的)。(出自《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