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麟(1902年-1938年),字志仁,四川省荣昌县城关镇(今重庆市荣昌区昌元街道)。1915年,王麟就读于荣昌中学堂,从小立志报国,撰写“国势衰颓多愤慨,民生凋敝总忧心”挂于床头自勉。1918年,他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成都
熊克武创办的国民革命军川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历任
余际唐部排长、连长、营长。1928年,任29军团长,后调任军官训练总队总队长。1931年,任四川省北川县县长。1932年,赴庐山军官训练团、南京中央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受训,1936年结业后复任29军团长。1937年9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2集团军41军124师739团团长,由绵阳、广元一带徒步出川抗日。1938年3月,在山东
台儿庄战役中,率部守卫滕县阻滞日军南下,与日寇血战,壮烈殉国,追赠为陆军少将。
王麟,字志仁。四川荣昌县人。团长。追赠陆军少将。四川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从小看到的就是军阀混战、兵灾匪祸,百业萧条、民不聊生。王麟13岁在荣昌中学堂读书时,就深忧国难民艰,曾书一副对联:“国事衰颓多愤慨;民生凋敝总忧心”挂在床头。16岁时考入国民革命军四川军官学校。毕业后历任川军第六师师长余际唐部排、连、营长。1928年任二十九军上校团长、军官训练总队总队长等职。
1931年任四川北川县长(该县城2008年“5·12”大地震中被毁,易地重建。北川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羌、藏、汉各族同胞杂居,经济生产落后。王麟在北川鼓励发展农业,减轻赋税;兴办文教,建立救济院;主持编纂了多年失修的北川县志,亲自撰写并手书《北川县志绪言》,该绪言手书原件现存于四川省图书馆)。据《北川县志》对王麟政绩记载,他曾拨款万元修建学校,兴办社会福利院……深受百姓拥戴。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王麟积极参加抗日战争誓师出征,任国军第四十一军第一二四师第三七〇旅第七四〇团团长。随军参加
平型关战役后,节节抵抗。 1937年9月率军出川北上,转战陕西、山西、鲁南抗击日寇。王麟与日寇作战勇猛,总是身先士卒,在山西曾身患重病,让卫士用箩筐抬到前沿指挥战斗。
1938年初,王麟在成都养病痊愈后申请从四川回到鲁南抗日前线,并婉拒了
孙震军长留他在指挥部工作的机会,亲率七四〇团在滕县西北外围一线阻击日寇。3月16日午后奉
王铭章师长之命驰援滕县县城,半夜抵达后即换防东关国军守军防务。3月17日黎明起,日军飞机大炮对东关狂轰滥炸,在炸开的城墙豁口处,步兵屡屡攻城,王麟亲率部下顽强抵抗,激烈时以大刀、刺刀与敌肉搏。中午时分,正在部署阵地的王麟被炮弹皮击中面部重伤,抬往城内指挥所后未及抢救,壮烈殉国。即刻,王铭章师长电报军长孙震:“立到,临城。军长孙。〇密。黎明敌即以大炮向城猛攻,东南角城墙被冲破数处。王团长麟冲锋阵亡。现正督各部死力堵塞中。谨呈。王铭章。12.12. 叩。”(王铭章最后三封电报之一)
毛泽东、
朱德等敬送挽联,痛悼王铭章、王麟等英烈。毛泽东挽联曰:“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英雄本色;决心歼顽敌,以身殉职,为中华民族增光。”朱德挽联曰:“一旅守孤城,为民族解放事业牺牲,是大好儿男,流芳青史;万人兴义奋,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将收复失地,复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