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德
烈士、大校、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原副馆长
王长德(1916~1971) 女,原名王秀英。曾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副馆长。四川省阆中县水观乡人。 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 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阆南县水观乡苏维埃政府妇女委员长,中共阆南县委组织干事,中共川陕省川北道委巡视员,川陕省工农总医院连长。参加了川陕苏区反敌“六路围攻”和冲破“川陕会剿”的斗争。1935 年春随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参加长征,并在途中调任中共大金川省委妇女部巡视员、大金川省委侦察队队长。1936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历经雪山草地的考验,才到达陕北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任政工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区后方医院政治处主任,东北军区政治部干部部干事,东北贸易公司、财经委员会人事科科长,第四野战军政治部政治处主任,参加了东北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干部子弟学校校长,国务院城市建设总局人事处副处长,中共中央直属监委监察员,军人俱乐部副主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副馆长。1960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71 年不幸逝世,年仅55岁。
人物生平
王长德( 1916 —1971),女。1916年3月21日出生在阆中县水观音村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困,其父迫于生计流落苍溪县石灶乡,王长德很小就给王姓人家当了童养媳。小小年纪就承担砍柴、挑水、洗衣、做饭等繁重的家务劳动。悲酸的生活,使王长德发育不良,十七八岁时,还像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
1933年8月,她摆脱非人的生活,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她参加运送医药、给养,救伤员,在枪林弹雨中,多次负伤。1936年10月, 王长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他去延安桥儿沟党校学习。革命大家庭的温暖使她活泼欢快,她经常给大家演唱家乡民歌,惹得大家哄堂大笑。集体演唱歌曲时,她主动当指挥。由于她能干、勤敏、活泼,大家都用四川话亲切地叫她“幺妹子”。王长德在部队进步很快,曾担任过连长、巡视员、营政委、侦察队长、区队长、军队干部子弟学校校长、政治处主任、科长、副处长、国家军事博物馆副馆长等职。
王长德没上过学,参加革命后,由于刻苦学习,终于能读书、看报和写信。1951年她担任中南军区子弟小学校长后,学习更加努力。她说:“党派我搞教育工作, 自己没有文化,不让人笑掉大牙!”她重视教学质量,尤其注意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孩子们都很尊敬她,亲切地叫她“王妈妈”。
王长德虽是老干部,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原主任谭政大将的战友和夫人,但她生活俭朴,关心同志,平易近人。司机的孩子病了,她带上糖果到医院看望;战友到北京开会、治病,她盛情款待,遇上四川老乡,她亲白到厨房去为客人做又麻又辣的四川菜;她自己没有儿女,把节约的钱大部分用到别人的孩子身上,照料战友的孩子长大成人。
1958年,她回家探亲,看到了川北解放近10年,农民生活仍然困难,回北京后,她写信给组织,如实地反映了情况。不料,在次年竟给她扣上了“右倾”帽子。但她始终不服,再三申诉,据理力争; 1961年 林彪制造了所谓“课政反党宗派集团”冤案,王长德受到了株连。“文化大革命” 中,林彪、“四人帮”又再次给王长德强加了种种莫须有的罪名,进行批判斗争,并将她调离军事博物馆。从此,王长德远离亲人,生活得不到应有的照顾,有病不能及时治疗,在身心上受到严重摧残。
1971年10月13日上午,王长德听到林彪一伙仓皇出逃,叛国投敌,死在温都尔汗时,发出了多年不曾有过的宛朗笑声。由于她极度兴奋,致使心脏病猝然发作,含笑去世,终年55岁。
1971年11月3日,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王长德为烈士。1979年12月8 日,她的骨灰被移至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并举行了隆重的安放仪式,《解放军报》发了消息,并刊登了她的战友给她撰写的纪念文章。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9 19:1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